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露之恩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几位拥资千万的富豪茶聊,座间偶尔说起一个话题:你最感激的人是谁?
  几个人略作思忖,很快就做了回答。一个说:“我最感激的是我小学时的一位班主任。那时我家里家徒四壁,读到三年级时我父母坚决不让我再读下去了,是那位班主任减免了我的学费,我才能够继续读书,上了中学,继而大学,才有我今天这样的成就。”
  一个说,我最感激的是我初中时的一位女同学,她文静而漂亮,是学校的校花,她父亲是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而我的父母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穷农民,我不过是个穷小子而已。我喜欢她,但我知道我们之间有天壤之别,我只有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我才有可能和她坐在一起。于是我就拼命苦学,最终考到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才有了自己的今天。如果不是有幸和她成为同学,或许我现在不过是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农人。
  —个说:“我是做小生意起家的,我最感激的是我老家的一个邻居。那时,第一次做生意我急需500元的本钱,我向许多亲朋好友求助,但他们都没有帮我,担心我会偿还不上,我偶尔和那个邻居说了我的想法,并没有期望能从他那里借到钱。但他听了,沉默了片刻,便从家里拿出500元钱借给了我。我用这500元钱起步,终于把生意做到现在这么大,我最感激的就是他,没有他那500元,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公司,没有他的信任和支持,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另一个沉默了很久的富翁说:“我最感激的人,是一个至今我还没有找到的人。那时我21岁,在一个几千人的水库工地上出苦力。那年恢复高考,我白天在工地上干活儿,夜晚就蜷缩在工地的昏黄路灯下看书学习。那时候很难找到旧课本或学习资料,能找到一本课本或学习资料,就像找到黄金一样难。有一天,我正在路灯下看书,一个浑身泥渍的老头走了过来,他把一本薄薄的政治学习资料递给我说:‘孩子,想考大学吧,给你一本书看看,兴许对你还有用。’我接过书一看,欣喜若狂,是当年的政治文件汇编,考时政时一定用得上,我如获至宝。果然,就因为看了那本书,那年的政治科目考试,我几乎考了满分,是全省的单科状元,并顺利地考上了改变我命运的大学。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找那个帮我改变命运的老人,但一直没有找到他。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和财富,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姓名,但我深深地感激他!”
  …………
  几个人都谈了,他们最感激的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记忆的都是一些几乎微不足道的珠露之恩。或许,在他们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中,他们曾受过别人很多的帮助和恩惠,但在人生最关键的起步阶段,那些珠露之恩却令他们永铭心坎终生不忘。
  人生中总有这样的事情,你给一个亿万富翁资助过一千万,但他很容易就把你的资助忘却了。而如果你给一个濒临绝境的人资助一元钱,那么他会终生铭记你。
  不要因为自己能给予他人的帮助是微小的,就缩回了我们助人的手。不要因为自己力量的纤弱就不敢伸出我们温暖的双臂。也不要因为自己身份的卑微,就不让我们的心灵闪烁出帮助他人的光芒。世界需要耀眼的阳光,更需要那些微微的星光。
  对于那些枯草一般需要帮助的心灵,一滴露珠般大小的恩惠同样也有璀璨的光芒。
  (一米阳光摘自《牛城晚报》2011年4月6日)
其他文献
如果文明沦为一种表演给社会和世界观瞻的道德自觉,那么这种自觉无异于童话世界里“皇帝的新装”。这样的表演无非导致两种结果,麻木或者麻醉:要么麻木看客的心灵,要么麻醉文明倡导者的灵魂。  有质感的阅读是这个时代的一方镇静剂。全民浮躁的时代,这方药剂是多么难得又可贵。我向所有服用这方镇静剂的人致敬。我理解的有质感的阅读如同定海神针,大厦桩基,无论多大的波澜和力量也无法撼动其稳固、持久的耐力和精准地扎向大
△世界上,有千万条道路可以抵达自己的家园,却没有一条道路能够返回自己的童年。  △爱撒谎的嘴巴,不会吐出真实的语言;无力的弓箭,不会射到靶心的10环。  △断了钨丝的灯泡,比不上一只闪烁的萤火虫;一群萤火虫,比不上一支破蜡烛。  △大树之所以不能随便走动,就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太深;白云之所以在天空中漂泊不定,就是因为它的身心太轻。  △用心者,事能成;心用偏了,事不成;心用过了,事也不能成。  △怒
从河北衡水农校毕业的安金磊,在国营农场工作了7年后,2000年回到了枣强县农村老家务农。  村头的40亩薄地,近乎废弃。承包竞标中,每亩土地的承包款有人出10元,有人出6元,还有人出2元,安金磊出了50元。乡亲们说:“这个人脑子坏掉了。”  那一年他30岁,和妻子张秀双在这40亩承包地和10亩菜地中扎下根来,每天鸡鸣而起,伸手不见五指时收工。  夫妻俩种地的手法让村民们匪夷所思。不使用化肥,专门收
2009年4月《芳草》杂志第2期以显著的版面推出了“吉祥青藏”专号,这是近年来藏族文学首次以相对集中的方式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一时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40多家媒体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