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姆雷特》中有一语道:“在天国和地球上有比你哲理所想象的更多的东西。”即是在我们既丰富又眩目的生活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领悟除了有序和稳定以外,还有更多的奇妙和复杂的未知。就像影片《天使艾米莉》一样.在咖啡店里往来的顾客,有谁能预知那看似沉闷枯竭的生活中会闪现突如其来的惊喜呢?当艾米莉在咖啡店工作时,她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在48小时内出现转折。在你看完120分钟的电影后,你会感慨生活那不可思议的奇妙,同时又感谢构筑了这一幕幕童话般快乐故事的女主人公:艾米莉。
天使如何降世——艾米莉的性格分析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艾米莉那样能给人找寻到幸福。艾米莉之所以成为艾米莉,成为上帝的天使,是因为她拥有一颗敏感又善良的童心。
我们来看看导演如何塑造起这个人物的可信性的:女孩艾米莉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她的童年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八岁时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伤心过度的父亲也患上了自闭症,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身为人父,布林先生除了给艾米莉做医疗检查之外,却很少和女儿接触,并且仅仅根据艾米莉在检查时心跳较快就断定她有心脏病,将她留在家里休养。从此艾米莉被剥夺了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直至长大后进人成人社会。
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艾米莉的人物性格:
孤独与敏感:由于缺少与亲人的沟通,鲜有与外界的接触,在艾米莉的童年就形成了一种孤独感和含蓄气质。人要打发孤独,其方法之一是像艾米莉那样在狭小的空间里竭力寻找自己的乐趣,而这样的人往往对周遭的事无巨细敏感,并且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发掘又形成了观察事物时的眼光独特和敏锐,比如片头有一分半钟对艾米莉童年一串串乐趣的描写。
自闭与自律:由孤独衍生出来的是人的自我封闭。艾米莉,她能洞察别人的心事,但却羞于外露自己的情感。她擅长想象,却难于出口:她成人之美、乐于助人,但对于自己的事,却非常迟疑。她更乐于在一个不被任何人打扰的享受孤独的时间和场所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与此同时,艾米莉形成了较强的自律性,她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便是在长大后面对令她心动的爱情,她对自己内心的情感也仍然有强烈的克制力。
童真与纯善:触世不多,有一颗童心,如保留那种打水漂、将手伸入米袋之类的嗜好。因此对待人事总是持一种乐观、善良的态度。此外还有一种善恶分明、打抱不平的单纯稚气,如惩罚蔬果店的店主。
好奇与窥视:儿童对外界事物是很好奇的,艾米莉成年后也持续了对他人心灵进行窥探的好奇心,她喜欢猜想或观察别人的生活(当然这种言行带着善意),这样构成了一种对他人的关注和体贴。
幻想与热情:在孤独的童年里艾米莉只能任由想象力无拘无束的驰骋来打发日子.长大后也是一个喜欢沉溺在幻想世界当中憧憬生活的人,如片子所示,她有一种揣测同一时间其他人做什么事的爱好,她会将尼农从巴黎想象到俄罗斯。而丰富的想象又凝聚了高度的热情,一种在艾米莉身上无法大胆展示的热情。
由此一个内心感情丰富、敏感于他人外物却又惯于自我保护的女孩,她需要在生活中喷发自己的满腔热情。由此艾米莉将目光转移到别人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去帮助、影响身边的人。所以艾米莉作为“天使”代名词的诞生并非偶然。她的性格开始为自己铺展了一种生命的轨迹,为他人注入了一种生活的新意。
闯入他人命运的天使——源自艾米莉的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当我再次读到《混沌学》的这句话时不禁想起了人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因素左右了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类似的“蝴蝶效应”?
