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层面看《生死场》小说与话剧的异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B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红和田沁鑫这两位处于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她们对《生死场》的演绎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此文中将通过比较《生死场》的小说与话剧语言方面的异同,探究二者内在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生死场》;语言;小说与话剧的对比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生啊!就是老天爷和好了面,一屉顶一屉,发面馒头来到世上蒸一蒸啊。老啊!死面的饼,老牛的筋,除了阎王爷,谁也嚼不动啊。病啊!就是破身板儿,可别死心眼儿,扛不住就给人撂挑子卷铺盖卷儿啊。死吧!就是你翻白了眼儿,蹬直了腿儿,到了阴间啥也别扯,整明白了?嗯哪。”
  当这首“生老病死”歌在舞台上响起,让人不寒而栗,生死在一句一句的东北曲儿里显得无足轻重。鲁迅先生对小说《生死场》的评价——“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在此处我也毫无所觉,反而,从调子到歌词,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人们对生老病死的麻木和冷漠,没有对死的恐惧,没有对生的眷恋,在话剧中这些人看来,生老病死都没说了么大不了的,人死了便死了,按照习俗发葬了即算了事。正如在开头,女人问到或者为啥时,男人们回答是吃饭穿衣,女人问到人死了呢众男人感到问的可笑,都乐着回答——“死了,就完了呗!”,在这有关生与死的一问一答中,在纷繁的喧哗和嘶吼的曲调背后, 是不起一丝微澜的死水般的对生与死的冷酷与嘲弄。
  话剧《生死场》在整个语言风格来看,还是继承了萧红先生小说原著的主要特色,而且还强化了原著的风格,有着强烈东北乡土的朴拙、粗粝和蒙昧,不带任何修饰和美化,带着浓郁粗犷的乡土气息和北方民俗文化色彩,整部剧被定位为乡土话剧。在乡土的基础上,只选择最基本的语言,运用大量简单、原始的民间口语来表达任务真实的内心世界,带着北方偏远农村闭塞、原始的语言习惯,体现了东北农民的心理与性格,用野性、陌生化的口语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例来给我们形成强烈震撼。
  其次,话剧《生死场》与小说有更明显的区别便是田沁鑫可以营造的语言上的诗化效果。原著语言是散文性的,零碎的,小说的情节主要由叙述者所感受的一些零散的生活片段组合。而田沁鑫的话剧所采取的是行云流水诗一般的叙述方式,对戏剧语言的唯美追求,在处理对白时简化了句子结构,直接从写诗歌的方式来写台词,同时也有从语言上揭示人物内在心灵的诗意,表现人性和人生的深刻内涵。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话剧的情感远比小说要更加激烈,热烈,其冲突也更加明显,这不仅仅是在前一段中所写的诗化叙述方式和结构的原因,在我看来,其是更深一步的语言角度的因素。萧红和田沁鑫在写《生死场》的小说和话剧时角度其实并不一致,这是可以明显看出来的。田沁鑫在话剧中感受更为激烈,表现了自己本身的独特感受,将其融入了作品中并传递给观众。
  首先对于田沁鑫的话剧来说,这篇改编的话剧出于1999年,这个时候属于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逐力之时,且当时发生了美国“误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民族主义在此时重新熊熊燃起,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因此田沁鑫的《生死场》不可避免地收到这波风潮的影响,在我看来她也有意在吻合社会的主流文化的意愿。从这个角度来看,田沁鑫的确是以“启蒙者”的角度来改编重释《生死场》,她是入世的,有着浓烈的情感倾向和坚定清晰的个人角度,站在道德与主义的高度俯视着来或批判、或赞赏地给予角色以评价。在我看来田沁鑫并不冷峻,就像我上文提出田沁鑫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有自己的角度和观点,那么田沁鑫就并不是冷峻的,相反,在我看来,田沁鑫还是激愤的,有着强烈情感的激愤的田沁鑫并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文中的角色,因此角色的塑造也必然会相较于小说更加扁平化,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更加分明,对比更加强烈,角色语言也会更加有自己的“冲劲”。
  而《小孩子的“眼光”与启蒙者的“视角”》中对萧红《生死场》的角度评价为“小孩子的眼光”,说其为懵懂的语言,因此将萧红的小说并不是线索明确、中心突出归结于这个原因。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的阅读中,我体味到萧红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萧红是“出世”的,她跳出了生命,静观生死,把生不断地引向死。在这儿萧红真正写出了人性,写出了国民性的麻木与冷漠,写出了当时人民“向死而生”的状态,因此萧红将好的,不好的,没有任何评价,也没有抱有过多感情色彩和是非判断标准地,赤裸裸地写了下来,这就造成整个小说在主题上和情感倾向下是模糊的,而抗日部分篇幅相较比较短小,而小说的内容语言随着她的观看方向而改变,因此也会存在情节和语言的断裂感。
  正如田沁鑫自己所说:“萧红原小说注重‘向着民众的愚昧而写作’,而我们的话剧要强调的是民族非凡的韧性和生命力的雄强,对民族命运进行反思,找到华夏民族的主体生命精神,呼唤民族自醒意识的复归。”[2]萧红和田沁鑫作为两位女作家,她们对《生死场》的演绎是不一样的,这不仅体现在我所写的语言角度上,也体现在人物、情节、技法、结尾等各个方面。无论怎样,萧红和田沁鑫她们的《生死场》都是非常好的作品,对现在产生了重要影响,都是值得阅读和细细欣赏的文本。
  注释:
  [1]《生死场.序》[M].鲁迅.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2]《非凡的韧性与雄强的生命力—— 话剧《生死场》的编导阐述[N]》.田沁鑫.中国文化报.1999 -08 -19(3).
其他文献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著名作品,讲述了南方没落地主康普森一家的家族悲剧。该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采用了多角度叙事,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小儿子班吉,大儿子昆汀和二儿子杰生三个人各自的视角采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讲述,最后一章采用了全能视角和传统小说的聚焦方式,从老黑女佣迪尔西的角度将故事补充完整。本文重点解读第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黑人文学味道,同时也表现了大量的黑人民间文化。大多数评论家都从后殖民理论、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作品中的黑人寻求独立身份。本文从传统的角度,分析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奶娃所体现的跨越古今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古希腊悲剧;英雄;死亡  作者简介:张楠(1982-),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摘 要:动画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高度的假定来表现夸张、奇幻的事物。提到动画电影产业,人们常会想起日本这个动漫大国,而在动漫大师之中,宫崎骏又颇负盛名,他本人更是被迪士尼公司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尽管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题材不尽相同,但是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主题几乎会贯穿其全部作品之中。  关键词:动画电影;宫崎骏;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女性的卵巢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的性腺,具有生育和内分泌双重功能,是人类社会繁衍后代和维持女性健康生理状态的重要器官。但卵巢又是一个对内外环境变化极敏感的器官,易受各
摘 要:《铁皮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世人公认的伟大文学作品。1979年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对该作品进行了改编和拍摄,并接连获得大奖,饱受赞誉。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通常都会引起广泛争议,导演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保留原作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价值。而沃尔克﹒施隆多夫却成功地做到了既让电影精彩好看,也不牺牲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本文将通过对影片中的表现手法和镜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