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爷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LIJ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爷自然姓董,单名一个治字,光头,戴眼镜,离远一看酷似主持人孟非。董爷岁数不大,9月份刚过完37岁生日,为什么大家喊他董爷?谁也说不清。反正董爷随和,别人喊他就答应,大家习惯了,也就忘了这个名号是怎么喊起来的。
  公司里只有一个人不喊董爷,就是经理老高。老高总是直呼其名,或者喊小董。对大家喊董爷他还颇有微词,几次在不同场合说:“又不是七老八十,喊什么爷?一身江湖气!”大家笑笑,过后照样喊董爷。
  虽然在称呼上心存芥蒂,但老高跟董爷却私交甚好,主要是俩人有共同爱好——品茗玩壶。
  老高喜欢紫砂壶十多年了,而董爷是近几年才好上这一口儿。虽说入门晚,但董爷爱琢磨,没事就拿一方格子布托个茶壶把玩。工作之余,老高有时把董爷叫到自己办公室,茶海前一坐,泡壶铁观音或者冻顶乌龙或者普洱——不能泡绿茶,紫砂壶保温性强,泡绿茶会因为加热时间长破坏茶中的维生素,所以龙井、毛峰之类是不能用紫砂壶泡的,普洱最好。——茶泡好了,氤氲袅袅,香气袭人,既品茶又养壶。俩人抛开工作,开始聊紫砂壶。原来这紫砂壶有钮、壶盖、壶腹、壶把、流嘴、足、气孔七个部位。从制作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形状可谓纷繁多样。俩人聊得兴起,往往忘了时间。
  一次俩人喝茶,老高提起公司看门的老孙头儿有个传家宝,明代紫砂壶,值老鼻子钱了。董爷问:“你见过?”“没,”老高悻悻地说,“跟他说好几回了,老家伙就是舍不得往外拿,命根子似的护着。”董爷呵呵一笑:“换你也一样。”
  这话说完没几天,老孙头儿却主动将紫砂壶送上门了。原来老孙头儿的儿子出去喝酒,骑摩托回家时一头撞在电线杆子上,头破血流,当场不省人事,幸好有路人打了120,又辗转联系上老孙头儿,这才没耽误事儿。
  命虽保住了,但儿子一直昏迷不醒,ICU病房的费用一天几千块,两周下来,老孙头儿的积蓄就见底了,但后续治疗还得花钱。公司看他困难,组织员工搞了一次捐款,凑了几万块钱,也是杯水车薪,时间不长又花得差不多了。拿着医院的催款单,老孙头儿犯难了。就这么一个独生儿子,不能不救,老孙头儿思来想去,一咬牙,揣着祖传紫砂壶找老高来了。
  偏赶上老高没在,出差去了。老孙头儿站在经理室门口一筹莫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正巧董爷从旁边经过,问他:“干吗呢?”老孙头儿把事儿一说,董爷说:“我看看壶。”
  老孙头儿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个古朴陈旧的紫砂壶。壶呈弧形,正反两面是浮雕佛祖像,全跏趺坐于莲花之上,四周桃形火焰包围,龙柄,弯嘴,蟾钮,圆盖,钉足,底刻“大明万历冬月沈君用制”楷书。董爷拿着壶翻来覆去端详,老孙头儿在旁边絮絮叨叨地说:“我这是实在没法子了,等钱救命,再好的宝贝也得卖啊,毕竟那是亲儿子……”
  董爷看看老孙头儿,沉吟片刻说:“这壶我要了,3万,成吗?”老孙头儿连连点头:“成,成。”
  这事儿很快就在公司传开了,大家对董爷的做法褒贬不一,有人说是趁火打劫,有人說是雪中送炭。不管大家说什么,董爷全没往心里去,每天还是乐呵呵地上班下班。
  三天后老高回来了,一到公司就来找董爷,要看紫砂壶。董爷不往外拿,笑着说:“那么贵的宝贝,再给我看坏喽。”老高软磨硬泡,董爷死活不答应。老高急了,眼珠子一瞪:“小董,不管怎么说我也是领导,这么点儿面子都不给吗?”这下董爷没辙了,只好从柜子里拿出紫砂壶递给老高。老高接过紫砂壶上下左右、里里外外地看,造型、质地、手工、外饰、落款……看着看着,老高的眉头皱起来了,问董爷:“3万?”
