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非公经济组织工委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全区选取了44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开展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试点工作。一年多来,44家试点企业查找到“口袋党员”1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35名,发展党员228名,为非公企业党员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中,新发展的228名党员中,生产、服务一线的员工118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51.75%;专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员102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4.74%,较好地实现了2015年试点企业新发展党员中生产一线员工、技术骨干要达到60%的目标。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把入口关,保障了试点企业新发展党员的质量,通过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保障了试点企业党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保障了试点企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一、加大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各市、县(区)党委组织部、非公经济组织工委在制订发展党员计划时,注重向非公企业倾斜,努力把非公企业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把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为发展党员工作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注重向各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具体指导非公企业党员发展等工作。定期分析研究,对各类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在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发展党员数量稳定、程序正规、结构改善,防止出现多年不发展或突击发展问题。把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上,将培养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前移,将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尽早纳入积极分子队伍中来。重点在一线班组长、生产骨干、35周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高学历技术骨干、表现突出的妇女员工中选择;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用模范人物和身边典型感召引导,打牢信党、爱党、亲党的思想基础,确立工作标准,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坚持标准、把好关口。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稳妥进行,不能降格以求。严格培养、转正时间,不能搞“突击入党”。建立健全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思想汇报、党员发展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落实党员发展预审制、相关部门联审制、多维度考察制、全程公示制、民主评议制、支部大会票决制等制度,确保党员发展质量。防止以经济实力强弱、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多少、个人名气大小等作为吸收新党员标准的错误做法,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法规办事,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部分因工作变动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企业党组织传递考察信息,反馈相关材料。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约谈制等,定期组织检查组深入非公企业检查指导发展党员工作,对发展程序不规范或有信访问题的,由上级党组织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

二、加强党员教育,大力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坚持分类施教,对出资人党员,要求他们带头守法经营,处理好劳资关系,严格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对管理层党员,要求他们加强同出资人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反映员工诉求,发挥好监督作用;对一般员工党员,要求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为搞好生产经营做贡献。在教育管理中,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做到与宗旨教育相结合,引导非公企业党员自觉把个人前途同企业命运联系起来,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和企业发展的意识,努力为实现个人梦、企业梦而奋斗;二是做到与守法教育相结合,引导教育广大企业党员继承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三是做到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水平;四是做到与党组织书记培训相结合,认真抓好党组织书记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员工。采取集中培训、座谈交流、编印工作手册等方式,加大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力度,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自觉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审批。
三、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切实增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实效
针对非公企业常年在供应、销售、驻外办事处、施工队工作的流动党员,为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出具党员关系证明,并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妥善协调接转流动党员,将组织生活由原来的相对静态管理改为动态管理。通过畅通“12371”党员服务平台、邮寄学习资料、应用网络视频、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为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参加党组织活动搭建平台。对流入非公企业中的党员,要按照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行党员融入党组织、党组织融入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让“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亮明身份,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制定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在评先选优时,充分考虑外来流动党员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评选“流动党员标兵”“优秀外来务工党员”等活动,为广大流动党员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树立良好导向。要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信息库建设,尽快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四、丰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活动内容上,把党员活动从以前单一的开会学习拓展到岗位练兵、岗位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身边无事故、无次品、无隐患、无漏洞”“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主题鲜明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活动方式上,坚持业余、小型、分散、多样的原则,做到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尽可能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因地制宜、灵活安排。一些临时性通知和宜于公开的工作项目,可以用墙报、广播、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传达到党员中去。在活动内容上,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新、活、实的活动,做到党的工作和生产经营两不误、两促进。在活动效果上,坚持实效原则,增强针对性,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不图虚名。在协调各方关系上,全面落实流动党员证制度,流出地党组织每月与流入地党组织至少联系1次,与流出党员每季度至少联系1次,有条件的还可实地走访;流入地党组织每月与党员居住社区党组织至少联系1次,每半年至少走访1次,形成流出地、流入地、居住地社区互动、互管、互促的良性局面。探索党组织书记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普通员工制度,尽可能帮助困难党员和普通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员工。
