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文博话题“扣热点”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69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日历翻至3月,又到了备受关注的“两会”时间。据悉,今年“两会”期间,对于文化的关注和热议,文博机构与文物无疑是当中的“关键词”。如何让馆藏品更加“活起来”,如何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如何将灿烂的中华文明有序传承下去……围绕着这些话题,来自相关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纷纷发声。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少声音都在针对性地指向当前文博界的热点话题与新现象。
  热点话题:民间文物如何管理和利用
  声音:相关政策措施正稳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针对民间文物管理和利用,近几年文物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了各方意见,目前正着手起草这方面的政策,希望能引导民间文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和服务,支持民间文物发挥作用,推动文物收藏健康繁荣发展。当然,民间文物积累的时间长、问题多、争议大,涉及认识问题、法律问题、政策措施问题,以及鉴别问题、内涵阐释问题等,需要积极而又审慎地解决,目前正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这两年发生的清东陵、明十三陵文物被盗等事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物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文物保护,显然离不开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我们将根据实践需要,及时组织修改《文物保护法》,对文物领域的法规规章及时修订完善,同时抓紧研究需要新立法的领域,比如“让文物活起来”“革命文物”“世界文化遗产”等。
  热点话题:人才储备面临断档危险
  声音:文物保护应有独立学科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文物保护不是简单修复技术,而是一门系统科学,眼下需要更加重视文物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
  在多年的保护研究中,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支古代壁画与土遗址科技保护人才队伍。但受制于文物保护至今没有确立独立的学科地位,学界的文物保护研究多集中在不同材质文物劣变机理和保护方法上,对学科本身的基本理论研究和讨论总体不足,保护研究依然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危机和风险。
  中国最有条件成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强国,应考虑确认文物保护的独立学科地位,设立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重视专门人才培养,讲出更多更好的文物故事中国故事。
  热点话题:保护与开发建设矛盾明显
  声音:勘探发掘必须由政府来办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现行的由开发企业承担开发地块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经费及发掘工期的做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然而文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是在1982年制定完成的,当时的土地开发的主体主要还是国有企业,而且土地开发量不大,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还不太突出。
  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是沿用传统做法,以致地下文物在开发过程中被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地政府在拟开发土地出让之前必须完成地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及发掘任务;二是土地开发之前所进行的地下文物勘探发掘工作经费应由地方政府(如政府土地储备部门)承担,如果当地经费解决有困难,也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发掘经费。如果短期内在全国全面推行上述两条建议有困难,至少应先在大中城市予以实行,再逐步全面推广到中小城市。
  热点话题:文博节目热播成“网红”
  声音:文物活起来有更多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近期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热播的电视节目,不是让国宝活起来的惟一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应该有更好的方式让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
  现在每个博物馆藏品和展品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以故宫为例,有180万件藏品,真正展出不到1%;国家博物馆有140多万件藏品,真正展出大概2万件,确实存在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任务。
  目前国博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希望未来能将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数据公布,至少能让观众知道国博中有哪些文物、现在是什么状况。同时也会和地方博物馆合作,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实现馆际互借,推动展览的交流机制。
  热点话题:传统文化正在远离青少年?
  声音: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我们在对北京地区及其他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国学知识水平还不够高,基础教育层面也存在着教育缺失。
  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课堂,重点是融会贯通,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科目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因此,在师资力量培养及教材编写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高校、博物馆、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
  同时,博物馆研究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也要多进校园,为学生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热点话题:文化“名片”如何正确打造
  声音:筹建古代陶瓷博物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副主任耿东升: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窑场众多,风格迥异,地域性较强。但目前没有一个专门展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场馆,在综合性的博物馆中,古陶瓷展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囿于场地和藏品的限制,展出的大多是精选出的代表性窑口和馆藏最精美的藏品,许多重要的窑口和瓷器并不能顾及到,观众无法了解中国陶瓷发展的全貌。
  为此,建议在北京筹建中国古代陶瓷馆,陶瓷馆应全面地涵盖各时代、地区的陶瓷窑口的瓷器,设常设展以及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主题的古陶瓷活动。通过展览等形式,全面系统地把古陶瓷文化展示给国内外观众,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老一辈陶瓷人的心声和愿望。   热点话题:市场“老大难”能否解决
  声音:规范鉴定机构重视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吕成龙:文物鉴定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造就一个真正的鉴定家非常困难。文物鉴定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成长经历有密切联系,对同一件藏品,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意见也属正常,关键是最终如何定论。特别是目前使用科技手段鉴定文物还处于探索和深入研究阶段,文物鉴定最终如何定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无论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是从博物馆征集藏品来说,文物鉴定都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规范鉴定机构,重视鉴定人才的培养。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这种“传帮带”形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应该给予肯定并尽快落实。尤其现在有的专家年岁已高,因此一定要认清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另外,积极探索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文物鉴定也很重要。