  “3万。”董爷笑眯眯地回答。
  老高叹口气,把壶放在桌子上:“假的,顶多值300。”
  “我知道。”董爷还是笑眯眯的。
  这事儿发生在董爷和老高之间,别人谁都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从那天起,老高也跟别人一样了,喊董爷。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那年冬天,雪特别大,大得罕见,雪花来不及分开那样,一嘟噜一嘟噜降下来。  一匹白马打雪帘中闯出来,像是雪塑的马,浑身散着热气,鼻孔两股气一出就被寒气凝住。一个汉子骑着白马,马已够快了,他仍时不时地挥鞭。  疾奔的白马一路扬起雪尘,到了洞桥头,缓了脚步。山河镇位于杭州至宁波的官道上,官邮必经这个小镇,小镇前的洞桥又是唯一过口,桥头是一个三岔路口。雪在天空打着旋儿,公差已辨不清方向了。  公差朦胧中看
期刊
寓 言  狼来了,羊不懂,为什么没人喊叫?  同病相怜的人,为什么要被门窗隔开?  晴朗的日子里,谁把晦暗的云,涂抹在了玻璃上?  眼睛湿漉漉的,像突然驻足的雾。  为什么消毒?  为什么轻微的一声咳嗽,竟然长久震颤?  每个人都在忙,忙着监视别人,忙着清理自己。  每只口罩都是防范。  每堵墙都是屏障。  每盏灯都是醒着的夜晚。  与狼共舞,人类增添的,不仅仅是阅历。  一盒龙虾  一盒龙虾,放
期刊
編辑部主任周芳大姐下乡调研采风,我全盘负责杂志的稿件。  一天,我从众多自由来稿中发现一件不同寻常的稿件,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像鼓胀着一肚子气的蛤蟆,上书正楷蝇头小字:杨家将。落款:褚安先生敬呈。  稿件是曲艺唱词,足有一百多页。审阅稿件,令我失望大于期望。  稿件多是些赞词。赞词,鼓书艺人的行话:万能贯口,这些贯口放在《杨家将》里可以用,放在《罗家将》里照样可以用。  抽去这些贯口,褚安先生这篇东西
期刊
紙匠姓王,人称纸匠王。纸匠王家世代皆做纸活儿,五间土房,就有些阴气十足了。  石门及周边的村子,不论谁家,凡有白事,都离不开纸匠王。花圈、经幡、车马牛、童男童女、金山银山,凡此种种,皆是经由纸匠王的一双巧手,用高粱秆和各种各色的纸做成的。  纸匠王家的纸活儿,结实,好看。连复州城里讲究的大户人家,逢有白事,也会来石门,找纸匠王定做纸活儿。  只是到了王传鼎这辈,纸匠王家的纸活儿生意,便日渐萧条了。
期刊
老式平房住着五家人,门和窗户都上有油漆,四家是朱红的,一家是绿色的。绿色的是她家的。从外面回来往里走,第二个门便是。  当初上漆的时候,丈夫說:“绿色养眼,但不耐脏哦!”她说她喜欢,她会经常擦的。上绿色的漆,只因这栋平房位于家属院的角落,小区绿化不好,在这里,除了门和窗户的色彩,其余的就是一片混沌的灰色。她时常读唐诗宋词,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她把门和窗户当成了她的“东篱”。  上
期刊
田里的麦子已经抽穗了,李大专门从县城里赶回来给麦子打药。李大从小就跟爹种麦子,爹以前是罗村里种麦子的好手,爹老了,李大又成了罗村种麦子的好手。  虽说李大现在搬到县城了,但是种麦子的手艺长在他的根里,和他一同扎在罗村的黄土里,是他的一个兄弟,怎么也生疏不了。  “娘,俺给你提溜了个大瓜。”还没进门,李大就在院里笑开了。  “大娃,你嚷嚷啥!”娘快步过去接了李大的瓜。  “娘,你咋了?”  娘不说话
期刊
早上,“控辍保学”办公室李主任吩咐我:“今天你和小郑去一趟马龙镇周峦小学,看看那个周丽艳是不是真正返校了。”  周丽艳是马龙镇最偏僻的周峦村的女孩,五年前小学六年级还没读完,就辍学了。当时学校没少做工作,但这女孩死活也不肯复学。为躲避上学,她干脆外出打工去了。算算她的年龄,今年应该十七岁了。不管多少岁,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辍学,这次“控辍保学”大检查,凡辍学者,都得劝返。据学校汇报说,该女孩前
期刊
香兰坐在光秃秃的河岸上,凝视着脚下这条沉睡多年的河。  河滩上的枯枝衰草全都融进了濃墨样的夜色,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下,满世界就她一个人。  没人惹她生气,她透心通肺地高兴着呢。她一扭头,就会看到村中她家院子里投出的炭火般的光亮;她侧侧耳,就会听到那里漫涌出的欢悦。可是,她不看,不听,就这样端端地坐着,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雕像,融进了这浓墨样的夜色。  明早就要娶亲了,事一条条一件件都有了着落,她从亮晃
期刊
沸 腾  一片维生素C泡腾片跳进水杯里,在和水接触的瞬间快速沸腾起来。水面上泛起细密的比小米粒还要小的水泡,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水里冒出来阵阵淡黄色的烟雾,还能听到刺刺的响声,就像蛇在吐芯子。  我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场景出神,我能感觉到自己大脑的迟钝。泡腾片的溶解只需几秒钟,在这几秒钟里,我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个场面。  我凑近了听,我的耳郭被水汽熏得发热。声音越小,我越是努力去听。我甚至都不敢呼
期刊
你在这座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城市念完大学,然后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  跨国公司很守规矩,严格遵照劳动法安排职工作息,只不过,你每天实际待在公司的时间远远超过八个钟点,却不算加班。自然没有哪个员工敢跟公司较真儿。上面总有合法合理的说辞的。较真儿是自讨没趣,弄不好还会把饭碗给砸掉。总之,这份差事既刻板又累人,一天撑下来,你就像车间里的机器,头脑发烫,四肢无力。  打过下班卡,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