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夜》中曾树生的两次“出走”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寒夜》中曾树生是巴金笔下最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她从封建礼教和寒冷家庭的两次出走,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幸福道路上的艰辛追求。
  关键词:曾树生;娜拉;出走
  《寒夜》是巴金创作的小说中公认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一直是评论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早期的评论中,曾树生的形象多是负面的,如“在旧社会的压迫下,失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并且正在不自觉地走向毁灭深渊的小资产阶级女性。”[1]随着研究走向多元化,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兴起,曾树生不再是被批判的对象,其形象解读出现了各种声音。
  一、从封建礼教出走
  《寒夜》的社会背景是抗战胜利前夕,曾树生的年龄是35岁,以此推算,曾树生的学生时代是在“五四”以后的新式学堂里完成的。相对于鲁迅笔下的子君,曾树生此时是幸运的,因为这时新文化已经广泛普及,大众认同并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提倡新式思想甚至是社会上时髦的事情。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道德作出了大胆的反叛,力图打破以父亲为象征的传统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伴随着“人的发现”,“女性解放”成为时代浪潮。1918年6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一经推出,娜拉便成为当时女性解放的代言人,成为中国广大知识女性的偶像。
  毫无疑问,曾树生所受的新式教育中,必然有着娜拉色彩。尽管《寒夜》中着墨不多,在十五万余字的小说中,曾树生的描写仅有四百多句,但从对过往生活的回顾中可见,曾树生是个娜拉式的女人,她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解放,充满生命的活力,毅然同传统家庭决裂,与志同道合的汪文宣同居生子。在30年代的大都市上海,曾树生的行为是受到新式知识女性推崇的。当若干年后,汪母蔑视曾树生不过是儿子的姘头,声称自己是花轿娶进门的。曾树生并无怯意,她大胆地反驳,“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 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这些言论意味着她的骨子里对于束缚、制约人性的封建道德是嗤之以鼻的。曾树生似乎没有付出过多的代价,便取得了个性解放的胜利。对于这次从封建家庭的权威下出走,背离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评论界向来都一致认为是符合时代潮流之举,曾树生的出走体现了个性解放与社会启蒙的大潮合流。
  二、从寒冷的家庭出走
  《寒夜》的深刻之处在于续写了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曾树生大学时代学习的专业是教育,婚后她没放弃有着远大的志向,希望兴办乡村化、家庭化教育,以发挥所学专长。从这个意义上,曾树生与子君有着明显的不同,她没有退缩回家庭,依赖丈夫存活,她是现代意义上的女性。由于战乱频仍,曾树生的教育理想失败,她敢于涉足社会,在银行任职,自食其力。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重要的了。”从书中可以看出,由于汪文宣的怯懦无力,病魔缠身,在种种盘剥下,他赚取的薪水少得可怜,甚至无力为妻子买一份生日蛋糕。而且家中大的开销,如儿子小宣的学费,均是由曾树生来承担的。尽管汪母认为曾树生是花瓶,从来不认可这个新派的媳妇,但事实上曾树生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最重要的是,走进家庭的曾树生并没有按照传统的道德安心在家当贤妻良母,她依然追求自由和幸福,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在战争的阴影下,面对刻薄的婆婆,软弱的丈夫,冷漠的孩子,曾树生终于再次选择了出走。而针对这次出走,与从封建家庭出走不同,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汪母、汪文宣、曾树生三人的是非问题,巴金的回答是:“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说,不能责备他们三个人,罪在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罪在当时重庆的和国统区的社会。”战争和时局对于曾树生和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汪文宣贫病交加,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从深层探究,不难发现,即使当时没有发生战争,这个家庭也难以出现和谐的局面。追逐自由恋爱时期,两人真心相爱,志同道合,为了理想携手并进,生活一片光明。但是进入婚姻以后,种种琐碎、单调、乏味的家庭生活很快会褪尽两人的热情。尤其是汪母与曾树生属于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代表,她们彼此之间争夺对于汪文宣的控制权。这场家庭内讧注定会导致诸多矛盾的出现。而汪文宣作为最关键的人物偏偏无力发挥作用,总是唯唯诺诺,在妻子面前处处赔小心,在母亲面前出处做出温驯的孝子模样,在老板面前做出勤恳的老好人样子。正是战争揭开了汪文宣内心的真实面目,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只是表象。而曾树生追求的是富有激情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她的内心呼喊着“我要自由”,“ 我有我的路! 我要飞! ”
