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金属性”辨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527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碱金属与水反应实验的视频:国外一组研究人员在空旷的室外进行碱金属单质锂、钠、钾、铷、铯与水反应的实验。具体的现象是:锂与水平稳反应;钠与水剧烈反应,有黄光;钾与水剧烈反应并起火,轻微爆炸;铷与水迅速反应,爆炸,将一只类似浴缸样的容器炸出一个窟窿;铯与水反应,剧烈爆炸,将类似浴缸样的容器炸得粉碎。因为中学化学实验室一般没有金属锂、铷和铯,因此这个视频被我引入课堂,也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兴奋异常,有的甚至尖叫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出碱金属单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同时,元素周期律也表明,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这与实验现象非常吻合,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统一的典范。
  但查阅大学教材附录我们可以发现,金属锂的标准电极电势却是碱金属元素中最小(负)的。
  表1 碱金属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1]
  由表1中数据发现,标准电极电势随原子序数递增顺序并非单调变化,且与元素周期律揭示的金属性顺序不一致。原因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中学化学中常见概念——“金属性”进行辨析。
  二、游离态原子的金属性与电离能
  在苏教版《化学2》(必修)第9页:“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我们从表述中可以知道,这里“金属性”所描述的对象是“游离态的原子”,即气态原子。我们知道,气态氢原子的1s电子,若得到13.6eV的能量,将从基态跃迁到n=∞的激发态,成为自由电子,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1价的气态阳离子。就是氢的电离能(I1)为13.6eV(约1310kJ·mol-1)。又如碱金属Na 的第一电离能(I1)可表示为:Na(g)-e-=Na+(g) ΔH=494kJ·mol-1。化学上常用电离能(I)考察“游离态原子”的金属性强弱。
  表2 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1]
  元素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该元素在气态时的金属性越强。从上面表格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游离态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顺序:Li  电离能的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有效核电荷数(Z*)、原子半径以及原子的电子构型。一般来说,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至右有效核电荷数(Z*)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加大。因此,越靠右的元素,越不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大。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因此,半径越大,核对电子引力越小,越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小。但从第4周期开始,p区元素由于填充3d轨道电子,有效核电荷数(Z*)的贡献开始凸现,电离能变小趋势减小。尤其是第6周期开始填充4f轨道电子,有效核电荷数(Z*)的贡献甚至超过原子半径增大所起的贡献,有些主族元素的电离能有增大的趋势(见表3) 。电子构型是影响电离能的第三个因素,各周期中稀有气体元素的电离能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稀有气体元素的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的8电子最外层构型。某些元素具有全充满和半充满的电子构型,稳定性比较高。如Zn(3d104s2)、Cd(4d105s2)、Hg(5d106s2)比同周期相邻元素的电离能高(见表4)。
  表3 III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1]
  表4 IB、IIB、IIIA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
  单位:kJ·mol-1[1]
  三、水溶液中原子的金属性
  在《化学2》的第5页“信息提示”栏目中关于金属性强弱判断的表述:通常情况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这种定性描述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越容易”的标准是什么?NaOH、KOH、RbOH、CsOH的碱性强弱又被溶剂水拉平而无法比较。为此,化学上引入了电极电势的概念。对于金属元素,如铜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337V,锌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763V。显然+0.337>(-0.763V),即锌比铜金属性强。锌的电极电势比铜的电极电势小得多,金属锌是较强的还原剂,锌离子能在溶液中较稳定地存在,是弱氧化剂。相反,Cu2+是比Zn2+更强的氧化剂,金属铜是比金属锌更弱的还原剂。因此,在水溶液中讨论元素金属性强弱就必须用到元素的电极电势概念。
  对金属元素而言的电极电势,是处于基态的原子与水溶液中的水合离子的电势差。它的大小取决于金属原子离子化的倾向及其他因素。根据波恩—哈伯循环,由金属晶体到水合离子有三个过程:1.金属原子克服金属键转变为气态金属原子(即金属的原子化热或升华能);2.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气态离子(电离能I);3.金属气态离子变为水合离子(离子水合能)。
  可分为以下几步:
  波恩—哈伯循环图示
  其中,s、I、h分别代表升华、电离、水合过程的能量变化,ΔH为电极反应的焓变。ΔH=s+I+h。假设所有的焓变都用于做有用功,就有ΔG=s+I+h。
  表5 25℃、1.01×105Pa时,碱金属在水中反应的能量[2]
  从波恩—哈伯循环图示可看出,电离能只是电极反应过程中能量的一部分。电极电势是综合的定量指标,不仅与电离能大小有关,还与金属升华能(克服金属键)大小、水合能大小密切相关。从上表数据我们还发现,尽管金属锂的升华能和电离能较其他碱金属大,但锂离子的水合能比碱金属的其他阳离子要大得多。通过计算可以看到,这部分能量不仅补偿了前两者较其他碱金属多消耗的能量,而且最终环境所要提供的功是最小的。因此,金属锂的标准电极电势也是最小的。
  四、动力学因素影响的金属性
  那为何实验又没有看到锂的剧烈反应呢?通常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因为锂的金属键是所有碱金属中最强的,熔点也最高,不像其他碱金属那样在反应过程中熔化,故呈固态的锂与水接触的机会不如液态充分,反应速率小。第二种是因为LiOH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它覆盖在金属锂的表面上阻碍了锂与水的接触,使反应速率减小。山东济宁师专的程桢臣、田春良老师通过对碱金属离子的扩散速度的比较分析,得出Li+在水中的扩散速度较其他碱金属阳离子慢是造成锂与水反应不剧烈的主要原因。[3]可见,对金属性强弱的分析,不仅要考虑热力学的因素,还要考虑动力学的因素。因为热力学只能是判断反应趋势的大小,并不能提示真实反应的情景。
  五、结论
  1.在比较游离态原子金属性强弱时,我们可以用电离能的相对大小来定量判断。当然,电离能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规律性不强。
  2.在比较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的金属性强弱时,不仅要考虑热力学的因素,还要考虑动力学因素。
  3.游离态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顺序:Li  参考文献:
  [1]高胜利,陈三平,谢钢.化学元素周期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严宣申,王长富.普通无机化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
  [3] 程桢臣,田春良. 金属锂与水反应新释[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9(1):56.
