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新实践,粤澳合作新里程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27日,全国人大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以租赁的形式取得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以下简称澳大新校区)的土地使用权,标志着澳大新校区的筹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9年12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澳大新校区奠基仪式,亲自爲澳大新校区纪念碑匾揭幕,并挥锹爲澳大新校区奠基石培土,标志着备受瞩目的澳大新校区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新校区占地面积爲1.089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94万平方米,比目前的澳大校园大20倍,近期可容纳约1万名学生,中、远期可容纳1.5万名学生。新校区建设期限为三年,目前距离新校区整体移交还有15个月。
  近日,本刊记者就澳大新校区的建设进展情况,对承担澳大新校区管理和建设任务的广东南粤集团项目现场负责人——广东南粤集团建设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经理彭军先生进行了专访。
  探索合作模式,创新管理体制
  澳门大学迁建横琴,是中央支持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中央政府送给澳门回归十周年的一份厚礼,是“一国两制”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粤澳深化合作的示范性项目,也是横琴大开发啓动的首个项目。
  谈到澳大新校区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彭军先生深有感触:“其意义不仅在於满足了澳门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爲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培养人才,更在於爲粤澳更紧密合作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政策探索积累宝贵经验”。
  一、探索合作模式
  跨境施工、两地标准、双重法律、多方协调将是粤澳合作项目的共性,而澳大新校区项目的示范意义也正在於此。通过参与该项目的实施,澳门与内地的政府部门、质检机构、专营公司、参建企业等,都将通过参与澳大新校区建设,在粤澳合作方面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在後续粤澳合作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采用粤澳合作模式进行建设的澳大新校区,在建设期间按照内地法律对新校区实施管理,2012年12月20日整体移交後由澳门政府按照澳门法律对新校区实施管辖。在粤澳两地政府层面,澳大新校区作爲首个粤澳合作项目,在合作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尚无先例可循。
  爲了推进澳大新校区项目的组织实施,粤澳两地政府在2009年7月举行的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签署了关於推进澳大新校区项目的合作协议,双方认同在粤澳合作机制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爲项目建设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和工作便利。此後的2010年及2011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均将实施澳大新校区项目列爲粤澳合作的重点工作加以推动。
  基於项目处於内地,建设期间仍按内地法律管辖,项目组织实施需要迅速在内地调动人力、物料、机械等工程建设资源,以及争取海关、边防、边检、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很显然,单独由一个政府部门或者一个内地建筑企业,均无法承担这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而以服务粤澳合作爲企业发展战略的广东驻澳“窗口企业”——广东南粤集团,其前身及下属主体企业紮根澳门三十多年,爲澳门的民生事业和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熟悉粤澳两地政府运作,对澳门的建筑规范、法律法規和文化习俗都有深入的了解,其实力和经验足以承担新校区项目的管理及建设任务。
  正如彭军先生所说,“爲有效聚集各类资源,协调各方利益,争取多项优惠政策,在粤澳合作机制下,粤澳两地政府可以通过广东南粤集团这个桥梁和纽带,携手推动澳大新校区项目以及後续粤澳合作项目的实施。迄今爲止,澳大新校区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合作模式的创新意义”。
  二、创新管理体制
  澳大新校区项目既与国内普通建设工程不同,也与澳门的常规工程有别,单纯采用任何一方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均难以适应这个项目的特点和难点。彭军先生介绍说,“爲了不辜负中央政府和粤澳两地政府的信任,忠实履行2012年12月20日将澳大新校区整体移交澳门政府的庄严承诺,广东南粤集团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大型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澳大新校区项目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
  项目管理规范化。尽管建设工期紧迫,工作千头万绪,项目管理团队组织各专业管理人才及专家,结合粤澳合作的实际和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出了涉及施工管理、技术管理、合约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6个大类、46个专项制度,爲澳大新校区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专业工作市场化。爲降低工程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管理团队尽可能将控制、协调、监管以外的所有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实行社会化运作,包括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料测量、招标代理等工作均通过招标等市场化方式,分判给澳门和内地100多家高水准的专业单位,以充分利用社会技术力量,集中粤澳两地优质专业资源,对澳大新校区工程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管理。
