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要具备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现阶段图书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从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提升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图书管理 现状 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4-01
1.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实现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将代码抄好,从借书窗口递给管理员,再找好所需图书给学生。封闭式图书管理重在馆藏文献的保存,但浪费时间,并且学生也不清楚具体内容。开放式图书管理是指在实现馆藏文献全开架的基础上,打破借阅分离,实现“流阅一体”,即一个馆一个窗口的模式。在此模式下,读者可自由进出各个阅览室,充分了解各种书刊,实现借书、阅读、自习一体化,提高了图书的借阅效率。目前,学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开放式管理模式。
1.2 实现了区域的资源共享
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信息技术消除了馆与馆之间的时空限制。目前,学校图书馆大部分参与了本地区或跨地区的横向馆协作,参加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特别是民办学校对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更有激情[2]。
1.3 实现了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
以前的图书管理过于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度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刚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只能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显然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图书管理需求。因此,需要图书管理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实现人本管理模式,制度中强化人性化。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实现了由制度化向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
2.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化需求
目前,学校图书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学历普遍偏低,大专学历以上人员仅占一半,并且基本上是学校内部进修取得的,整体素质偏低,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由于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基本完成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服务方式转变,从采访、分编、典藏、流通、阅览、期刊到咨询、检索等诸多部门都使用了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因此,低素质管理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图书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2.2 藏书与学生需求不是很匹配
教育部对学校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数量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图书质量、期限则没有明确界定,导致一些学校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要求,采取突击性的大量采购,而不考虑所进图书是否符合师生的需求,甚至不了解学生的需求。这种重视图书数量忽视图书质量的做法偏离了图书馆购书是用以满足师生学习、研究的需求这一主旨,并且,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其图书数量,仍然保留了那些时代久远、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很少或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的图书资料。
2.3 图书管理服务缺乏创新
图书管理的创新是深化图书改革的内在需求,而目前学校图书管理的创新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学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仅限于本校师生,没有对外开放,走出去寻找市场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不能适应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二,图书管理员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平台,很少实现双方之间互动。图书管理员不能充分利用图书管理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及时将学科动态等信息反馈给师生,师生也不能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图书管理员;第三,不注重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很多图书馆追求图书藏书数量以及藏书的全面性,并没有考虑各类图书的使用频率。不注重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因此无法做到根据读者需要决定图书采购[2]。
2.4 经费短缺,书刊难以得到正常补充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这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极为有利,但是,由于学校扩建、扩招投入资金比较大,造成学校贷款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学校对图书馆投入减少,书刊很难保证得到正常补充。
3.提升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3.1 强化图书管理人员培训
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信息化图书管理需求。目前最有效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是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外语及学科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主要有:讲座、学术活动、参观学习及继续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3.2 建立与服务对象的交流平台
为了给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建立与师生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了解师生的需要。因为他们非常了解本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具备优质的信息收集渠道和良好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选购的图书应该最有专业水准,最符合他们的需求。
3.3 强化图书管理的意识,建立图书管理员考核机制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为了使图书发挥最佳作用,学校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图书管理工作。为了提高管理员的工作效率,需建立图书管理员的考核机制,通过奖惩制度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效率。考核指标的设置可以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创新、服务能力等[3]。
3.4 提升图书管理的技术手段
从图书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践来看,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图书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很难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图书馆应配备图书目录检索柜、电脑查询、完善的监控设备、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建立起一套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为学校师生提供有效服务。
4.总结
总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因循守旧,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最终将会因过时落后而被时代所抛弃,学校图书管理要顺应历史的潮流,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创新,使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教育和社会科学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惠苏平,石继华。基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报纸管理模式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朱丹青。浅析文物、档案、图书管理的异同[J]。黑河学刊,2013,(7)。
