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瘤动脉闭塞术仍然是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长期随访的经验

来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g_8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载瘤动脉闭塞术是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Clareneon等对26例经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22例在证实患者可耐受球囊闭塞试验后,进行了载瘤动脉闭塞术。20例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18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随访。随访平均6.1(1.5—11)年。随访发现,75%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0%的患者症状有部分消失,15%的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乙酰肝素酶(Hpa)在实验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结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方法制作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碰用实时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ICAD)的特点及二三维高分辨MR成像(3DHR—MRI)在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例临床或其他影像学初步诊断为颅外段ICAD患者,经3DHR.MRI检查明确诊断,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
患者男,55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4 d,伴肢体无力3 h"于2009年9月24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前4 d患者在骑车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约15 min后,意识清醒,不能
患者男,51岁。2008年3月,患者因视力下降、右侧上眼睑下垂、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自1997开始出现颈枕部疼痛,未行治疗。2005年10月,出现饮水呛咳、
目的探讨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结合DSA三维图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对2个(动脉瘤1为侧壁动脉瘤,动脉瘤2为顶端动脉瘤)颅内分叶状动脉瘤的
目的 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
目前认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创伤性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考虑到不同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通过不同的抑制性通路发挥作用的,本研究的作者们对CEA术后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卒中是指45岁以下成人发生的卒中。王文化等报道,我国这一年龄段的发病率,男性为18~142/10万,女性为23~95/10万。本研究拟通过对青年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