咖啡店里的人,因为艾米莉的出现而使各自的人生开始变得不同。然而是什么促发艾米莉去介入别人生活的呢?——黛安娜王妃的车祸事件。这个新闻事件对艾米莉来说,有双重意义:其一,她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短暂:其二,激发了她去影响别人的决心,用片中的话来说:“这将意味着她将闯入别人的生活。”而这个事件也是片中“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初始值):艾米莉听见新闻后,手中的香水珠子脱落在地→珠子坠地后,撞开了墙壁的一块砖石→艾米莉发现砖石后的盒子→艾米莉决定找到盒子的主人→在寻找盒子主人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观察到他人生活中的残破、伤痕等问题,不知不觉介入了他人的生活中:房东、吕西安、画家等等一而在找寻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同时也在地铁里邂逅了自己的幸福。所以,这组合成丰富生活内容的一系列点滴人事,貌似平淡,貌似自然运转,但在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看似不露痕迹的生活表象.却折射出混沌学的繁复和奇妙。
混沌学的研究表明,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的依赖性是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后面的状态要受到前面状态的影响。后面的状态对前面状态具有依赖性:二是后面状态对前面状态的依赖非常敏感。前面状态的很小的变化会使后面状态出现很大的改变。在影片中,吉奥捷特爱情的到来、吕西安地位的改变、布尔托多与女儿关系的改善、房东对于前夫印象的改观、布林先生迈出家门的周游等等,这些都源于艾米莉受到戴妃身亡事件刺激后一夜之间进发的灵感。所以当艾米莉手中香水珠子的坠落,当艾米莉作为天使般爱人、助人的念头产生后,她身边的人的生活开始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发现并体味生活的美,先是心灵的变化,其次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将心中所想所感付诸执行,去寻求他们各自生活中空缺或遗憾之物,如吉奥捷特获得爱情,布尔托多得到亲情,房东破碎的心得到慰藉和平衡,布林最终也走出自闭的门槛去周游世界。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如果说很难得到,那倒也未必,但人们总是犹犹豫豫不肯迈出那一步,或者有去实现的内在想法而无成熟的外在条件,而艾米莉,在体察了人心之后将一个个条件创造出来(如帮吉奥捷特牵线,惩戒蔬果店的店主,拼凑负心郎的情书),她鼓励人们破除心灵的壁垒。走出生活的障碍,在此艾米莉也最终幻化成了一个上帝的代言人和世俗的指引人——天使。她的善意与关怀解救了她的朋友,也一起解救人们自我封闭的心。
诚然,艾米莉闯入别人的生活,也会带来另外一种可能:令别人的生活愈加糟糕.弄巧成拙。让世人重新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像蝴蝶效应的初始值出现了偏差,但这已非影片所要做的预测。
对自我命运的迷失——艾米莉的曲折爱情
艾米莉能很清楚地看见别人心中所想,敏锐感受到他们的所需,但对于自己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却非常地犹豫和怀疑。她在第一眼见到尼农这个和她同样有着某种怪癖的男性时。心里大概就朦胧感受到某种爱的意味。但她对这种感觉并不确信,并且开始进行一 系列的试探和求证。可以说她在和尼农玩着一种文字游戏,从中测探他们是否处在同一个语境里。艾米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陷入了困惑,虽然她能看清别人的生活缺憾,却迷惘在自己的命途中。若无画家的协助(在此画家也可以看作是艾米莉人生的爱情环节中一个外部条件的创造者),艾米莉也许无法大胆正视自己的感情。
有人对于爱情是这样形容的:“爱情只注定了缘分,因为上帝忘了给他们交错点,于是爱情就只能成为永远的平行线。”对于不相信爱情的人来说,这也许是合理的解释,但这也未尝不是爱情尚未降临前人们对上帝意志一厢情愿的臆测。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个体生命的运行轨迹,艾米莉和尼农能走到一起,除了外因——偶然的相遇之外,还因为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秉性:对生活细节的体察一寸心易感。有独特嗜好;关注他人一心善、好奇:幼年孤独一与他人的视角不同,渴望关爱:喜欢探索隐私/窥视症(艾米莉对画家的偷窥,尼农收集废弃的相片):充满幻想性(从童年时就开始在孤独的空间里幻想能有一个姐姐/弟弟);注重精神的契合。
所以,精灵古怪、心思奇巧的艾米莉,并非之前对爱和性很麻木.而是只有当尼农这样的人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关于爱的热情才会被打开。这个尼农似的人物,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而在大千世界中这样的尼农与这样的艾米莉的相遇,我们可以说是导演赐予的。可以说是上帝赐予的。但对于观众而言,这段曲折的爱情告诉的道理是:在个体生命的运行中,你的人生轨迹上会与某个人终究有一个交汇点,也许你未知,你虽未知但不代表这个人不存在,只是两者交遇的时候没有到来.或者即便已经相识,而相知的契机未至。
当两个人携手在一起时,人们去追究姻缘,会说:哦,原来他们是有前因然后有结果的。殊不知从前他们尚未携手时,对于当下和将来都是茫然无所觉的。所以谁能肯定上帝给予的是平行线、抛物线、渐近线或相交线呢?吉奥捷特的爱情、艾米莉的爱情,我们可以说有外部的人为的糅合因素,然而归根结底。还是她们内心存有对爱的渴望。
察与不察——捕捉生命中的“蝴蝶”
导演构筑的巴黎,不是一个富于时尚气味的浪漫喧嚣的都市,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一间安静的咖啡馆和一群苦闷的普通人身上.这些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缺陷:失恋者,失意的作家,被欺压的店伙计,年老力衰的画家……他们对于生活都渗透着无奈、无聊、寂寞等负面情绪,并且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活破碎不堪。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导演塑造的艾米莉——前者麻木于生活现状,因此充满了孤独感和挫败感,后者则总是精力旺盛地发掘生活的美好和趣味。对于生活,你的察与不察,所得的感受和回报是两样的。可以说,这部片子的创作意图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旨在提点世人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因此影片非常注重一些微小不起眼但极具感染力的细节的处理,并且注重人物行为的前后呼应和对比(尤其是单个角色的人物发展走向)。
