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玻璃体手术技术的拓展应用——经角膜人路的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婴幼儿白内障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mfw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经角膜人路的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婴幼儿白内障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7例(28眼)先天性白内障的婴幼儿采用经角膜入路的晶状体切除及玻璃体切除术。在近角膜缘的透明角膜上用23.G穿刺刀做两个切口,分别置微套管,一侧与灌注管相连,另一侧伸入玻切头。通过两个微套管进行经角膜入路的前囊圆形切开、晶状体皮质吸出、后囊圆形切开以及前段玻璃体切除。对于2岁以上的婴幼儿,我们通过角膜的隧道切口-期植入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OL).而2岁以下的则给予术后配戴框架眼镜,2岁以后二期植入IOL。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舒适度以及炎症反应。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一期IOL植入4眼。术后第1天除一患儿由于角膜上皮剥脱哭闹外,其余患儿均可以自如眨眼,翌日该患儿角膜上皮痊愈后安静。术后所有患儿角膜清亮,眼部炎症反应轻,前房无出血、渗出,无低眼压及高眼压发生。一周后轻微的结膜充血逐渐消退。随访了4。50个月.所有家长述患儿可以看见物体并自由玩耍。检查见所有术眼视轴有4-6mm的透明区,瞳孔圆.IOL位置正,均无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结论经角膜入路的23-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婴幼儿自内障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患儿不适症状较少,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复方血栓通干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r/6A)参与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理。方法实验研究。本研究分为四部分:①取对数生长期RF/6A细胞进行培养,设立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观察组.每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ng/m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对照组加入终浓度0.20mg/ml的硫酸鱼精蛋白,复方血栓通观察组设立0.39~50.00mg/ml的多个不同浓度组
期刊
眼科内镜微创外科主要是以内窥镜微创技术为核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引导,将眼外科技术与内窥镜技术有机结合,进行视神经疾病、眼眶与眼整形疾病、泪道疾病及严重眼外伤、难治性青光眼等眼科疾病诊疗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近几年,眼科内镜微创外科发展迅速,成为当今眼科临床诊疗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又一热点领域。
期刊
目的 本实验通过关联分析,研究早期生长因子1(EGR1)和晶状体蛋白α-A (CRYAA)基因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SNPs)与人类近视的关系.方法 实验研究.抽取2870名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并制备DNA,其中包括1052名对照者(对照组)、615名中度近视患者(近视组1)、640名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组2)和563名先天性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组3).分别用直接测序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目的 比较去瓣与留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结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6例(52眼)近视患者纳入本研究.每例患者随机选择在一眼行去上皮瓣Epi-LASIK(去瓣组);对侧眼则行常规保留上皮瓣Epi-LASIK(留瓣组).术后2h,1、3、5、12 d及1、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等效球镜度和裸眼视力;采用Wilcoxon
2012低视力及视觉康复国际高峰论坛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视光学院与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学院联合主办,将于2012年3月27—29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
期刊
由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医院负责修订,王勤美、王晨晓、叶恬恬起草的新版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GB11533—2011)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颁布。代替原标准(GB11533-1989)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实施。
期刊
一般情况起止数、范围数的数值间宜用“浪纹号”(或称“起止号”、“范围号”)“~”,少用或不用连接号“-”或连字号“-”。
期刊
目的 评价多点皮内注射肝素钠治疗早期眼睑黄色瘤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0例双眼早期黄色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24例,年龄36~58岁,平均(42±11)岁.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计算瘤体面积为15.21~23.67 mm2,平均(18.16±1.82)mm2,两眼病变部位皮肤均无明显增厚.随机选择一眼行多点皮内注射(多点皮内注射眼组),另一眼行单点皮内注射(单点皮内注射眼组).两组间治疗前瘤
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批准.第十二届全国角膜及眼表疾病学术大会暨第四届全国角膜屈光手术大会将于2012年5月24-26日在美丽的蓉城—成都举行。
期刊
患儿,女,7.5个月,诉左眼内发现白色线虫2d,于2010年9月就诊于我院.1个月前发现患儿经常擦揉左眼,2d前母亲在哺乳时发现左眼有小白虫在角膜上蠕动,欲白行取出未成功,遂来医院就诊.检查:双眼结膜未见充血,角膜及结膜表面未见线虫,翻开上下眼睑,于结膜囊处也未见线虫,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局部点0.5%丙美卡因麻醉药物2 min后,发现左眼有白色线虫游出,用蘸有生理盐水棉签先后连续取出白色线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