  热点话题:公众渴望共享更多资源
  声音:免费向公众开放藏品图像版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我国各级博物馆、图书馆藏品丰富,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将藏品进行了数字化。纵观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藏品版权向公众免费开放。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建议免费向公众开放我国藏品图像资源版权。
  具体建议,一是将各级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藏品数字化图像版权免费向公众开放;二是数字化藏品除了能免费下载,还应提供开放版权艺术品的关键信息和相关介绍,包括名称、艺术家、创作日期、媒材和尺寸等,有利于网络用户探索藏品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除了在官网下载外,将开放资源与其他网站合作,就能在一些平时访问更频繁的网站中找到公开资源,以延伸共享资源的覆盖面;四是博物馆还应鼓励公众用这些艺术品的图片进行各种衍生和创作,比如制作手机壳、衣服、抱枕等。
  热点话题:“一视同仁”是发展趋势
  声音:民博政策要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博物馆条例》颁布后,非国有博物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该条例中明确要求在設立条件、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
  然而,地方在执行条例过程中缺少国家层面的操作性规定,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效应,例如国有博物馆实行的免费开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性政策,这使得非国有博物馆处于不利的地位,制约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建议重点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制定与条例有关的配套性文件,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执行力度,解决好“政策不落地”问题;二是实行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措施,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三是加强公益项目资金的投入,并从金融与文化融合政策方面帮助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四是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民国画坛的风气亦是如此。中国画的“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常常口诛笔伐,论战不断。连一向自诩“一切画会无能加入”、希望可以闭门安心画画儿的齐白石也难逃被人攻讦的命运。为此,齐白石还专门绘制过一幅人物画,画中描绘一位白发白须的老人正襟危坐,冷眼侧目,唯以右手伸出两指指向画面一侧,配合画中所题“人骂我我也骂人”,让人感觉幽默之余又颇多讽刺。  虽然文入画家之间的相互攻讦体现出民国画
期刊
书案之上,器物虽小,却蕴含着干百年来文人骚客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把茶壶、一只笔筒、一个印盒,都是书斋主人的精神寄托,其装载的不仅仅是实用功能,更成为了知识与修养的审美载体。  如今,文房杂项收藏也在不断升温,渐渐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影响力的大众收藏品。您也不妨购藏几件,尝试着为自己的书斋生活换个心情吧。  拥有它,不是梦  经常有人说,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可是对于读书人来说,藏书多少,
期刊
书斋是一个人气质养成的地方,每个细节都烙上了主人的影子、染上了主人灵魂的馨香。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斋,躯体和大腦才是属于自己的。每个人理想的书斋和现实的书斋都会有差距,但只要自得其乐,那个地方就永远是你最向往的场所。  康国祯(40后,退休公务员,河北石家庄):  因嗜读书写字,所以对书房情有独钟。躬逢盛世,条件允许,40多岁在县城里建房时就有了一间书房。后来购置改善性住
期刊
叔父周汝昌先生曾于1978年写给我父亲周祜昌先生一封信札,它距今已整整40年了。2018年正逢叔父周汝昌先生的百年诞辰,作为纪念,现将此札摘录如下:  祜老安善:信到。上周日赴丛翁约(丛碧专程赴津看海棠,说是“李善人花园”有多少株云,方自津回),九时半到彼处,湖波绿涨,几不识门,烦数岁小女孩引路寻得。主宾十二人,出烟袋斜街,在鼓楼前一饭馆张筵甚盛。其院中画廊已毁尽,一石犹在。丁香正开,竹已无,一海
期刊
行内人都知道,放眼全球,在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中,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拍卖行并不多,有着225年历史的邦瀚斯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整的深度加剧,如今适当地进行收缩、调整拍品门类成为了包括国内拍卖行在内的行业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邦瀚斯却坚持涉及众多收藏类别。除了大家熟识的西方古典艺术、现当代艺术、古籍善本、珠宝及包括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内的亚洲艺术品外,诸如古董车、威士忌等精致、情调拍品往
期刊
说到现代人的书房打造这个话题前,先说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都在刷屏李嘉诚退休的消息。以前做相关讲座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在李嘉诚的长江集团总部70楼的顶层,有一间他的办公室兼书房,其中的布置除了要看的书,还有一副对联——  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下联为: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最合适的场所”  这副对联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由此我们也可
期刊
在所有的盛器之中,能够把春天装进去的,也就只有春盛了。多好听的名号,能让人的心境即刻就豁朗开去。天地间一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一切都在莺歌燕舞,撩拨得人心性都生动起来,天空碧透如水,走出冬日封闭的内室庭院,融人大自然,那是何等怡人畅爽。  如是美好,必要创造个物件,将这美好宠爱起来,这就是春盛。  记得幼时,我家的春盛不大也不小,是木制的,不到二尺高,长方形,酱紫色,颇具气派。每到清明前几天
期刊
“萧翼赚兰亭”这个绘画题材,自唐以来,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人进行创作或临摹。该题材源于中唐何延之所作《兰亭记》中所描述的故事—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7代传人智永的弟子辩才和尚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在历朝历代众多绘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石渠宝笈》著录、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萧翼赚兰亭图》。  线条并非阎氏经典  《萧翼赚兰亭图》目前传为阎立本所绘的有两本,除此卷外,台北故宫
期刊
提起西夏王朝,您是否会觉得有一丝神秘感?而作为西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夏瓷器,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夏瓷器有粗细之分。细瓷胎土经多次洗练,胎质细密,胎色呈浅黄、深黄、黄白、灰白、灰黑等,器壁略薄、多数体态轻盈,主要器型有瓶、壶、碗、盘、罐、钩等生活用具及琉璃瓦、板瓦、滴水等建筑用材。粗瓷即胎土未经多次洗练,胎土中含一定量的石英砂、硅石、煤渣等,胎色泛米黄、泛深黄、泛灰白、泛土红
期刊
农历二月,河面冰开,腊梅还在枝头料峭,而京城里的春已然到来。再看看《十二美人图》上的春意,早已热闹了整个庭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月的《十二美人图》名日“立持如意”,图中所画美人站在竹搭的花架前,轻倚山石,手持一柄天然木雕灵芝式如意,低眉,正在沉思着什么。在她的身后有一朱栏,有一海棠型的窗,可以看到屋里的陈设,也不多,一个彩漆嵌螺鈿的方盒,两个倭漆描金的圆盒,与其他动辄一堆金银器、再不济一堆瓷器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