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xxmm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转型发展背景之下,地方高校文化传媒类专业与文化传媒公司、报业集团等媒体行业开展校媒合作,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必要性。但校企合作中存在许多问题,进而使得校企合作开展步履维艰。针对问题,本文提出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共同搭建实训平台、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转型发展 文化传媒类专业 校企合作
  自教育部2014年《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之后,全国三分之二的高校都积极行动,推动转型发展,进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地方高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高校文化传媒类本科专业,例如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和相关的行业媒体联系最为紧密,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因此,地方高校文化传媒类专业与媒体行业企业联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这类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一些困境,阻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一.文化传媒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1是校企合作浮于形式,难有持久的合作。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电视台、报业集团等各类媒体企业,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经济效益,而不具有替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义务;而地方高校作为国家供给的事业单位,其首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而较少考虑媒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体制内的高校与体制外的企业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在学生毕业季之前的实践教学阶段,有中短期的校媒合作看似繁荣,但是对于地方高校的文化传媒专业来讲,仅仅是为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实践“练兵所”;对于媒体行业来讲,增添了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短时间内就能熟练操作的廉价劳动力而已,很难产生较为丰厚的实际利润。短期的实践过后,校媒双方的合作就暂告一段落,第二年又周而复始。这种有着时间规律的“候鸟式”合作,使得校媒合作浮于形式,难有持久深入的合作,无法寻找到符合双方共同利益追求的长久合作的契合点和增长点。
  2是校企合作浮于表面,难有深入的合作。校媒合作中,校方的根本出发点是利用媒体行业的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行业一线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少参与媒体行业的技术革新难题的解决和媒体行业未来发展思路、生存空间拓展的深入谋划;文化传媒类专业教师由于长期脱离一线媒体行业,虽然理论基础雄厚,但缺乏实战经验,解决来自媒体企业一线技术难题还是有一定的现实距离,使得合作难有深入;此外,媒体企业出于商业机密,不愿意校方参与更深以至于接触到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数据,合作也仅仅是限于技术难度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因此,校媒合作仅仅浮于表面化浅层化,难有真正的深度融合和深入合作。
  3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当下的校媒合作主要基于双方诚信自律基础之上签署的合作协议。协议核心内容大都是媒体企业提供实践场所,校方派出指导教师和学生到媒体企业实习,遵守企业相关规定,注意人身安全等等。由于校媒合作僅仅处于浅层次的表面合作,没有涉及到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利润分配,进而导致合作协议内容宽泛,对校企双方的约束力极低。学校与媒体企业双发出现违约情况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一方极其认真地追究责任。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必将走向深度融合,并成为“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当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大,双方在利润分配出现矛盾时,却没有更为合适的法律法规为之保驾护航,“现行法律法规未按照改革步伐更新”,导致“校企合作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1]。
  4是开展校企合作,亟待出台新的评价标准。文化传媒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势必改变原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但是与校企合作相应的评价机制尚未有形成。例如,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当下地方高校各种类别的评奖和职称评审,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仍然是高层次“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获奖成果”。那些在转型发展中到媒体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却无法兼顾传统的评价标准,进而在评奖、职称晋升中处于劣势,势必影响校企合作中专业教师“走出去”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校媒合作使得各类媒体企业、影视工作室、文化创意中心等逐渐都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一线课堂,与传统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课、抄笔记、参加开卷或闭卷考试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但当下地方高校的学生管理、考勤、考试标准、各类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评价标准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无法与当下转型发展的新常态相契合。因此,开展校媒合作,亟待构建新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
  二.解决上述困境的对策
  针对文化传媒类专业开展校媒合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
  首先,共同搭建实训平台,是校媒合作的基础。文化传媒类专业实践性极强,地方高校更要非常重视此类专业实践基地和实训平台的搭建,可以采取“引进来”的模式,引媒入校,共建实训平台:一是引媒体企业入驻校园。利用学校的空间资源、文化资源、和校园的优越环境,将传媒企业引进学校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各类新媒体工作室,例如“微剧”、“纪录片”、“影视制作”、“网络舆情分析”、“虚拟演播厅”、“新媒体编辑部”等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媒体企业通过招聘,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大学生加以业务培训,使之承担相应的项目。选派优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媒体工作室的真实项目中去,在项目合作中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实现互利双赢。二是合办电视栏目。与电视台、日报社等地方主流媒体合办栏目,共同参与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制作,并为电视台提供学生制作的优秀电视节目等。三是共建稳固的实践基地。地方高校与所在的区域的地方主流媒体企业建立稳固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其建设成为稳固的实践基地。学校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基地的维护、学生实践实训、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媒体入驻校园”、“合办电视栏目”、“共建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等实训平台的建设,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及学生顶岗实训要求,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平台,给专业教师提供顶岗锻炼的机会,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实施人员互融,推动校企合作走向深入持久。校媒合作走向深入持久,必须有双方人员的高度融合。一是人员互聘。学校每年可选派数名专业教师赴媒体企业挂职锻炼。例如,到电视台定岗实践,从电视栏目的前期策划、文案撰写、节目录制,到后期制作与剪辑、播出等全程参与,熟悉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工作流程和环节。既锻炼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加了媒体从业经历,又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同时,学校聘请媒体企业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为特聘教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授课任务,举办学术讲座的,将来自市场一线的媒体产业化情况和最新媒介发展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校园内的学生,进而实现文化传媒类专业学生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二是邀请媒体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媒体和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学生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专业教师也参与媒体企业技术难题革新项目以及未来发展的谋划,及时了解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有实现双方人员的互相融合,彼此深入了解,才有深入持久的合作。
  再次,真实项目推动,是校媒融合的纽带。校媒合作不能让其仅仅停留在协议书上的文字表述,而必须有来自于市场一线的真实项目带动,校媒双方有共同的事情可以去做,力避合作仅仅停留于空头文字协议。当真实项目申请到时,校媒双方可以参照以下流程进行项目合作(见下图)。