场景情节的对比: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是来自片头和片尾的照应:片头:圣凡赛街道上的苍蝇一微不足道:餐桌上玻璃杯的跳舞一无人理会:老人从通讯簿上划掉故友的名字一死亡的悒郁气息。在片头展现出的是一种枯燥乏味沉闷的生活基调。片尾:展览会上绞面机的搅拌一欢乐的曲调;菲力·雷比尔对于人脑神经末梢数目的解读→人的思维的活跃、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意义:修女在气温24度和湿度70%的天气里玩游戏→愉悦融洽的氛围。同样是与艾米莉故事无关的情节,但同样是在暗示世人:生活并非索然无趣。
人物行为的对比:在艾米莉这条主脉的刻画之外,也注重其他角色的人生路线的前后比较:布林先生的自闭与出游。布尔托多同后代的隔膜与团聚,连失意作家也在片尾重拾对生活的关注。
从“不察→察”的转化,当人们开始从日复一日懵懂的无聊消遣中注意到生活的悠长意味,生命是会变得不一样的。而如何才能体察生活呢?像艾米莉那样用童心去看世界,你可以将这个世界看得很有意思,也许看得更透彻,而人心也会变得更简单更纯善,如同返朴归真。而整个影片也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童话似的梦幻气息,充满了卡通、奇幻、童趣、梦想的色彩。整部影片在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力之下,映射出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观照。它甚至就像是一个心理学家,在测探人们的命运,关注人们的成长。
由此再来回答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存在种种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蝴蝶效应”?事实上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微小变化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全局中的“蝴蝶”。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所以,命运看似不规则不可测,但有其来龙去脉。换句话说,生活看似无序随机,实是有迹可循。而在运行繁复无绪的混沌现象下,个人与命运(生活)的自由组合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遗弃。
天使如何降世——艾米莉的性格分析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艾米莉那样能给人找寻到幸福。艾米莉之所以成为艾米莉,成为上帝的天使,是因为她拥有一颗敏感又善良的童心。
我们来看看导演如何塑造起这个人物的可信性的:女孩艾米莉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她的童年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八岁时母亲因意外事故去世,伤心过度的父亲也患上了自闭症,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身为人父,布林先生除了给艾米莉做医疗检查之外,却很少和女儿接触,并且仅仅根据艾米莉在检查时心跳较快就断定她有心脏病,将她留在家里休养。从此艾米莉被剥夺了与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直至长大后进人成人社会。
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艾米莉的人物性格:
孤独与敏感:由于缺少与亲人的沟通,鲜有与外界的接触,在艾米莉的童年就形成了一种孤独感和含蓄气质。人要打发孤独,其方法之一是像艾米莉那样在狭小的空间里竭力寻找自己的乐趣,而这样的人往往对周遭的事无巨细敏感,并且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发掘又形成了观察事物时的眼光独特和敏锐,比如片头有一分半钟对艾米莉童年一串串乐趣的描写。
自闭与自律:由孤独衍生出来的是人的自我封闭。艾米莉,她能洞察别人的心事,但却羞于外露自己的情感。她擅长想象,却难于出口:她成人之美、乐于助人,但对于自己的事,却非常迟疑。她更乐于在一个不被任何人打扰的享受孤独的时间和场所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与此同时,艾米莉形成了较强的自律性,她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便是在长大后面对令她心动的爱情,她对自己内心的情感也仍然有强烈的克制力。
童真与纯善:触世不多,有一颗童心,如保留那种打水漂、将手伸入米袋之类的嗜好。因此对待人事总是持一种乐观、善良的态度。此外还有一种善恶分明、打抱不平的单纯稚气,如惩罚蔬果店的店主。
好奇与窥视:儿童对外界事物是很好奇的,艾米莉成年后也持续了对他人心灵进行窥探的好奇心,她喜欢猜想或观察别人的生活(当然这种言行带着善意),这样构成了一种对他人的关注和体贴。
幻想与热情:在孤独的童年里艾米莉只能任由想象力无拘无束的驰骋来打发日子.长大后也是一个喜欢沉溺在幻想世界当中憧憬生活的人,如片子所示,她有一种揣测同一时间其他人做什么事的爱好,她会将尼农从巴黎想象到俄罗斯。而丰富的想象又凝聚了高度的热情,一种在艾米莉身上无法大胆展示的热情。
由此一个内心感情丰富、敏感于他人外物却又惯于自我保护的女孩,她需要在生活中喷发自己的满腔热情。由此艾米莉将目光转移到别人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去帮助、影响身边的人。所以艾米莉作为“天使”代名词的诞生并非偶然。她的性格开始为自己铺展了一种生命的轨迹,为他人注入了一种生活的新意。
闯入他人命运的天使——源自艾米莉的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当我再次读到《混沌学》的这句话时不禁想起了人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因素左右了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类似的“蝴蝶效应”?
