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dujia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对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方面的建设改革情况进行分析;就师范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非师类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左右,可以说农业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发展农业是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农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1]。农业是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个产业,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生物技术,它意味着一场新的农业革命。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我院对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保障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
  1.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以及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分类系统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应该定位在“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2]。我院地处北部湾经济增长区一隅,在本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视野下,为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现代农业体系培养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责无旁贷。
  1.1 培养目标定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将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和希望的领域[3]。我院依托师范院校的优势和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对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受到现代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与农业科学的基本技术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从事生物技术、农业科学以及与之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 培养保障体系
  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的质量保障和内部的质量保障两部分。外部主要是指政府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内部主要是本科院校自身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主要包括评价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两个方面[4]。在内部的质量保障方面,我院一是以人为本深抓思想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学好农业生物技术为农业服务的意识;二是引入了社会评价机制,建立了由学校、实习单位、学生自评、用人单位、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师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主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单一标准的局面。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鼓励青年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在学习中积累知识和能力。(2)积极鼓励、组织教师申报横向科研课题,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3)在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和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教授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或指导毕业论文的导师。如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玉林市农业局、玉林市农科所、博白县农科所等十二所大学五个企事业单位的教授、专家,丰富了专业教师队伍,利于促进实践教学,确保应用型人才的质量。
  1.3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5]。依托我院师范教育的优势以及与玉林市农科所、博白县农科所共建的特色,提出“两个加强”、“一个延展”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延展教学时空的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在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诸如植物保护通论、作物栽培通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植物育种学、植物调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及繁殖技术等农学专业的课程,训练学生将生物技术、农业科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技术、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本科4个教学年中,以“通识、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课、科研”作为本专业学生的课程模式。第一、二个学年为“通识、基础课”教学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三个学年为“专业课”教学年,此阶段加强必修专业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个学年为“专业特色课、科研”教学年,为专业强化和实践阶段。这一模式,突出了交叉学科的特点和创业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了宽口径专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强化了专业特色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启动了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与大类基础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分方向学习的新模式。
  2.教学改革实践
  2.1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一方面把学科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生物技术、农业科学的发展、应用相结合,使教学尽可能与生产实际贴近,尤其是与学科发展趋势、科研成果相结合,使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以培養应用型人才为指导,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互动式、网络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介绍深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学科前沿知识方面,我们通常将其分成若干专题,请在相应专题领域造诣较深的教师或客座教授进行专题讲授,以增加深度和广度,且在讲专题期间,实行开放式教学。
  2.2.2 使用多媒体教学,延伸教学时空
  通过运用多媒体、仿真和模拟等新兴的技术方法进行教学,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讲述动物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及繁殖技术等复杂过程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复杂、抽象的过程以优美逼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及图表,直观地转移、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动态变化的内涵;讲述遗传学等难于理解的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展示一些动画、模型,强化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对实际工程项目实施的认识和体会。
  2.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在传统的专业实验课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3.1 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有选择地把与课程有关的专题研究、科研课题的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融进课堂教学当中,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这样做既可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又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科研活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2.3.2 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
  教师利用科研课题中的部分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课教学内容,让原来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更深层次的实验技能,开阔眼界,拓宽科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3.3 毕业论文与科研链接
  建立导师制。二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教师的研究小组,导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经费,支持学生的科研。学生加入导师的研究小组后,承担研究助理工作,接受导师一对一的指导,在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开展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完成诸如原料选配、试剂的配制、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等探究性工作。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实践创新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4 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方法[6]。我们遵循这一规律,构建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
  2.4.1 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
  构建多途径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认识实习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加强生物技术、农业科学教学实训基地--校内生态园的建设。生态园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进行科研试验的重要基地。生态园的开发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学生可以在划给他们的地域内劳作,进行开发利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
  2.4.2 校外实习环节的改革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7]。我院建立了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玉林海峡两岸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博白龙潭临海工业园等3个实习基地。除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外,还与上述3个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同时,还和玉林市农科所、博白县农科所合作成立了研究所,实现了教学与科研、育种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紧密结合,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语
  我院启动了生物技术和农业科学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希望能成功探索出一条新路,达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小春.浅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发展之路[J].广西经济,2010(6):47-49.
  [2]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49-54.
  [3]江珩,高翅,程华东,等.创建特色基地,服务高新农业——华中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3):20-23.
  [4]白少元,解庆林.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49-51.
  [5]龙健,乙引.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增):221-223.
  [6]寧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保障[J].高等农业教育,2010(12):56-58.
  [7]阎晓菲,对山·白肯,刘文,等.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17(5):68-70.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0JGA061)。
  
  作者简介:
  王晓平(1968-),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岑业文(1954-),男,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及生态学教学。
  黄翔(1965-),男,广西桂平人,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树立“育人为本,树人为先”的管理教育理念,能够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管理教育;育人为本;树人为先    两千多年前,《管子霸言》说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是史料上关于“以人为
期刊
【摘要】通过研究女生密集型专业女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该类专业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女生密集型专业应着力实现基于性别差异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女生密集型专业;性别差异;教育公平    所谓“女生密集型专业”就是指高等院校中那些女生人数远远超过男生的专业。这类专业或集中在某些特殊学校如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女子学校等,或广泛的分布在各大高校的某些
期刊
怀化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拥有文、理、教、工、管、经、法、农等八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性、应用性、多科性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学校现有19个教学系、部,九大学科门类,40个本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4400余人。每年将有3600名毕业学生需要就业,毫无疑问,学生就业已成为了怀化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凸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对长春师范学院320名大女学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2010年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得出几点结论,以期进一步归析其深层原因并寻求合理化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结论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0万
期刊
【摘要】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清专业脉络,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测绘类學生专业教育过程,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从创新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专业教育;大学新生;教育形式    专业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增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体系、实践环节、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
期刊
据2009年6月公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①调查数据显示:11个专业大类中,2008届法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9%,排名倒数第二,远低于当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8%。而2006届和2007届的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也分别排名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
期刊
【摘要】从国贸专业人才就业角度出发,探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外贸类本科院校培养高级复合应用型国际经贸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世界贸易市场起伏不定和贸易理论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
期刊
【摘要】通过对广西师大体育学院党建对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影响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为高校体育专业利用党建工作开展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党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高校党建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是评估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指标。通过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学院党建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党建工作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总结当前取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很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及就业渠道狭窄等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笔者着眼河北省实际情况,分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努力寻求探讨解决之道。  【关键词】音乐教育;就业;创业    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期刊
【摘要】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一直未形成规范,实习效果不理想。目前实习问题仍未引起国内外学者和酒店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和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教学实习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教学中实习的基本方式——酒店实习。并着重谈了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酒店双方管理对策。  【关键词】旅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