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发现每个学期班级中都会有一两名“问题学生”,学习中,他们是学困生,成绩令人失望;常规管理中,他们是绊脚石;安全教育中,他们是不定时炸弹;……总之,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会让我们大动肝火,甚至需要对他们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转化这些“问题学生”呢?我想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问题学生”一定能有不同程度的转化。
诊断“病因”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是班级中特殊的弱势群体。每一个“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些需要我们老师找准病因,确诊病情。“问题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道德差。这类学生大多表现为偷窃、搞恶作剧、故意捣乱等。一方面,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2、学习习惯差。这类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家长的放任自流。二、自身要求不严。
3、智力差。这些孩子学习认真,习惯较好,有礼貌,可就是记忆力差--,反应力慢,这往往与父母、家庭、家族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对症下药
1、保持冷静。遇到“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切忌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应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那颗追求进步且比较脆弱的自尊心,通过说教方式、朋友之间交谈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意或亲意,才能激发雪上的上进心,求知欲,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从而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2、家校合作。针对品德差的学生,必须要找准根源,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细心的观察,了解这类学生有那些方面存在不足,必须多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还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生长环境,针对其进行补救。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进行劝导监督,稍有进步,就对其进行鼓励。在家长、学校、同学三方面的督促引导下,使品德差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
3、鼓励督促。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学生的的格调”。良好的学习习成材直接相关。养成好的习惯,将使人一生受益匪浅。要想把一个人身上的坏习惯改变成好习惯,绝非易事。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对“问题学生”的好习惯要多加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希望。还要我们密切联系家长,利用班级同学不断地督促习惯差的学生,使他们身上的坏习惯朝积极、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4、降低要求。针对智力差的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他们,让他们感受班级、师生的关心,要关怀备至,体会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还要宽容多助,对他们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已经同学都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更要对他们降低要求,不能提高要求,否则他们回自认为自己没有用,对学习心灰意冷,甚至放弃学习。
当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仅仅做到以上几个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爱心、恒心倾注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让他们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用心治疗
1、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学生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所以我们要用爱心多跟他们交流,弄清犯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班上的问题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向“好学生”的行列。
2、恒心。教学研究表明,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反复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因材施教,认真思考,用心关爱,我们身边的“问题学生”必定会越来越少。
诊断“病因”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是班级中特殊的弱势群体。每一个“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这些需要我们老师找准病因,确诊病情。“问题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道德差。这类学生大多表现为偷窃、搞恶作剧、故意捣乱等。一方面,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2、学习习惯差。这类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家长的放任自流。二、自身要求不严。
3、智力差。这些孩子学习认真,习惯较好,有礼貌,可就是记忆力差--,反应力慢,这往往与父母、家庭、家族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对症下药
1、保持冷静。遇到“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切忌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应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那颗追求进步且比较脆弱的自尊心,通过说教方式、朋友之间交谈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意或亲意,才能激发雪上的上进心,求知欲,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从而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2、家校合作。针对品德差的学生,必须要找准根源,与家长配合进行教育。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细心的观察,了解这类学生有那些方面存在不足,必须多与问题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还可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生长环境,针对其进行补救。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进行劝导监督,稍有进步,就对其进行鼓励。在家长、学校、同学三方面的督促引导下,使品德差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
3、鼓励督促。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学生的的格调”。良好的学习习成材直接相关。养成好的习惯,将使人一生受益匪浅。要想把一个人身上的坏习惯改变成好习惯,绝非易事。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对“问题学生”的好习惯要多加鼓励,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希望。还要我们密切联系家长,利用班级同学不断地督促习惯差的学生,使他们身上的坏习惯朝积极、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4、降低要求。针对智力差的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歧视他们,让他们感受班级、师生的关心,要关怀备至,体会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还要宽容多助,对他们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已经同学都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更要对他们降低要求,不能提高要求,否则他们回自认为自己没有用,对学习心灰意冷,甚至放弃学习。
当然,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仅仅做到以上几个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爱心、恒心倾注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让他们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用心治疗
1、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学生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所以我们要用爱心多跟他们交流,弄清犯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班上的问题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向“好学生”的行列。
2、恒心。教学研究表明,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具有反复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因材施教,认真思考,用心关爱,我们身边的“问题学生”必定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