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麻杏苡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中药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麻杏苡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查询出麻杏苡甘汤中4味中药相关的化合物与作用靶点,并构建药物分子-靶点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新冠肺炎相关的靶标,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药物-疾病靶点交互网络;对核心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蛋白进行GO生物过程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麻杏苡甘汤活性成分、靶点、通络多维网络关系图.结果:以口服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筛选条件,总计得到76个活性成分,1159个药物潜在靶点.麻杏苡甘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翠雀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等可参与气道的炎症反应等过程.疾病数据库以“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为检索条件共收集251个疾病靶点.根据(degree)值筛选出麻杏苡甘汤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核心靶标蛋白.对麻杏苡甘汤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25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GO分析得到215个生物学过程、29个细胞组成和30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包括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87条通路.结论:本研究预测麻杏苡甘汤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体外培养心力衰竭模型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原代大鼠心肌细胞,加入戊巴比妥钠构建心衰模型.MTT检测银杏内酯B对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细胞中离子转运相关酶活性.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银杏内酯B对小型泛素相关修饰物(SUMO)特异性蛋白酶2(SENP2)表达的影响;观察沉默SENP2的表达、SENP2过表达对心肌细胞活力、LDH水平及离子转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磷
目的:探讨紫苏叶多糖改善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肝损伤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饲料联合腹腔一次性注射STZ(35 mg/kg)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成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紫苏叶多糖高(0.60 g/kg)、中(0.30 g/kg)、低(0.15 g/kg)剂量组,每组12只;灌胃给药,1次/d,给药28 d;另选取12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大鼠FBG、体质量、肝指数、TG、TC、AST、ALT、GSH-Px、CAT、SOD、MDA、CRP、IL-6、TNF-α、SIRT1、F
目的:考察钙联合淫羊藿及女贞子对低骨密度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4周龄雌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碳酸钙低剂量组、碳酸钙高剂量组、淫羊藿+碳酸钙高剂量组、女贞子+碳酸钙高剂量组、淫羊藿+女贞子+碳酸钙低剂量组、淫羊藿+女贞子+碳酸钙高剂量组.考察钙联合淫羊藿及女贞子对低骨密度大鼠股骨骨密度、股骨骨小梁面积、血清钙(Ca)、磷(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骨钙素(OT)、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影响
目的: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维血宁合剂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SP数据库检索维血宁合剂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并与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靶点进行叠加分析,筛选维血宁合剂潜防治COVID?19的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材?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活性成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运用分子对接
2002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8年汶川地震、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而疫情过后幸存患者、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几率大大增高.因此,该文基于相关信号通路寻找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基础药物,通过国内外研究进行汇总和对比发现,不管是四逆散的有效成分芍药苷、柴胡皂苷、甘草次酸,还是复方在调节5-羟色胺(5-HT)、保护海马神经、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趣都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四逆散可
酒制法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传统中药炮制中运用广泛且较为重要的一种中药制备方法,其制备工艺中的重要因素为辅料酒、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时间等.通过不同酒制条件炮制而成的中药,其成分及药效差别较大,由此造成了酒制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本文综述了酒制的历史沿革、现代研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深入挖掘与总结酒制法,推动和完善酒制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以及辅料用酒的规范化.
目的:考察加减地榆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期机制.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液法诱导溃疡性结肠炎造模大鼠,将溃疡性结肠炎造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柳氮磺胺砒啶阳性对照组及地榆汤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治疗后,做HE病理切片,比较各组大鼠的结肠情况;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JAK2、p-JAK2、STAT6、p-STAT6、SOCS2、SOCS3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加
柴胡用鳖血拌炒,与清代叶天士、王士雄等温病医家对“柴胡劫肝阴”的认同密切相关.“柴胡劫肝阴”原本是叶天士等江浙医家表明暑疟不宜采取张仲景用柴胡之法进行治疗,体现了疟证、温病及其用药的地域化.而后,“柴胡劫肝阴”的内涵有所泛化,扩大为一切肝阴不足之证皆不能应用柴胡.以徐大椿为代表的明清尊经医家对“柴胡劫肝阴”的批判,表面上是柴胡治疟的宜忌,本质上则是不同医家对于如何师法经典存在不同的观点或尺度.同时也体现了明清时期医界的温补与养阴之争.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马齿苋治疗肝癌的物质基础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经TCMSP平台筛选和文献挖掘来收集马齿苋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PharmMapper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马齿苋活性成分的肝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进行肝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分析.运用Cytoscape的ClueGO和CluePedia插件对马齿苋潜在作用的肝癌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运用DS软件对马齿苋的活性成分与肝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马齿苋15
目的:建立水石榴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素、异牡荆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建立4种成分提取率的综合评分方法,根据评分高低优化水石榴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水石榴中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素、异牡荆苷的含量,并对4种成分的提取率进行综合评分,采用Plackett-Burman法、联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水石榴的提取工艺.结果:水石榴药材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40℃,药粉粒径为80目,乙醇梯度65%,料液比1:46(g/mL),提取时间26 min.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