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人才之我见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的竞争取决于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教育人才的竞争,而对学校教育人才的发现、培养、合理使用是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对此,我在下面谈谈本人对学校教育人才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人才
  
  学校教育人才是指某个时期在学校的某个岗位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德才兼备,敢开拓,能创新,并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教学人员。
  从教育岗位的角度上,可以把学校教育人才分为教育管理人才;专业教学人才;后勤服务人才三类:学校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学校党政工团队、教导处、政教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人才,专业教学人才主要指各学科教学人才,后勤服务人才主要指总务处、校办企业等后勤辅助人才。
  从人才的才能、知识结构的角度上可以分为独当一面型人才和多面手型人才。
  
  二、学校教育人才的几个特性
  
  人才的时代性:人才具有时代性,什么样的时代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标准。当今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在学校,随着时代的改革发展,需要大批的教育创新人才、教育改革人才、教育实践人才。
  人才与非人才的可转移性: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要认准目标,不断吸收新知识,通过主观努力,非人才可以转变成人才,反之,若是固步自封,坐享其成,不思上进,人才也会变为非人才,甚至变成庸才。
  人才的局限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无全才,特别是专业教学人才,他可能在某个时期,某个专业教学上可称为人才,但可能在另一个时期或另一个专业教学上无从下手,不堪胜任。
  人才的交叉性:一个人才在多个岗位上都能得心应手,做出突出成绩,这种人才即多面手型人才,能够交叉使用在不同的岗位上。
  
  三、人才的发现
  
  人才的发现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伯乐相马,二是毛遂自荐,三是“赛马”选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深入、发展和完善,包括技术、劳务、人才、信息、文化及教育培训在内的各种市场逐渐形成,已经深入地改变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教育部门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公开招聘制和组织任命制相结合,采用伯乐相马的方式,根据学校编制的岗位职数,层层招聘,内外招聘,在聘任过程中实行双向选择,动态组合,科学进行“德、能、勤、绩”考核,不断发现人才,提拔人才,优化教师队伍。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是人才,更不可能都成为全才。但都具有成为人才的潜质,要树立人人都有可用之才的理念。在伯乐相马的同时,要提倡毛遂自荐,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人才自身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和性格特点,找准自己的坐标点,寻找适合自身施展才华的舞台,大胆表现自己,展己所长,用己所长。
  另外,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天分,有目的地引导教师成为某方面的人才。要因地制宜,公平、公正制定有关方案,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采用轮换制、助理制等方式,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组织人才“赛马”,让人才在竞争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才能智慧,在“赛马”中一比高低,学校从“赛马”中发现人才,为“我”所用。
  
  四、人才的培养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育人才。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培养,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学校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人才资源更好地适用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已经告诉我们,教师的一次性学历教育不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力度筹措资金,增加培训费用,有针对性、多渠道培养学校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在岗培训、在岗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岗位练兵等途径培养人才,大力拓宽人才的发展空间,让人才有不断学习“充电”的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以适应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五、人才的选拔任用
  
  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要根据学校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人才标准,量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必须以政策为突破口,完善培养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建立各类人才择优录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人才流动机制。条件成熟时,采取校外招聘、跨行业招聘、跨校兼职等方式。吸收优秀人才进入教育教学岗位。让人才在一定的区域、系统内自主择业,实行教育人才动态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人才,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配置:学校管理人才要做到少而精,要懂管理,能创新,敢为天下先;学校专业教学人才要专,教学上精益求精、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后勤服务人才要勤,为教学一线竭诚服务,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时要注重培养多面手型教育人才,一人多职,一人多岗,以利精减人员,提高效率,提高教育人才的待遇。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以资历论人才,不以年龄论人才,不以文凭论人才,不以职称论人才,而是以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充实头脑,能创新、敢开拓,有能力、求实效,德才兼备论人才。
  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以能力用人,改一人“对号入座”为多人竞争上岗,让优秀人才得到合理选择和科学使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学校内部形成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团结高效、协办创新的氛围,形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整体合力。
  由于人才的局限性,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才、宣传人才、保护人才,防止人才流失,要容许人才的失误,容纳人才的缺点,使人才有安全感、归属感,忠实地为学校服务。
  在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同时,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创造机会,不断给人才赋予新的挑战性的目标、任务及责任,让人才承担的工作、责任符合自身的特长,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
  对于在岗教育教学人员,存在隐性下岗的问题,有的教育人才由于未合理地聘用在一定的岗位上,才能得不到发挥,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特长与才华,合理地调整,使其得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
  
  六、如何留住人才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而又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各类教育教学人才,同时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发挥用人激励作用。学校要创造一个公正、公平、良好的用人环境,让人才脱颖而出,使用人制度能够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
  2.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分配激励作用。要留住优秀教育人才,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就必须打破旧的分配机制,建立“按能力,按实绩,按贡献”的分配机制,避免少做事多得报酬,多做事少得报酬的现象出现,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人才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人才的管理
  
  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彻底打破传统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性,克服观望情绪和畏难心理,特别是教育管理人员要改变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发展意识,大胆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为了调动教育人才的积极性,要建立目标管理,明确岗位责任制,有效地调动教育人才的积极性,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事事有考核,事事有实效。
  要形成一种“好马自会奋蹄飞”式的主动管理模式,发挥各类教育人才自身的优势,形成学校全员自觉学习,主动创新,爱校、爱岗、爱生,不断进步,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学校各级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在学校建立一种宽松、和谐,有激情、有上进心的合作环境,用政策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当一个学校抢占到教育人才的制高点时,学校才有希望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辉煌。
  总之,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人才的作用,依靠人才的作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档次,增加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跨越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萍钢小学 萍钢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国民进行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国民的防腐拒变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现在的学生抓起,实施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腐拒变能力,用10~20年的时间,我们的后代就能增强廉洁自律和防腐拒变的意志和能力。  当前,有一种短浅的社会认识,总是认为廉洁自律和防腐拒变的教育对象是现在有权有势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一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大力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的有效体现。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新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但我们许多教师只知向学生不断发问,学生根本就没有质疑的机会,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
所谓素质教育的“高原现象”,是指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处于徘徊或原地踏步状态,不仅无法深入下去,甚至还有倒退的可能。“高原现象”虽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暂时现象,但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会拖长“高原现象”的逾越期,从而阻碍事物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种种    素质教育的“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停留于表层。认为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做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还要充分利用“留守儿童”父母春节回家过年的时机召开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出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