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致病菌检测分析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升食品中致病菌检验能力,着力解决检验技术应用不规范、流程不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打造成熟、高效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体系,确保检测结果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现阶段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的基本要素,梳理检测技术应用注意事项,旨在形成完善的检验技术机制,保证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的整体效能,实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食品;致病菌;检测技术
  致病菌检验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食品管理能力提升,增强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支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食品致病菌检验技术在运用成效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检验结果缺乏实用性,基于这种现状,检验机构及工作人员需要针对性地做好食品致病菌检验技术运用要求的梳理以及注意事项的明确等相关工作,构建现代、高效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机制,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 食品致病菌检验的基本要求
  食品致病菌检验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为保证技术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检验技术应用前,需要从整体层面出发,系统梳理运用要求,理顺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运用流程,实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的合理化应用。
  1.1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标准与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标准保持一致
  为保证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食品质量问题的快速鉴别,政府部门着眼于实际,制定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等检验规范标准,明确了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基本流程以及技术要求,从制度层面保证了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标准的科学性[1]。这就要求在致病菌检验技术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食品中致病细检验标准的要求,始终保持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标准、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标准保持一致,实现对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类别的合理筛选,对检验技术做好规范及检验,结合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对象,完善检验方法,优化检验流程,以更好地提升检验工作的有效性与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1.2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術应用与食品中致病菌检验需求保持一致
  由于食品种类丰富,检验任务多样,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目标,获取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工作人员应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于食品类型、检验目标,在相关技术规范的引导下,统筹分析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的特点、检测原理、可靠性等因素,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检验技术,以保证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符合检测任务要求,逐步最优化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方案,避免检验工作的盲目性,推动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客观反映食品的基本情况,为后续食品安全监管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方
  向性引导。
  2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运用基本策略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要求工作人员以运用要求为导向,结合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检验技术方案,实现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1 持续做好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的创新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对于检验技术的依赖性,要求相关机构以及工作人员在日常检验环节,从实际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检验技术的优化升级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技术升级,使得检验技术可以更好地满足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的要求,在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检验效率与检验成本的合理调配,更好地推动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活动的开展。例如,检验机构在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创新环节,除了投入大量资源。对已有的检验设备、检验技术开展定向升级之外,还应引导工作人员,通过总结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经验等方式,对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的主要参数、应用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通过参数的调整,保证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的实践价值,为技术优势的发掘、技术价值的体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稳固的技术支撑[2]。
  2.2 打造完备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管理体系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在应用环节,为保证技术应用成效,实现检验结果准确性、检验周期、检验成本的全面兼顾,工作人员需要从实践角度出发,采取合理的方式与方法,构建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建设与体系健全,有序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推动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看,相关机构需要做好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通过责任的划分,实现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稳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确保各项食品中致病菌检验任务得到全面落实[3]。除了做好责任划分工作外,还应对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涉及的检测设备、检验试剂等日常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借助于相关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可以依制度,完成相关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管理工作,避免出现检验设备管理不严、试剂存放不合理等相关问题的出现,避免外界因素对于检验设备、试剂的影响,保证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3 做好系统化的检验准备工作
  在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应用工作开展之初,为提升检验工作成效,科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实现检验流程的科学化、合理化管控。检验机构及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检验技术的相关准备工作,营造出良好的检验技术应用的良好氛围。在具体的准备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认真做好抽样检验、样品制备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对样品的有效处置,提升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来看,对于待检验的食品,工作人员可以采用随机抽样检验的方式,认真记录抽检样品的批次、检验日期、生产单位等信息,实行检验样品的溯源管理。抽样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样品制备相关流程,开展样品制备工作,样品制备需要保证均匀性与真实性,保证检验样本的检验意义。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方法的选择对于检验的准确性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在国家相关标准下,结合食物的形状特征,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
  3 食品中致病菌检测结果的应用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运用过程中,由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在技术运用环节,应转变思路,结合过往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运用实践,总结规律,形成全面的观念认知,消除技术应用盲区,实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在实践中的科学化应用。
  3.1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样品注意事项
  从过往经验来看,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样品的处理效果,对于检验结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为避免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样品处理环节出现误差,防范错误处理、保存行为发生。工作人员在样品采集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以及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检验样品的筛选工作,通过细致、全面的筛选,保障待测样品的可靠性,从源头上提升检测工作的准确性[4]。同时在检验样品制备环节,工作人员应注重样品的均匀性以及开放性,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样品处理体系。对于需要存放的检验样品,工作人员要明确样品存储的要求,对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做好调节,防范样品变质风险,同时做好样品数据的记录工作,避免样本数据丢失或者遗漏情况的发生,为后续样品检验创造良好条件。