咖啡店里的人,因为艾米莉的出现而使各自的人生开始变得不同。然而是什么促发艾米莉去介入别人生活的呢?——黛安娜王妃的车祸事件。这个新闻事件对艾米莉来说,有双重意义:其一,她突然意识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而短暂:其二,激发了她去影响别人的决心,用片中的话来说:“这将意味着她将闯入别人的生活。”而这个事件也是片中“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初始值):艾米莉听见新闻后,手中的香水珠子脱落在地→珠子坠地后,撞开了墙壁的一块砖石→艾米莉发现砖石后的盒子→艾米莉决定找到盒子的主人→在寻找盒子主人的过程中,又不知不觉观察到他人生活中的残破、伤痕等问题,不知不觉介入了他人的生活中:房东、吕西安、画家等等一而在找寻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同时也在地铁里邂逅了自己的幸福。所以,这组合成丰富生活内容的一系列点滴人事,貌似平淡,貌似自然运转,但在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看似不露痕迹的生活表象.却折射出混沌学的繁复和奇妙。
混沌学的研究表明,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的依赖性是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后面的状态要受到前面状态的影响。后面的状态对前面状态具有依赖性:二是后面状态对前面状态的依赖非常敏感。前面状态的很小的变化会使后面状态出现很大的改变。在影片中,吉奥捷特爱情的到来、吕西安地位的改变、布尔托多与女儿关系的改善、房东对于前夫印象的改观、布林先生迈出家门的周游等等,这些都源于艾米莉受到戴妃身亡事件刺激后一夜之间进发的灵感。所以当艾米莉手中香水珠子的坠落,当艾米莉作为天使般爱人、助人的念头产生后,她身边的人的生活开始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发现并体味生活的美,先是心灵的变化,其次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将心中所想所感付诸执行,去寻求他们各自生活中空缺或遗憾之物,如吉奥捷特获得爱情,布尔托多得到亲情,房东破碎的心得到慰藉和平衡,布林最终也走出自闭的门槛去周游世界。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如果说很难得到,那倒也未必,但人们总是犹犹豫豫不肯迈出那一步,或者有去实现的内在想法而无成熟的外在条件,而艾米莉,在体察了人心之后将一个个条件创造出来(如帮吉奥捷特牵线,惩戒蔬果店的店主,拼凑负心郎的情书),她鼓励人们破除心灵的壁垒。走出生活的障碍,在此艾米莉也最终幻化成了一个上帝的代言人和世俗的指引人——天使。她的善意与关怀解救了她的朋友,也一起解救人们自我封闭的心。
诚然,艾米莉闯入别人的生活,也会带来另外一种可能:令别人的生活愈加糟糕.弄巧成拙。让世人重新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像蝴蝶效应的初始值出现了偏差,但这已非影片所要做的预测。
对自我命运的迷失——艾米莉的曲折爱情
艾米莉能很清楚地看见别人心中所想,敏锐感受到他们的所需,但对于自己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却非常地犹豫和怀疑。她在第一眼见到尼农这个和她同样有着某种怪癖的男性时。心里大概就朦胧感受到某种爱的意味。但她对这种感觉并不确信,并且开始进行一 系列的试探和求证。可以说她在和尼农玩着一种文字游戏,从中测探他们是否处在同一个语境里。艾米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陷入了困惑,虽然她能看清别人的生活缺憾,却迷惘在自己的命途中。若无画家的协助(在此画家也可以看作是艾米莉人生的爱情环节中一个外部条件的创造者),艾米莉也许无法大胆正视自己的感情。
有人对于爱情是这样形容的:“爱情只注定了缘分,因为上帝忘了给他们交错点,于是爱情就只能成为永远的平行线。”对于不相信爱情的人来说,这也许是合理的解释,但这也未尝不是爱情尚未降临前人们对上帝意志一厢情愿的臆测。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个体生命的运行轨迹,艾米莉和尼农能走到一起,除了外因——偶然的相遇之外,还因为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秉性:对生活细节的体察一寸心易感。有独特嗜好;关注他人一心善、好奇:幼年孤独一与他人的视角不同,渴望关爱:喜欢探索隐私/窥视症(艾米莉对画家的偷窥,尼农收集废弃的相片):充满幻想性(从童年时就开始在孤独的空间里幻想能有一个姐姐/弟弟);注重精神的契合。