  技术决策交专家。爲解决澳大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广东南粤集团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结构、机电、隧道方面的3位知名专家作爲常年技术顾问,协助进行技术决策、方案审查、专项论证等工作。迄今爲止,澳大新校区工程共组织各类技术论证、方案评审和设计审查会议182次,参与的专家达700多人次。每次论证、会审的结论均作爲重大技术决策的主要依据,先後解决了地基处理,桩基检测,隧道防洪、通航论证及施工方案评审等专业技术问题。
  力克六大挑战,助推项目实施
  只用三年时间从规划设计至建设一个完整的校区,并要求按照澳门建筑规范及不低於国内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充分说明澳大新校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大型跨境工程。 彭军先生介绍说,“面对诸多挑战,在中央政府、粤澳两地政府、澳门中联办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在澳门政府运输工务司、建设发展办公室等部门的有效监管和密切配合下,广东南粤集团顾全大局,紮实推进澳大新校区建设,克服了六大挑战”,主要包括:
  一是建设标准高。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新校区奠基仪式时,提出把新的澳门大学建成一所具有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的一流大学。要具备一流的设施,澳大新校区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期建设一个设计理念先进、设施功能完善,传统与现代相容、人文与自然合璧,生态化、数字化的新校区。而高起点、高标准,意味着工程建设的高难度。
  二是建设规模大。澳门大学新校区总建筑面积约94万平方米,共有15个组团建筑,60栋单体建筑,市政道路面积达13万平方米,还有配套的水、电、煤气、通讯、海关、警察局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工程所需主要建材量巨大,如混凝土近60万立方,钢筋约9万吨,土方约350万立方。基础工程所需管桩2万多条、总长超过100万米。
  三是施工组织难。建设标准高、规模大、工期紧等因素决定施工组织的复杂程度,加上多项施工同步实施、多种工序齐头并进、多个工种交叉作业,导致施工组织的各子系统、分系统呈现出复杂叠加的效应。再加上建材、人工价格上涨,以及建筑工的严重短缺,建设高峰期近20个施工单位同时驻场,近万人同时作业,施工组织的难度可想而知。
  四是协调难度大。澳大新校区地处横琴,紧邻澳门,涉及诸多周边单位,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除了需满足特区政府的要求和澳门建筑标准外,同时还要兼顾内地工程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程序,导致工程建设期间的协调工作面广、层次多、难度大。如隧道工程,涉及两地海关、边防、边检、航道、水利、环保、交通等近20个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电力、电信、能源等行业专营单位,期间组织防洪、通航、海域使用等各类专项论证就多达12个,召开国内顶级专家论证会6次,仅支付谘询服务费就达1000多万元。
  五是工期任务紧。在前述高标准下,澳大新校区建设还面临着工期任务紧的难题。规划设计工作纳入三年建设工期,隧道工程围堰体量大、主体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繁杂,地质条件导致基础工程施工费时较长等因素,决定了新校区建设工期非常紧迫。主体工程动工到交付使用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六是隧道工程复杂。隧道工程属於典型的跨境工程,也是澳大新校区建设的关键性工程之一,其选址、路綫走向、工法、埋深等关键技术方案均经过多方讨论及严密的专家论证。最终确定的隧道设计全长约1570米,并不是一般人理解只有海中段530米的距离;其宽约32.2米,为双向四车道加人行道,设计使用年限爲100年;抗震设防标准为7级;防洪按百年一遇标准设计,按三百年一遇标准校核;通航标准按三千吨航道标准预留。这些都是影响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难度的关键因素。
  据彭军先生介绍,通过克服以上六大挑战,目前项目在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施工进度方面完成了重要节点工期,在质量安全方面达到或超过了两地建筑规范要求,整个工程建设正按总体计划平稳推进。
  其中,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校史展览厅、中央教学楼)计划在今年10月底前後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随後进入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施工阶段,於2012年6月完成竣工验收。
  其余单体如八大学院、十二个书院,以及中央行政楼、科研基地等,地下室或首层承台浇筑已完成过半。此批20多个单体工程计划在2012年2至4月相继完成结构封顶,2012年10月前後竣工验收。
  隧道工程从2010年11月开工以来,接连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目前正在进行主体围护结构和基坑降水止水施工,预计在10月份进入隧道主体工程海中段施工。整个隧道工程计划在明年6月完成主体结构,10月底前後竣工验收。
  设计理念先进,
  广泛应用新技术
  澳大新校区践行高起点规划的目标,由世界级建筑师何镜堂领衔设计,新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着重秉承以人爲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於山海环境资源和自然条件,并融合南欧和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突显澳门作爲中西文化交流平台之角色,以期打造富有独特魅力和风格的国际化校园,其设计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立体化书院式布局。澳大新校区在澳门首次引入国际优秀大学采用的“住宿式书院制度”,设立十二个住宿式书院。书院与学院制度相辅相成,在书院里,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较多在群体生活中互动交流的机会,并且在同侪的激励与合作之下学习自律管理、自主行动、自我成长,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
