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偶发性科学活动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能发生。这些活动都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所引起,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迷上科学。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解答。同时,教师必须锻炼自己高度的灵敏性,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向,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可启蒙教育。
【关键词】偶发性科学活动;短暂性 ; 积极
“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形成了一种内在动力,促使孩子在探索日常生活现象、认识周围环境的活动中,积极性、主动性更加强烈。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事情开展的一种科学活动。它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可能发生。这种活动延续的长短,参与活动人数的多少,都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事先没有活动计划,也不提供设备和材料。因此,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的迫切性都可强于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其内容发广泛、丰富性、生动性也是有计划的科学活动不能比拟的。但由于受幼儿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这类活动出现后,如果没有老师适时的关心和指导,会因此而自生自灭。为了保护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幼儿学科学的积极态度,我就如何指导好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体会。
1关心、发现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解答
教师必须做有心人,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光心周围事物,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自发的科学活动。例如:操场上的滑梯,是孩子们最爱玩的地方。滑梯旁的草丛旁,聚拢了好几个小脑袋。有人告诉我:他们在看蚂蚁呢!看草地上来往忙碌的蚂蚁,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用小棍去拨弄蚂蚁,有的在用脚踩蚂蚁,有的用沙子、石头堆在蚂蚁前进的路上,还有的把蚂蚁捉起来放在掌心上,让它沿着手臂往上爬……他们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横七竖八地闹了一阵,因蚂蚁不受干扰,始终坚持不懈地穿梭往来,注意力和兴趣很快就要转移了。这时,我走过去,一边蹲下身,一边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观察:蚂蚁背的是什么?它们在往哪儿搬?蚂蚁怎么总往树上爬?它的家在哪儿?很快,大家寻迹发现,这些蚂蚁全住在树上,它们已经在树干形成了一条畅通的大路。而后,我请孩子们学学蚂蚁搬东西,他们很自然地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起来,学得不亦乐乎。
日常生活中,由于幼儿对事物的好奇是短暂的,他们的注意力极易转移和分散,不易有始有终地开展活动。因此,教师除了鼓励幼儿继续探索活动,自身更要满怀兴趣地参与。并采用多种形式,看看、想想、说说、唱唱、画画等,让孩子在活动的开展、延伸中,充分调动感官去观察、感受、发现粗浅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科学活动的方法、技能。总之,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适应幼儿年龄特征的方法,满足幼儿好奇,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实例说明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所引起的。在活动中,幼儿观察、触摸、摆弄、操作物体,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相互交流信息,正确的、模糊的并存;表达情感,积极的消极的皆有。这些活动随着幼儿的理解水平自然展开,但有的仅是开始,有的中途停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因此,在偶发性科学活动中,教师的关注,及时发现,支持、鼓励和适当地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它将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欢乐、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2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教师的赞许和参与,会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和延续探索活动。如下午课间操时几个幼儿围在一起捉蜗牛,不做操,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行走,并提供材料,让幼儿观察蜗牛在木板和玻璃上爬行有什么不同,并把蜗牛分别放在两个干燥、潮湿的玻璃瓶中,让幼儿观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使偶发性活动得到了延续探索。反之,如果我不关心,甚至制止、干涉,则将损伤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后果。
3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教师要抓住偶发、意外的情况和在某种时机下发生的自然现象等,以自己的热情、知识和求知的倾向感染幼儿,引导幼儿对事物的关心和细心的观察。抓住时机,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世界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如:一次外出散步,幼儿对小区内被风吹的小彩旗产生了兴趣,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彩旗有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有时没有?”于是组织幼儿讨论,讨论的结果是风大时彩旗发出响声。风小时,没有声音。显然幼儿已经感受到了风的存在,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问题,我们进行了“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制作了“转动的风车”“小风铃”等小玩具。可见,教师的适时指导,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领域,满足和发展了幼儿的求知愿望和兴趣。
4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探索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讲解百遍,不如让他们亲眼目睹和亲手操作。如认识颜色的活动,老师一不小心把两种颜色滴在一起,幼儿发现后问:“老师,颜色怎么改变了? ”老师没有作任何说明,而是让幼儿动手操作,看看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结论。当这一结论被老师认可时,他们非常兴奋,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索热情,这时老师提供材料,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三种、四种、更多种颜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来拓展幼儿的探索范围。可见,时地提供材料,是指导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科学并不神秘,幼儿大量的科学探索活动是偶发的、随机的。 所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除了遵照课程安排开展之外,随机捕捉幼儿偶发的科学活动信息,综合地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进行科学启蒙,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幼儿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教育现代化—孙文华
