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茂荫有关的几件珍贵藏品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u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是中国晚清时期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声震朝野的名臣,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笔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这个人物,至今近四十年。近期编辑《王茂荫研究文辑》,发现与王茂荫有关的几件珍贵藏品均未在媒体披露和介绍过,有的鉴赏起来还容易生发错觉。这里,特撰文考辨说明,并配以图片飨读者。
  藏品之一:王茂荫手书《朱柏庐治家格言》(图1-1、图1-2)
  朱柏庐(1617—1688),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出于江苏昆山的教育家,他治学教授以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道德文章为世人敬仰。其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起笔,以“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的全文516字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中国传统教育奉为启蒙读物,影响深远。
  清末民国间,这篇《朱子家训》仍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受程朱传统儒学影响的王茂荫,将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奉为圭臬,顶礼膜拜。他一笔一画,正正楷楷地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书写下来,精装裱后悬挂厅堂。他书写的这幅《朱柏庐治家格言》钤有印章两方,一为白文“王茂荫印”,一为红文“辛壬联捷进士”。后一方印章是王茂荫于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在北闱(京师)考中举人,次年即道光十二年壬申(1832)应礼部试联捷成进士之后刻治的。王茂荫手书这幅《朱柏庐治家格言》,很可能是在道光十二年之后至道光末年(1832—1850)。 该藏品系国家文物,现由歙县博物馆收藏。
  藏品之二:咸丰皇帝册封王茂荫父母的诰命(图2)
  在封建社会,父母因子贵而受到诰封,而且是以子之官职诰封,这已成惯例。
  道光十二年(1832),三十五岁的王茂荫高中进士后,先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从道光十五年(1835)起,王茂荫的祖父母、父母、伯祖父母、叔祖父母,一再受到皇上诰封。道光二十八年(1848),王茂荫奉旨被记名以御史用,同年三月,父亲王应矩病逝,他回家守制。道光三十年(1850)服阕,咸丰元年(1851)六月他回京供职,这时道光皇帝已死,咸丰皇帝奕詝即位,经过十多年浮沉郎署年过“天命”的王茂荫进入仕宦坦途。咸丰元年七月,他被补授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八月补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咸丰皇帝第一次向王茂荫父母颁发册封的“奉天诰命”,是在咸丰二年(1852)三月初八日。这“奉天诰命”,系印制在淡红与米黄色相间的绫缎上,上印有满、汉文,文中点明王茂荫当时的官职是陕西道监察御史。一个半多世纪后,这件珍贵藏品现由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
  王茂荫父母以上三代再次受到册封,是在咸丰六年(1856)冬,王茂荫在《家训和遗言》中提到过此事。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初,王茂荫被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官届正二品。咸丰六年冬,其祖宗三代,均覃恩受二品封典。
  藏品之三:同治皇帝册封王茂荫父母的诰命(图3)
  笔者一直以为,王茂荫祖宗三代受到皇帝册封只是道光、咸丰年间的事,他在同治元年(1862)复出后,直到同治四年六月在籍去世,似乎不再有被皇上册封之荣。事实证明这个推断有误。
  今年7月5日,笔者在歙县博物馆查阅有关资料,据该馆负责人介绍,馆中藏有一件王茂荫父母受晋封的“奉天诰命”。应笔者所请,该负责人将这件“奉天诰命”图片相赠。经反复考辨,这“诰命”虽然是对王茂荫父母的诰封,但它明显不是咸丰的“诰命”,而是同治的“诰命”。“诰命”中将王茂荫父亲王应矩由“前赠资政大夫”晋封为“吏部右侍郎加二级”,晋赠王茂荫母亲洪氏为“一品夫人”。而“吏部右侍郎”这个职务,是王茂荫同治元年复出之初,先署理(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再补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之后,才于同治二年二月奉旨调任的。
  其实,王茂荫之子王铭诏、王铭慎所作《子怀府君行状》中已讲明这件事,原话是这样说的:“府君讳茂荫……三代均以府君贵,封赠如其官。高祖貤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二级,曾祖、祖均诰赠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二级;高祖妣氏方貤赠一品夫人,钦旌节孝;曾祖妣氏方、祖妣氏洪均诰赠一品夫人,继祖妣氏吴诰封一品夫人”。
  同治皇帝这件“奉天诰命”,系印于褐、米黄、白等多色相间的绫缎上,原件现藏歙县博物馆。因收藏进馆时原件尾部就已不存,落款年限便无可考得。这“奉天诰命”可能颁发于王茂荫逝世后不久。