  突出绿色节能环保。项目单体建筑、市政园林、装饰装修设计等均以绿色和节能爲理念,营造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呈现“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的格局,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在节能方面,根据夏季主导风向,建筑物布局主要采用南北向,建筑之间有合理间距,以利於建筑物的自然通风,有效节约能源。
  科研设施别具一格。根据规划设计,澳大新校区共建三个开放式科研基地,主要研究医药、电子及资讯科技,以及能源环保,并将科研成果进行技术转移及創新産业孵化,爲粤澳合作及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创造契机。
  除了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融入先进的设计理念,澳大新校区还借鉴国内外学校建设的先进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主要包括:
  园林景观水体循环技术。即通过管网收集校区内的雨水,作爲园林景观水系用水,再通过加压方式用於绿化灌溉及广场、道路冲洗。同时将校区生活污水全部收集,通过泵送到河对岸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後的再生水回输到新校区,用於水体补充水、绿化浇灌和各建筑物冲厠使用,节约水资源。该项技术的应用每年节约水费近200万澳门币。
  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技术。对校区多个用冷量大的建筑组团建设集中式供冷站,由制冷站制冷统一对各建筑组团供冷。这种集中制造冷水和冷气的供冷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爲每栋建筑装中央空调供冷的方式,实现了工艺化生産和管道输送,减少了设备的初投资和校区用电负荷,也降低了噪音和对景观的影响。
  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一方面采用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用太阳能集热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量将水加热,阴雨天时用辅助的高效节能空气源热泵来将水加热,供学生及体育馆泳池使用;另一方面,在学生活动中心采用屋顶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光伏板吸收太阳能辐射来发电,用於学生活动中心和部分照明系统。这两项太阳能技术充分节约电能,全年可节电约200万度。
  中央全力支持 各方紧密联手
  从全国人大授权澳门政府取得澳大新校区土地使用权,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爲澳大新校区奠基,充分显示中央对澳门大学迁建横琴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在《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上升爲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作爲粤澳合作和横琴开发的首个示范性项目,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领导亦对澳大新校区项目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此外,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财政部、商务部、科技部的相关领导亦先後到澳大新校区就有关政策专题进行考察调研。
  彭军先生表示,“各级领导对澳大新校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不仅爲新校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对建设方、管理方和参建单位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澳大建设参与人员的士气”。
  而在澳大新校区的筹备和建设阶段,有关各方从落实中央决策、推动粤澳合作的大局出发,爲澳大新校区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既推动了澳大新校区的建设进程,亦爲粤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合作提供了政策样本。
  彭军先生对此颇为感慨的说,“近两年来,粤澳两地政府与国家相关部委紧密联手,先後及时解决了土地移交、设施配套、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通行证件、边防边检等多项制约工程建设工期的重大问题。而有关各方在支持、配合澳大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大局观和合作意识,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和粤澳合作的光明前景”。
  如在海关监管方面,海关部门在国家现有进出口贸易政策下通过创新管理,对澳大新校区由澳门进境的建材和设备实行保税监管,并提供“三免”优惠政策,即免征进口税收、免於提交进口许可证件和免予提供担保。
  彭军先生特别提到,爲了顺利推进隧道工程建设,在中央政府和粤澳两地政府的支持下,有关各方按照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的原则,突破了一般内地工程的常规做法,不仅大大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间,在建设阶段更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隧道施工区域监管方案,将隧道施工分爲两个施工区域进行管理,即澳门段按照澳门法律及澳门惯例进行管理,海中段和横琴段按照内地法律进行管理。特别是按照国内法律进行管理的施工区域,海关、边检、边防等部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制定了临时性特别监管措施,既有效避免偷渡、走私等违法行爲的发生,又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施工的需要,可以说是粤澳合作机制下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成功典范。