其他文献
转向架是城轨列车的重要组成系统,随着列车运行里程增加,列车在行驶中可能出现疲劳强度不足、零部件磨损、断裂等一系列故障问题,影响着列车整体安全。为了提高列车可靠性,本文引入FMECA(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的故障预测分析方法,对某A型转向架故障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确定出关键零部件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对某A型转向架进行定义,确定出零部件系统框图,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FMEA分析,通过FMEA分析表确定转向架
柴油机参数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柴油机运行状况,通过采集气缸压力等参数可以获得柴油机燃烧和放热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柴油机的故障诊断,对确保柴油机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测绘示功图是评估柴油机缸内工作状态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四冲程柴油机为试验样机,搭建了信号调理、数据存储、串口通信等硬件电路,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系统的便携式船用柴油机气缸压力采集系统,并通过Lab VIEW平台设计了上位机数据处理及分析软
船用柴油机作为船舶主要动力来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船舶营运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开展船用柴油机故障诊断的算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智能算法研究的不断发展,利用神经网络对船用柴油机进行故障诊断是船舶智能化诊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和声搜索算法优化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船用柴油机的故障识别过程进行研究。对于故障信息采集方面,对4135型非增压船用柴油机进行研究工作,利
控制减少内河船舶的碳排放是促进我国船舶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需要,长江航道维护船舶作为数量较多的内向船型,其能效状态评估方法对于长江内河船舶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效状态评估的能效异常致因分析研究能帮助轮机人员确定能效异常的原因,为船舶能耗设备能效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航道水文、气象特点,以及航标维护船设备运行特点、作业模式及其船舶能效特点,提出了反映长江航标维护船舶特点的能效评估指标,建立了基于长江航标维护船能效评估指标的航标船能效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符合航标维护船设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效度取决于课堂的组织和评价点设计.为使评价结果促进学习,需要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以下简称“行为课堂”);笔者也重点研究了学生“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有效导引、课堂组织、科学评价,以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中更好地领悟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益.本文围绕初中物理中的《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课例,介绍笔者对“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与“课堂组织”
期刊
一、研究背景   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导致当今各国都非常关注对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的改革.为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这其中涉及的正是大量的与统计、概率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掌握基本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新课改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相继问世,这其中大多数都是紧扣《义务教
期刊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较好地辅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然而,笔者在所听的大量公开课中,包括名师示范课、竞赛课、青年教师过关课等,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不喜欢或者不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辅助教学。  事实上,新教材提供的各类材料,无论是探究情境、相关链接,还是名人名言、专家
期刊
复习课是高三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认识、梳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且可以在巩固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9月笔者应江苏省教育学会之邀,在江苏教育学院附中为省内部分高三数学教师开设了一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抛物线.现把课堂实录和对高三复习课的思考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  一、回归课本,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梳理知识框架  
期刊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向学生展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窗口,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传播解题技巧技能的途径. 因此我们要关注习题教学过程的设计,俯视问题——用活问题,仰视学生——以生为本,激励学生养成善于研究、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以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进行思考,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归纳出解题的通法,使隐性、零碎的解题经验显性化、系统化,追求解题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一
期刊
“轻负高质”一直是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目标,也是浙江省新一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再一次提出的实施要求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中化学的“繁、难、乱”,不少学生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教师要如何才能设计出“轻负高质”的教学过程呢?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打开了化学教学“轻负高质”的窗口。  一、主动聚焦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能促进儿童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