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类生产技术演变考

来源 :中国食品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酱类是我们开门七件事之一,源于我国周朝。从先秦的“醢”到现在的酱,从腌制肉类到现在的纯种发酵,从天然接种到复合菌共酵,这种演变说明酱类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化过程是明晰的,但酱类的成分是模糊的。今天我们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选育更为优良的微生物,研究微生物的配伍,多菌参与,多菌共酵,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保持酱类的古典风味,丰富产品的成分内涵。产品开发上应注重现代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对酱类的需求,才能使酱类产品得到真正的发展。
其他文献
结合宝天线施工经验,分析了元龙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灾害特征,评价了元龙泥石流对既有工程的影响,提出了宝天二线修建的意见,指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应进行综合治理.
2009年2月27日,在沃顿商务技术会议上,微软商业部门副总裁斯蒂芬·埃洛普介绍了微软的一些未来的概念产品和想法,包括微软的沟通、协作和生产等技术,其中提到了相当多的微软
第十届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大会于2011年2月16日至18日在英国伦敦Park Plaza Westminster Bridge Hotel举行。来自45个国家或地区,近700位食品安全
2010年8月,丹尼斯克北京菌种工厂取得了北京质量监督局颁发的固体饮料生产许可证(QSl12406010428)、北京市药监局颁发的益生菌固体饮料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京药)卫食证字(201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