五、强化激励引导,充分激发党员队伍的内生动力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重點培训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出资人等。鼓励引导非公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实行党员录用、培训、晋升、加薪“四优先”制度,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建立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举办联谊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召开生产技术交流会,让党员中的生产技术骨干给员工传授经验;大张旗鼓评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开展党员帮带活动,用党员优秀事迹、闪光言行影响、感染更多优秀员工向党组织靠拢。开展党组织服务员工活动,及时了解、关心、帮助员工的生产、生活和学习,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力所能及地结对帮扶困难员工,让广大员工在感受党组织温暖中强化入党意识。坚持经费支持与阵地保障相结合。探索税前列支、党费返还、财政补助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党组织经费投入问题。要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标准,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闫院平
一、加大发展党员力度,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各市、县(区)党委组织部、非公经济组织工委在制订发展党员计划时,注重向非公企业倾斜,努力把非公企业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把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为发展党员工作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注重向各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具体指导非公企业党员发展等工作。定期分析研究,对各类非公企业发展党员在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发展党员数量稳定、程序正规、结构改善,防止出现多年不发展或突击发展问题。把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上,将培养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前移,将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尽早纳入积极分子队伍中来。重点在一线班组长、生产骨干、35周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高学历技术骨干、表现突出的妇女员工中选择;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用模范人物和身边典型感召引导,打牢信党、爱党、亲党的思想基础,确立工作标准,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坚持标准、把好关口。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稳妥进行,不能降格以求。严格培养、转正时间,不能搞“突击入党”。建立健全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谈话、思想汇报、党员发展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落实党员发展预审制、相关部门联审制、多维度考察制、全程公示制、民主评议制、支部大会票决制等制度,确保党员发展质量。防止以经济实力强弱、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多少、个人名气大小等作为吸收新党员标准的错误做法,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法规办事,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部分因工作变动的入党积极分子,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企业党组织传递考察信息,反馈相关材料。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约谈制等,定期组织检查组深入非公企业检查指导发展党员工作,对发展程序不规范或有信访问题的,由上级党组织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

二、加强党员教育,大力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坚持分类施教,对出资人党员,要求他们带头守法经营,处理好劳资关系,严格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对管理层党员,要求他们加强同出资人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反映员工诉求,发挥好监督作用;对一般员工党员,要求他们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为搞好生产经营做贡献。在教育管理中,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做到与宗旨教育相结合,引导非公企业党员自觉把个人前途同企业命运联系起来,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和企业发展的意识,努力为实现个人梦、企业梦而奋斗;二是做到与守法教育相结合,引导教育广大企业党员继承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三是做到与业务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水平;四是做到与党组织书记培训相结合,认真抓好党组织书记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员工。采取集中培训、座谈交流、编印工作手册等方式,加大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力度,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业务工作能力,自觉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审批。
三、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切实增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实效
针对非公企业常年在供应、销售、驻外办事处、施工队工作的流动党员,为他们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出具党员关系证明,并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妥善协调接转流动党员,将组织生活由原来的相对静态管理改为动态管理。通过畅通“12371”党员服务平台、邮寄学习资料、应用网络视频、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为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参加党组织活动搭建平台。对流入非公企业中的党员,要按照分层、分类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行党员融入党组织、党组织融入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让“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亮明身份,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以制定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在评先选优时,充分考虑外来流动党员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评选“流动党员标兵”“优秀外来务工党员”等活动,为广大流动党员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树立良好导向。要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信息库建设,尽快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四、丰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活动内容上,把党员活动从以前单一的开会学习拓展到岗位练兵、岗位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身边无事故、无次品、无隐患、无漏洞”“我为党旗添光彩”等主题鲜明的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活动方式上,坚持业余、小型、分散、多样的原则,做到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尽可能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因地制宜、灵活安排。一些临时性通知和宜于公开的工作项目,可以用墙报、广播、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传达到党员中去。在活动内容上,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新、活、实的活动,做到党的工作和生产经营两不误、两促进。在活动效果上,坚持实效原则,增强针对性,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不图虚名。在协调各方关系上,全面落实流动党员证制度,流出地党组织每月与流入地党组织至少联系1次,与流出党员每季度至少联系1次,有条件的还可实地走访;流入地党组织每月与党员居住社区党组织至少联系1次,每半年至少走访1次,形成流出地、流入地、居住地社区互动、互管、互促的良性局面。探索党组织书记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普通员工制度,尽可能帮助困难党员和普通员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员工。
五、强化激励引导,充分激发党员队伍的内生动力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重點培训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出资人等。鼓励引导非公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实行党员录用、培训、晋升、加薪“四优先”制度,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建立社团组织、兴趣小组等,举办联谊会、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组织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召开生产技术交流会,让党员中的生产技术骨干给员工传授经验;大张旗鼓评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开展党员帮带活动,用党员优秀事迹、闪光言行影响、感染更多优秀员工向党组织靠拢。开展党组织服务员工活动,及时了解、关心、帮助员工的生产、生活和学习,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力所能及地结对帮扶困难员工,让广大员工在感受党组织温暖中强化入党意识。坚持经费支持与阵地保障相结合。探索税前列支、党费返还、财政补助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党组织经费投入问题。要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标准,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闫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