  藏品之四:吴大廷挽王茂荫诗系叙(图4)
  吴大廷,字桐云,号小酉腴山馆主人,湖南沅陵人,是一位居官清廉而有魄力的人物。他小王茂荫二十六岁,晚王氏两年离世。他与王茂荫交往始于咸丰八年(1858),并从学于王茂荫。王茂荫将自己养病期间亲自编辑的四册奏稿“藏诸巾笥,不以示人”,却让吴大廷“尽发其覆而遍读”,相互间心契非同一般。王茂荫曾为吴大廷先父母作传,吴大廷为王茂荫祖母方太夫人和父母作传。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公历1865年8月13日)午后申时,王茂荫病逝于新迁居的歙县水南义成村的“天官第”。他谢世后,给他送挽联挽词的当朝大臣和生前好友甚多,其中有祁雋藻、宋晋、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送的挽联。而与王茂荫心契非同一般的吴大廷、吴棠、易佩绅等人却不见有挽联挽辞(当年王茂荫的玄孙王自珍曾抄录了近二十幅缅怀王茂荫的挽联,赠送笔者,亦不见有吴大廷、吴棠、易佩绅等人送的挽联或挽辞),笔者对此一直很纳闷。读王经一先生《王茂荫年谱》,方知当年吴大廷曾送过挽辞。今年7月5日,在歙县博物馆如愿见到吴大廷当年送的挽辞,这挽辞系写在白版绫上,原件纵42厘米,横116厘米,挽辞前有叙后有诗。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书写,共20行,每行2至10字不等。落款“吴大廷拜稿”之后,钤有两方印白文“吴大廷印”与红文“桐云”。全辞为:
  余交公京师,在咸丰戊午,其时公已请告,为录其谏章数十藏之。壬戌公再起用,以书抵余,访问时事。余就所知者答之,未至京,而公已谳狱山左,羁滞年余,奉讳捉里。甲子三月公归自京师,余适赴皖,不期而晤于安庆,执手唏嘘者久之,阅日别去。今年夏犹屡得公书,不谓遽成古人,伤哉!   直声清节似公难,再起东山志未殚。芒履麻衣悲皖国,青灯浊酒忆长安。音书断绝绕三月,生死凄凉已万端。犹有谏章留篋笥,编摩他日怕重伤。
  小诗系叙恭挽子怀先生大人灵次
  吴大廷拜稿
  藏品之五:翁同龢书赠王善夫条幅(图5)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在歙县博物馆见到一副楹联,上联是“琴书自娱绵之日月”,下联是“松乔协轨宜乎昆仑”,上联题款“善夫一兄大人正之”,下联题款“叔平翁同龢”。当时,笔者知道这楹联书写者翁同龢,便是做过光绪皇帝老师的江苏常熟人翁同龢,其字叔平,别号松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而“善夫一兄大人”为何人,则不得而知。1985年10月,全国明史学术研讨会在黄山汤泉宾馆举行,期间应研讨会东道主安师大校长张海鹏教授之托,笔者以徽州地区社科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徽州社会科学》主编身份赴会,协助会务组带领与会专家学者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考察,在歙县博物馆又看到这副悬挂着的楹联,这时我已知道这“善夫”其实就是王善夫(名经守),他是王茂荫的长孙。1995年首届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市举办时,带领专家学者去歙县参观考察,仍然看到这副楹联,并向几个专家学者作了简略介绍。近日,笔者去歙县博物馆查阅有关资料,得到这件藏品(文物)的图片。现特撰文字,作一介绍。
  王善夫,行名经守,又名联生,歙南杞梓里人,王茂荫长孙。王茂荫有三子四孙,三子即长子铭诏,次子铭慎,三子铭镇;四孙即长孙经守(号善夫,亦称善卿,三房铭镇出),次孙经宇(长房铭诏出),三孙经宬、四孙经宷系同胞兄弟(均二房铭慎出)。王善夫生于咸丰二年(1852)八月十七日,长大后与堂弟王经宇等经商闽浙,左贾右儒,喜交名流,琴书自娱,是一方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前,供职上海《时事新报》馆的歙县义成人朱曼华在《光明》半月刊1937年6月10日出版的第三卷第一号上发表过《王茂荫宅内读书记》,其中提到王善夫和他的儿子王采南。朱曼华约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在文中写道:“我生也晚,当我出世的时候,已见不着王茂荫,他的孙王善卿已近六十(按:实为六十三),重孙王采南已经是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了”。朱曼华家与王茂荫故居“天官第”贴隔壁,父亲亦经商,他到王氏宅内读私塾,是在民国四五年间(1915—1916),其时,“王茂荫的孙王善夫还健在,不过下巴已经飘着斑白的胡须”,他是一个“胖胖的挺着大肚皮的老人,手里老是捏着两个连壳都摩挲红了的胡桃。但他顶爱小人,当我们从他身前经过时,他总是用摩挲胡桃的手掌抚摩我们的头顶。”其子王釆南,则“完全是一个书生,那双近视眼的眼睛却不戴眼镜,看起人来,眼皮几乎眯成一条缝”。文中还透露一个信息:“王善夫和王采南父子俩每天生活是下棋、看书,在庭院里浇花草”。这恰如翁同龢联中所云“琴书自娱绵之日月”。
  王善夫卒年不详,待考。他生有二子,长子王采南,辈名桂鋆(釆南为号),次子辈名桂培,号丹铭。据传,桂培终生未娶,无嗣。王采南生有三子:自厚、囗囗(名待考)、自霭。王采南先生晚景凄凉,三个儿子中,老大老二都死得早,晚年几乎靠卖古书古字画和古董度日。王自厚娶妻江氏,民国四年(1915)生芳烈。芳烈自幼丧父,生活一向艰辛。他生前曾告诉笔者,其父享年仅二十七,祖父王采南弃世于1945年。据闻,王芳烈娶妻张凤仙,亦未育有子女。王芳烈卒于1990年,临终前将先祖王茂荫亲自撰辑的《奏稿》四册捐于歙县档案馆。
其他文献