  3.2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环境注意事项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对于检验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工作人员在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应用环节,必须着重做好检验环境的把握工作,通过检验环境的科学管理,消除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误差,提升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的可信度。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研究结果,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对于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的准确性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实验室内温度过高时,會导致容量检验指标下降,从而造成检验结果误差,影响对食品的准确判定。基于这种认知,工作人员应认真做好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实验室内的环境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实验室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控制,通过这种方式,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例如,在检验室内安装相应的温度、湿度调节设备,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使得温度、湿度等始终处于合理的区间范围内,避免温度、湿度不符合标准。建立温度、湿度记录台账,通过定期观察温度、湿度变化情况,防范检测环境破坏等情况的发生,避免影响最终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结果,造成技术应用成效不佳,无法满足实际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开展要求。
  3.3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人员注意事项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人员作为检验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对于检验结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在完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应用体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提升专业能力,熟练掌握检验技术应用方式及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标准,还应形成工作的责任感[5]。这就要求,相关机构重视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持续增强食品中致病菌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激发起责任心与使命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中。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相关检验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通过培训策略的制定、执行,使得食品中致病菌检验人员准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可以更好地投入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中,避免出现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滥用或者缺失的情况。
  4 结语
  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为持续增强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应用效能,有效应对检验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文章从多个层面出发,在明确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运用要求的前提下,制定技术应用策略,梳理注意事项,打造成熟的食品中致病菌检验技术应用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检验技术优势的发挥,促进食品中致病菌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惠龙,罗信昌,陈敏,等.三明市2016—2019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20(4):97-98.
  [2]张文洁,张碧君,王源.2015—2017年天津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2):69-70.
  [3]康鹏伟,赵俊君,袁志敏.2017年濮阳市外卖店食品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7):74-76.
  [4]张玉霞,吴宝军,李莉.2011-2017年天水市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9(5):99-100.
  [5]石奔,孙景昱,赵薇,等.2018年吉林省外卖食品中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5):
  214-216.
其他文献
摘 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对管理层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和考验。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调整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环境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期为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直接关乎国家
摘 要:在食品生产中控制食品质量,需做好质量检验工作,通过检验了解食品中各项成分的构成情况及具体比例,判断是否存在超标物质或有害物质。农药残留检测是食品质量检验中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和原因展开分析,探讨常用的检测技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食品生产;农药产品;危害;原因;检测技术  各种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未加工、半加工和精加工食品都会面临农药残留问题。在农作物种
摘 要:目的:分析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找出重点防控领域,探索科学防控策略。方法: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广东省细菌性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结果:广东省2008—2017年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125起,占全部类型食物中毒的54.82%;中毒人数3 946人,无死亡;每起事件平均中毒人数达32人;发病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通过电商平台选购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如生产违规、质量缺陷、沟通不当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电商平台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产生食品安全风险的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保障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电商平台;食品安全;安全风险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动电子商务不断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 要:为了控制病虫害并促进农作物稳定生长,当前农业种植中普遍使用了农药,然而农药残留问题亦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健康安全威胁,这使得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样品前处理阶段是农药残留检测的关键环节,对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目前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基质固相分散处理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期为前
摘 要:目的:通过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大米中的砷(As)、铅(Pb)、镉(Cd)、铬(Cr)4种重金属元素。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样品,以45Sc、72Ge、115In和209Bi这4种元素作为内标,ICP-MS测定大米中砷、铅、镉、铬的含量。结果:4种重金属元素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为0.999 9~1.000 0,检出限为0.005 070~0.041 60 ng/mL,回收
摘 要:食用油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会发生酸败变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色泽、气味、滋味、酸价和过氧化值是评价食用油是否酸败的重要指标。本文依据《花生油》(GB 1534—2017)、《植物油脂 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  (GB 5525—2008)、《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009.37—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7—2016)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对食品的要求以及需求越来越高,在给食品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考验。当下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愈发突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食品加工过程加以规范。本文围绕食品加工规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加工规范;食品安全;影响;措施  1 食品加工规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1 改善食品生产和加工
摘 要:依据《肉制品 胭脂红着色剂测定》(GB/T 9695.8—2008)建立数学模型,结合《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评价测定过程产生的不确定度。经分析,标准溶液定值、标准曲线的配制、重复性检测、加标回收产生的不确定较大,而定容体积、称量样品引入的不确定度相对较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肉制品;胭脂红;不确定度  胭脂红,又名食用赤色102号,为水溶性偶氮
摘 要:食品安全不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检测部门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在食品检测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检测,而在流通过程中检测工作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对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处理策略  目前,食品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其生产效率迅速提升,但在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