  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在谈到澳大新校区的後续建设时,彭军先生表示,“澳大新校区项目是‘一国两制’的新实践,粤澳合作的新里程。作爲澳大新校区的管理和建设单位,广东南粤集团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和粤澳两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下,广东南粤集团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忠实履行在2012年12月20日将澳大新校区整体移交澳门政府的庄严承诺。同时,通过实施澳大新校区项目,将进一步丰富广东南粤集团服务粤澳合作的经验,提高服务粤澳合作的水准,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积极参与後续粤澳合作项目的实施”。
其他文献
澳门保安司体系内部职位任用制基本上是论资排辈的说法流传已久,警队内部以兄弟大小之分安排职位,在澳门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至於警员内部考核更是以规顺辈份大小为前提,警員水平、质素、群众市民基础再好、能力再强,但只要对内部大老不百依百顺,就无法得到上司的重用,即说明警队内部並非以专业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因此,我联想起今年的五·一,澳门市民多个团体发起抗议部份政府部门“不作为”示威,其实全程遊行没发生不愉
期刊
由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组织委员会、澳门世界遗产促进会主办,获联合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澳门旅游局、经济局、文化局和贸促局支持的“第四届国际旅游暨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将於10月13至15日假澳门威尼斯人会展中心A馆举行。  是次展览以“促进世界旅游经济发展、搭建双向投资优秀平台”为主题,将集各地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世界遗产地等资讯,分中国旅游展区、世界遗产主题展区、国际旅游展区、旅游产品及澳门
期刊
不少澳门人对於行政长官崔世安发表《2011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2010年11月16日,在上任後第一个完整年度的施政报告中,特首在“落实科学施政,规划发展蓝图”的主体部份,着重阐述了“逐步落实科学决策,积极构建阳光政府”理念与构想,获得广大市民的拥护与好评。人们注意到,报告在论述增加施政透明度的问题时,谈到完善发言人制度、修订《出版法》和《视听广播法》等工作,同时再次强调:“明年
期刊
由体育发展局主办的“大众康体日”活动於9月17日下午4时至6时30分在佑汉街市公园举行,活动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支持,现场气氛温馨热烈。  当日活動现场设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有奖康体摊位,并由体育总会派出专业的人员教授体育项目的方法和动作,让市民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在体育总会专业人员的耐心教导下,不少市民都认真投入活动当中,亦有很多家长带同小朋友一齐参与,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亦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体育运动的
期刊
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体育发展局承办、澳门田径总会协办之“‘澳人齐贺国庆’世界步行日欢乐跑”活动,於十月一日上午八时十五分假金莲花广场前举行,由行政长官崔世安先生主持起步礼,超过八百名参加者在礼炮声中愉快地起步。当跑步运动员返抵终点後随即进行颁奖,颁奖嘉宾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白志健先生、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胡正跃先生
期刊
近期有投訴澳门某些文化人,如江湖骗子般宣称其作品是澳门唯一发行至港台内地的,简直是愚蠢无知,难道别人发行要经他许可?希望文化人要讲风骨,否则就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遭鄙视。
期刊
由体育发展局与澳门长者体育总会合办、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及澳门妇女联合总会及澳门理工学院长者书院协办的“2011全澳长者运动日”,已於9月18日在塔石体育馆圆满举行,合共吸引了2000多人次出席,活动中长者们参加了多个康体项目,现场还设有专为长者进行体质检测的摊位,期间还有上述团体表演的太极双扇、太极剑、广场舞、柔力球、秧歌舞、排排舞、手语运动、绣球舞等以增加市民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
期刊
由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办,十四家本澳、内地与香港商会及贸促机构协办的“第十六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将於10月20至23日,在澳门威尼斯人—渡假村—酒店会展中心举行。  MIF已跨入了第十六个年头,作为本澳一年一度集展览、论坛、商业配对等活动於一身的年度大型国际经贸盛事,本届MIF仍以“促进合作,共创商机”为主题,通过设置主题展区,开展各具特色的论坛会议和进行商业配对采购洽谈活动,进一步发挥澳门
期刊
在澳门这个独具欧陆风情的旅游城市里,各种文化氛围的公园绿地吸引着无数外来旅客观光驻赏。这些美丽的城市风景,与本澳园林工作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本刊今期访问澳门主管及执行公共地方绿化工作的民政总署,让市民认识本澳整体绿化情况、城市绿化规划以及相关绿化法例等等。  近年来,澳门城市发展及建筑项目的大幅开发,对本澳自然环境及绿化空间造成的影响日现,更引起广大市民对民署绿化工作抱有更高的关注和期望。身为民政
期刊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澳門的十月是在莊嚴的國慶升旗禮和熱鬧非凡的國慶萬人跑中開始的。十月的澳門是熱鬧的,黃金假期,遊客紛至沓來,讓所有人都欣喜萬分,月尾新的賭場開幕,更是讓眾人對今年最後幾個月的經濟有了新的期盼。利好的念想之中,始終摻雜著居民的惶惶不安,回收業的罷工、土地的爭議、經屋放榜的憂愁、專車的突然闖入和最終關於月票取消的爭執,終究在這個十月,隨著突然降溫的天氣,日漸冷淡下去了。  罷市結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