[2]李槐青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唐敬芬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生命科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关键词】偶发性科学活动;短暂性 ; 积极
“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形成了一种内在动力,促使孩子在探索日常生活现象、认识周围环境的活动中,积极性、主动性更加强烈。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事情开展的一种科学活动。它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可能发生。这种活动延续的长短,参与活动人数的多少,都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事先没有活动计划,也不提供设备和材料。因此,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的迫切性都可强于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其内容发广泛、丰富性、生动性也是有计划的科学活动不能比拟的。但由于受幼儿知识的局限性、兴趣的短暂性,注意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这类活动出现后,如果没有老师适时的关心和指导,会因此而自生自灭。为了保护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幼儿学科学的积极态度,我就如何指导好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体会。
1关心、发现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给予正确的解答
教师必须做有心人,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光心周围事物,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自发的科学活动。例如:操场上的滑梯,是孩子们最爱玩的地方。滑梯旁的草丛旁,聚拢了好几个小脑袋。有人告诉我:他们在看蚂蚁呢!看草地上来往忙碌的蚂蚁,他们非常感兴趣:有的用小棍去拨弄蚂蚁,有的在用脚踩蚂蚁,有的用沙子、石头堆在蚂蚁前进的路上,还有的把蚂蚁捉起来放在掌心上,让它沿着手臂往上爬……他们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横七竖八地闹了一阵,因蚂蚁不受干扰,始终坚持不懈地穿梭往来,注意力和兴趣很快就要转移了。这时,我走过去,一边蹲下身,一边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观察:蚂蚁背的是什么?它们在往哪儿搬?蚂蚁怎么总往树上爬?它的家在哪儿?很快,大家寻迹发现,这些蚂蚁全住在树上,它们已经在树干形成了一条畅通的大路。而后,我请孩子们学学蚂蚁搬东西,他们很自然地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起来,学得不亦乐乎。
日常生活中,由于幼儿对事物的好奇是短暂的,他们的注意力极易转移和分散,不易有始有终地开展活动。因此,教师除了鼓励幼儿继续探索活动,自身更要满怀兴趣地参与。并采用多种形式,看看、想想、说说、唱唱、画画等,让孩子在活动的开展、延伸中,充分调动感官去观察、感受、发现粗浅的科学知识,掌握简单的科学活动的方法、技能。总之,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适应幼儿年龄特征的方法,满足幼儿好奇,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实例说明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存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所引起的。在活动中,幼儿观察、触摸、摆弄、操作物体,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相互交流信息,正确的、模糊的并存;表达情感,积极的消极的皆有。这些活动随着幼儿的理解水平自然展开,但有的仅是开始,有的中途停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因此,在偶发性科学活动中,教师的关注,及时发现,支持、鼓励和适当地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它将为幼儿带来更多的欢乐、更多的思考和收获。
2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教师的赞许和参与,会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和延续探索活动。如下午课间操时几个幼儿围在一起捉蜗牛,不做操,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行走,并提供材料,让幼儿观察蜗牛在木板和玻璃上爬行有什么不同,并把蜗牛分别放在两个干燥、潮湿的玻璃瓶中,让幼儿观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使偶发性活动得到了延续探索。反之,如果我不关心,甚至制止、干涉,则将损伤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后果。
3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教师要抓住偶发、意外的情况和在某种时机下发生的自然现象等,以自己的热情、知识和求知的倾向感染幼儿,引导幼儿对事物的关心和细心的观察。抓住时机,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世界中物体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如:一次外出散步,幼儿对小区内被风吹的小彩旗产生了兴趣,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彩旗有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有时没有?”于是组织幼儿讨论,讨论的结果是风大时彩旗发出响声。风小时,没有声音。显然幼儿已经感受到了风的存在,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问题,我们进行了“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制作了“转动的风车”“小风铃”等小玩具。可见,教师的适时指导,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领域,满足和发展了幼儿的求知愿望和兴趣。
4提供材料,让幼儿动手探索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讲解百遍,不如让他们亲眼目睹和亲手操作。如认识颜色的活动,老师一不小心把两种颜色滴在一起,幼儿发现后问:“老师,颜色怎么改变了? ”老师没有作任何说明,而是让幼儿动手操作,看看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结论。当这一结论被老师认可时,他们非常兴奋,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索热情,这时老师提供材料,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三种、四种、更多种颜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来拓展幼儿的探索范围。可见,时地提供材料,是指导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科学并不神秘,幼儿大量的科学探索活动是偶发的、随机的。 所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除了遵照课程安排开展之外,随机捕捉幼儿偶发的科学活动信息,综合地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进行科学启蒙,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幼儿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教育现代化—孙文华
[2]李槐青 《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唐敬芬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生命科学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