[3]杨艳飞。浅谈图书管理职业道德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
【关键词】图书管理 现状 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4-01
1.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1.1 实现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是指学生将代码抄好,从借书窗口递给管理员,再找好所需图书给学生。封闭式图书管理重在馆藏文献的保存,但浪费时间,并且学生也不清楚具体内容。开放式图书管理是指在实现馆藏文献全开架的基础上,打破借阅分离,实现“流阅一体”,即一个馆一个窗口的模式。在此模式下,读者可自由进出各个阅览室,充分了解各种书刊,实现借书、阅读、自习一体化,提高了图书的借阅效率。目前,学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开放式管理模式。
1.2 实现了区域的资源共享
文献信息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信息技术消除了馆与馆之间的时空限制。目前,学校图书馆大部分参与了本地区或跨地区的横向馆协作,参加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特别是民办学校对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更有激情[2]。
1.3 实现了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
以前的图书管理过于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度的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刚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只能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显然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图书管理需求。因此,需要图书管理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实现人本管理模式,制度中强化人性化。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实现了由制度化向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
2.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化需求
目前,学校图书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学历普遍偏低,大专学历以上人员仅占一半,并且基本上是学校内部进修取得的,整体素质偏低,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由于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已基本完成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现代化服务方式转变,从采访、分编、典藏、流通、阅览、期刊到咨询、检索等诸多部门都使用了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因此,低素质管理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图书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2.2 藏书与学生需求不是很匹配
教育部对学校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数量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图书质量、期限则没有明确界定,导致一些学校为了满足教育部的要求,采取突击性的大量采购,而不考虑所进图书是否符合师生的需求,甚至不了解学生的需求。这种重视图书数量忽视图书质量的做法偏离了图书馆购书是用以满足师生学习、研究的需求这一主旨,并且,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其图书数量,仍然保留了那些时代久远、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很少或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的图书资料。
2.3 图书管理服务缺乏创新
图书管理的创新是深化图书改革的内在需求,而目前学校图书管理的创新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学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仅限于本校师生,没有对外开放,走出去寻找市场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不能适应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二,图书管理员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平台,很少实现双方之间互动。图书管理员不能充分利用图书管理中的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及时将学科动态等信息反馈给师生,师生也不能将需求信息反馈给图书管理员;第三,不注重图书借阅情况的统计,很多图书馆追求图书藏书数量以及藏书的全面性,并没有考虑各类图书的使用频率。不注重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因此无法做到根据读者需要决定图书采购[2]。
2.4 经费短缺,书刊难以得到正常补充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招生数量急剧增加,这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极为有利,但是,由于学校扩建、扩招投入资金比较大,造成学校贷款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学校对图书馆投入减少,书刊很难保证得到正常补充。
3.提升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3.1 强化图书管理人员培训
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信息化图书管理需求。目前最有效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是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外语及学科专业知识。培训的方式主要有:讲座、学术活动、参观学习及继续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发展、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3.2 建立与服务对象的交流平台
为了给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可以建立与师生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了解师生的需要。因为他们非常了解本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具备优质的信息收集渠道和良好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选购的图书应该最有专业水准,最符合他们的需求。
3.3 强化图书管理的意识,建立图书管理员考核机制
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为了使图书发挥最佳作用,学校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图书管理工作。为了提高管理员的工作效率,需建立图书管理员的考核机制,通过奖惩制度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效率。考核指标的设置可以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创新、服务能力等[3]。
3.4 提升图书管理的技术手段
从图书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实践来看,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图书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很难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图书馆应配备图书目录检索柜、电脑查询、完善的监控设备、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建立起一套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为学校师生提供有效服务。
4.总结
总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因循守旧,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最终将会因过时落后而被时代所抛弃,学校图书管理要顺应历史的潮流,推进各方面工作的创新,使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教育和社会科学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惠苏平,石继华。基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报纸管理模式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2]朱丹青。浅析文物、档案、图书管理的异同[J]。黑河学刊,2013,(7)。
[3]杨艳飞。浅谈图书管理职业道德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