所以,精灵古怪、心思奇巧的艾米莉,并非之前对爱和性很麻木.而是只有当尼农这样的人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关于爱的热情才会被打开。这个尼农似的人物,我们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而在大千世界中这样的尼农与这样的艾米莉的相遇,我们可以说是导演赐予的。可以说是上帝赐予的。但对于观众而言,这段曲折的爱情告诉的道理是:在个体生命的运行中,你的人生轨迹上会与某个人终究有一个交汇点,也许你未知,你虽未知但不代表这个人不存在,只是两者交遇的时候没有到来.或者即便已经相识,而相知的契机未至。
当两个人携手在一起时,人们去追究姻缘,会说:哦,原来他们是有前因然后有结果的。殊不知从前他们尚未携手时,对于当下和将来都是茫然无所觉的。所以谁能肯定上帝给予的是平行线、抛物线、渐近线或相交线呢?吉奥捷特的爱情、艾米莉的爱情,我们可以说有外部的人为的糅合因素,然而归根结底。还是她们内心存有对爱的渴望。
察与不察——捕捉生命中的“蝴蝶”
导演构筑的巴黎,不是一个富于时尚气味的浪漫喧嚣的都市,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一间安静的咖啡馆和一群苦闷的普通人身上.这些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缺陷:失恋者,失意的作家,被欺压的店伙计,年老力衰的画家……他们对于生活都渗透着无奈、无聊、寂寞等负面情绪,并且在交流沟通上困难重重,生活破碎不堪。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导演塑造的艾米莉——前者麻木于生活现状,因此充满了孤独感和挫败感,后者则总是精力旺盛地发掘生活的美好和趣味。对于生活,你的察与不察,所得的感受和回报是两样的。可以说,这部片子的创作意图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旨在提点世人对生活的体察和感悟,因此影片非常注重一些微小不起眼但极具感染力的细节的处理,并且注重人物行为的前后呼应和对比(尤其是单个角色的人物发展走向)。
场景情节的对比: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是来自片头和片尾的照应:片头:圣凡赛街道上的苍蝇一微不足道:餐桌上玻璃杯的跳舞一无人理会:老人从通讯簿上划掉故友的名字一死亡的悒郁气息。在片头展现出的是一种枯燥乏味沉闷的生活基调。片尾:展览会上绞面机的搅拌一欢乐的曲调;菲力·雷比尔对于人脑神经末梢数目的解读→人的思维的活跃、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意义:修女在气温24度和湿度70%的天气里玩游戏→愉悦融洽的氛围。同样是与艾米莉故事无关的情节,但同样是在暗示世人:生活并非索然无趣。
人物行为的对比:在艾米莉这条主脉的刻画之外,也注重其他角色的人生路线的前后比较:布林先生的自闭与出游。布尔托多同后代的隔膜与团聚,连失意作家也在片尾重拾对生活的关注。
从“不察→察”的转化,当人们开始从日复一日懵懂的无聊消遣中注意到生活的悠长意味,生命是会变得不一样的。而如何才能体察生活呢?像艾米莉那样用童心去看世界,你可以将这个世界看得很有意思,也许看得更透彻,而人心也会变得更简单更纯善,如同返朴归真。而整个影片也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童话似的梦幻气息,充满了卡通、奇幻、童趣、梦想的色彩。整部影片在浓郁的幻想色彩和奇妙的想象力之下,映射出对现实生活和苦乐人生的透视与观照。它甚至就像是一个心理学家,在测探人们的命运,关注人们的成长。
由此再来回答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存在种种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蝴蝶效应”?事实上每个人、每件事、每个微小变化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全局中的“蝴蝶”。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所以,命运看似不规则不可测,但有其来龙去脉。换句话说,生活看似无序随机,实是有迹可循。而在运行繁复无绪的混沌现象下,个人与命运(生活)的自由组合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