  与《伤逝》不同,这次选择“救出自己”的不是男性涓生,而是女性曾树生。无法忍受寒冷、孤寂、无望的家庭生活,曾树生最终还是跟陈主任飞往兰州了。这次出走饱受争议,不少论者认为这是曾树生自私浅薄的表现,从一个新时代楷模堕落为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在给汪文宣的书信中,曾树生为自己做出了辩护,“我今年三十五岁了,我不能再让岁月蹉跎,我们女人的时间短得很,我并非自私,我只是想活,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可怜我一辈子就没痛快地活过。我为什么不该痛快地好好活一次呢?人一生只能活一次,一旦错过了机会,什么都完了。”与汪文宣不同,曾树生从未消泯自己的生活热情,即使深陷困境,她也总能寻求出路。在大川银行当职员,忍受着“花瓶”的称号,对于有着事业心的曾树生而言,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生活总要继续下去,她依然追求有审美情趣的生活,她喜欢出入酒会、咖啡厅之类的场所。其实这样的生活才是婚前的她熟悉的,更可以躲避那个昏暗的家庭。即使汪文宣依然深深依恋着曾树生,他也能发现两人的巨大差异,“她丰腴并且显得年轻而富有生命力。虽然她和他同岁……他觉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了,他们不像是同一时代的人。”曾树生终于说出:“我们中间缺少什么联系的东西…… 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没有了爱,没有了光与温暖,曾树生面临的只有出走。即使没有陈主任的热烈追求,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曾树生也不会选择继续拘禁于这个家庭。留下来只有一起走向死灭,而出走则意味着新生的可能。
  一九四三年出版《寒夜》单行本时,巴金在原来的结尾“夜的确太冷了”,后面又加上了一句“她需要温暖”。巴金说:“我写到曾树生孤零零地走在阴暗的街上,我真想拉住她,劝她不要再往前走,免得她有一天会掉进深渊里去”。[2]曾树生的两次出走,体现了近于真实状态的生活环境中女性与社会的关系,也传打出作家巴金对于现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文献】
  [1]戴翎. 应该怎样评价《寒夜》的女主人公——与陈则光先生商榷[J].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05)
  [2]巴金.巴金论创作———〈谈寒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02):295
  作者简介:巴俊玲,女,1981年10月,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历代的中国文学史上都不乏美人事英雄、淑女配君子、才子伴佳人的佳话,妓女与士人的恋爱交往,人们看到了妓女的堕落、狐媚与不堪,士人的轻浮、放荡与不羁,可以说它更真实的反映了时代对人性的压抑,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痛苦的人生挣扎以及探寻精神的寄托、性情的出口。因此,应该历史的、客观的去评价和认识妓女与士人的交往。  关键词:明清小说;妓女与士人的恋爱  一、妓女与士人的定义  “妓”为
期刊
鲁迅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一般人都把阿Q仅仅作为一个农民来看待,都把阿Q仅仅归结为“农民的典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对这个艺术形象的研究,使人们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不能更加充分地估计这个形象的艺术价值,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讨。  鲁迅曾经明确指出,《阿Q正传》并不仅仅表现农民。他在《俄文译本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
期刊
“红色经典”作为产生于我国20世纪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包含了我国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全部历史进程,对其改编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本文以《红色娘子军》为例,阐释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要:池莉的小说还原生活原生态,有着世俗化倾向的内涵和本质。通过表现生态化的市民生活,剖析了人生到了“欲望叙事”的深处,摹写人生到了渲染“烦恼”的地步,从而尽情宣泄了“审丑”“溢恶”的情绪。分析世俗化小市民意识的具体体现。对小市民意识的深入挖掘,折射社会现实,对我们文化认识的深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池莉小说;小市民意识  沈从文曾经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
摘要: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不可置疑的深刻影响,它既是旧文学的掘墓人,又是新文学的探索者。文学革命受历史情境的影响,无可避免地存在激进主义等问题。如何评价五四激进思潮对正确认识文学革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分的激进主义固然有其偏颇之处,但是也有更深刻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文学革命;激进思潮;旧文学;新文学  文学革命高扬着民主与自由的伟大旗帜,大力倡导西方新思想,抨击传统旧文化,以激烈决绝
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这其中塑造了大量的狐女形象,多温婉可人而不拘世俗的牵绊,身上多散发出“超脱世俗”的气息。本文主要以辛十四娘为狐女代表来来展开讨论。  关键词:刚柔并济;明察秋毫;入世和出世  一、女性的贤淑,反抗的刚烈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聊斋志异》独立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于
摘要:最好的教育永远只能由家庭提供,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是最好的教育现场。美育更重视的不是知识传授而在于心性养育、习惯养成。《紫罗兰》一书中,作者尝试通过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为我们揭露当下日本甚至亚洲圈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文章所透出的美育思想让读者在感慨雷米命途多舛的同时,对自己所受的教育亦或是教育他人的方法上进行反思。  关键词:青山七惠;美育;审美;尼特族  一、《紫罗兰》所折射出的“尼特族”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