  如图所示,由媒体企业引入或校媒合作共同申报项目,以项目为支点,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模式,打破文化传媒类专业界线,由专业教师对文化传媒类专业学生进行遴选,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协作完成项目。媒体企业派出项目负责人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项目实施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其中,资金和设备可以由媒体企业提供,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人力智力支持。项目结束后,直接产生经济效应使媒体企业受益,而学校则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依托持续不断的来自于市场的真实项目,让校媒有持续不断的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优势,提升学生的媒体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真实的项目推动,才能作为校媒融合的纽带。
  最后,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为校媒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转变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思路,为校媒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双师型教师和参与校媒合作的教师,降低职称评审时论文、项目和获奖的比重,增加行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行业经历;改变“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考试评价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媒合作项目,以参与合作项目的作品或独创作品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参数。同时,地方高校应出台产教融合校媒合作工作指导意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为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只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形成与转型发展相匹配的新的评价机制,才能为校媒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积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
  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地方高校在其职责权限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并加以解决,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超出了地方高校的权限,是需要上级和政府主管部门来协调解决的。
  地方高校轉型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配套支持作为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顺利实施,并使“校媒合作”顺利开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产教融合战略国际论坛上表示,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等方面,对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制定相关配套机制,开展转型试点工作。例如,“山东省政府安排了1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广东省专门设立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湖北省批准了武汉商学院、湖北医药学院等11所本科高校作为普通高校转型的试点[2]”等等。
  政府部门应当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认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绝不是地方高校一家的职责,应当是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的社会责任。对于积极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合作培养的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顶岗实践人员补助等政策。校企合作中,对媒体或企业一方产生的资源占用费用予以适当补贴,进而鼓励企业、媒体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有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对校企合作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关于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我们会受到更好地启发。德国的“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各类企业接受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培训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60-70%,而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时间约占30-40%。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且占了很大比重。这与德国政府主导,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因此,新形势下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政策支持、资金配套等激励措施必不可缺。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体系十分完备,确保“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从1969年的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直到2005年4月1日生效的新《联邦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3]其他与之相关法律规章还有七八部之多。我国职业教育法律虽然有,但很不完善。尤其是新形势下高校转型发展、“校媒合作”运行仍然缺少法律保障。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转型发展、校媒合作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确保合作的双方利益不受损害,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在这方面,德国的“双元制”运作模式及其制度保障很值得借鉴。
  按照十九大报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精神,在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传媒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也将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新常态。地方高校只有认清形势,积极采取措施,破解转型发展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汪静,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保障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5)
  [2]赵哲,董新伟,李漫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规避.[J].教育发展研究,2015(4)
  [3]吴全全,德国、瑞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其他文献
对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游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和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是影响各国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韩国的发展是产业政策扶持的结果,中国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综合表现的艺术性创造活动.朗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巧,它需要一定的训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任务,这给新农村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带来了契机,作为享誉20世纪文坛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其人其文的特点则为繁荣新农村新文学和当前文艺
现阶段经济市场发生了很大程度改变,在这样情况下国有企业日常运行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转变,尤其伴随市场开放性加强了之后,企业所面临市场等多方面压力也有所增大,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了电力紧张等能源问题。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空调能耗又是建筑能耗的大户。随着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及人们对室内热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要求在保持空调区域舒适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空调能耗。鉴于此,本文对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与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建筑;节能;空调  一、对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  设计单位应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一路一带"战略深刻影响着各地的经济战略规划,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呈现下行压力。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不仅包括政治素质,也应该包括对业务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当下我国国有政工干部队伍出现一系列思想政治不明确、发展动力不充分等问题,制约着政工工作实际作用
周金台教授1924年1月出生,浙江永康人。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医疗系。自1952年至今先后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和教授;曾任内科心肾组组长和二
本文讨论正在形成中的生命全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理论渊源及其对诸如语言习得、语言与智力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并指出它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