针对供应室护理工作的开展,实施细节管理对其各项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供应室护理工作的细节管理能够避免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产生.从临床实践中可以了解到,对供应室护理工作进行细节管理能够提高供应室护理质量,并且还会对供应室护理人员产生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最大的本钱,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但前提是我们要理解营养是什么,什么状态才是属于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文将从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的危害性出发分析饮食习惯与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一些关于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的建议.
随着整体护理的实施,健康教育已列入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效应正日益扩大,住院病人已逐渐认识到健康教育的深远影响,因此,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对护理的要求已向更高的层次转变,病人在住院期间除了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外,还希望获得相关健康、保健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做好了,加深病人对健康知识的认识,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恢复健康,出院后维持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通过探讨试管婴儿孕妇住院时的心理护理及分析不同的分娩结局,得到以下结论:试管婴儿孕妇采用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对分娩结局及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营造写作的氛围,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rainstorming is a
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洗加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难治性肺结核的效果.方法:将82例耐药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复治化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局部化疗.结果:实验组阴转患者数量占总量的26.83%,对照组中阴转患者数量占总量的17.07%.两组阴转患者数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病灶和空洞方面,实验组效果均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此外,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并不明显.结论:针对耐药难治性肺结核,可以采用经纤维支气
目的:探讨阿昔洛韦联合溶茵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选取了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来治疗的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先后就诊顺序把84例小儿手足口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2例患者.给予对照组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阿昔洛韦联合溶茵酶治疗,比较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实施阿昔洛韦联合溶菌酶进行治疗可将患者临床病症缓解时间
本文将智能Agent技术的特点与智能教学系统相结合,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对Agent应用于网络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2014年我院诊断为痰湿壅盛证的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降压,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及高血压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及高血压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
目的:研究肠造口患者临床护理指导实践工作,找出最为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围绕成效体会,得出结论.方法:随机选择某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肠造口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添护理指导服务,对比护理成效,总结体会.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护理指导、实践,能够熟练掌握肠造口护理知识,并与医护人员配合度极高,疾病恢复状态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疾病自理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低下.结论:护理指导是针对专业性护理知识展开的一项医疗实践服务活动,它对于患者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