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机制建设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le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贴近”是高职德育课程的根本原则和应然要求。文章在分析高职德育“三贴近”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的缺失现象,提出从七个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推进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职德育 三贴近 机制
  [作者简介]许俊生(1965-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量管理与评估办公室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实施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苏教科院科[2010]17号,项目编号:1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4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三贴近”是我们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职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政治定位和教育定位的统一。高职德育贯彻“三贴近”原则就是德育课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近年来,广大高职院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不断赋予高职德育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德育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在实施“三贴近”的广度、深度、效度上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一、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的内涵分析
  1.贴近实际是求真之根,是增强高职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前提。高职德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联系世情、国情、党情、学情,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任务,从实际出发部署、按实际需要开展、以实际效果检验,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科学解释党的历史,准确阐述客观事实,正确回答现实问题,辩证分析格局形势,使教育教学更好地关注现实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贴近生活是求实之源,是增强高职德育课程有效性的基础。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一个个人为了生活的需要而聚在一起形成群体,通过分工合作来经营共同生活,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高职德育课程要成为开放式的课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德育教学的切入点,做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使德育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满足学生的文化生活社会化需求,使学生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时回归“生活世界”,回答好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这样生活会为我们带来什么结果等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德育的公信力和意义性。
  3.贴近学生是求效之本,是增强高职德育课程针对性的保障。哲学家霍尔巴赫说过:“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师的劳动中,“最核心的是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人既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终点。高职德育课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深深扎根于学生之中,充分体现学生意愿、满足学生需求、把握学生脉搏、重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人性美好、人格健全、人生幸福,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从而使德育教学可亲可信,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的缺失现象
  1.德育课程使命的工具化。使命认识是高职德育“三贴近”是否合乎本质的前提。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等理念,有过分看重实用、看重技术技能倾向,在实践中把人的工具化当作主要任务,使立德树人让位于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制度化要求的德育教育在世风浮躁、功利的影响和自身发展的思考缺失中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使命。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整体上设计和把握德育教育,形成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缺乏认识上的统一性、对象上的针对性、活动上的系统性,实施中表现为临时性、随意性,内容浅层化、活动表层化,导致高职课程(活动)碎片化,代价是摧毁了人的精神生活。
  2.德育课程语言的生硬化。德育课程语言既要树正气也要接地气。然而,在德育课程变成了只是关于道德良知理论的“死”学问的情形下,少数德育教师“正心诚意”不足,导致高职德育课程清新话语不多,教材话语体系转换为教学语言、生活语言,亲和力、解释力、感染力不够。教师上课空话、套话、没错没味也没用的大道理多,说时代的话、说管用的话、说有个性和风格的话少;从理论到理论,脱离实际地照本宣科、刻板说教的多,从实践破题,用实践立论,运用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析事明理,增进教育理解和认同的话少;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灌输者多,用生动的情节诠释情感,用直白的语言传递信息,用质朴的方式碰撞心灵的少。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说教课和政治课。
  3.德育课程实践的形式化。高职教育一直在政治和市场的影响下发展,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满足经济社会目的的存在。实践性德育课程更多地存在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付诸实施的非常少。实践性德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多数情形会变成各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从而在实际上效果不大。德育的本质是将价值内化、升华成信念,然后在信念推动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来实现的。缺乏系统的德育实践,学生不可能全面认识社会,践行社会规范,德育只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学生社交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了解较多,加之思想观念的开放性、自主性,容易造成其价值观念的复杂化,而实践性德育课程由于重视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价值观培育,导致学生的实践与内心难以产生共鸣,德育的效果较差。
  4.德育课程考核的片面化。课程考核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德育课程的考核未能充分考虑到高职德育课程的特殊性和其发展的时代趋势,考核主体、标准、内容及方式存在片面化现象。从考核主体看,过分强调教师考核主体的单一性,而作为被考核者,往往被排斥在考核活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考核结果,很少进行自评和互评;从考核标准看,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对全体学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从考核内容看,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却忽视学生思想品行实际情况的考核,对学生容易造成不适当的评价;从考核方式看,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身心发展。这样的德育课程考核势必影响德育课程内容及教育过程的贴近性。   5.德育课程主体的单一化。德育是一种人对人的主体间的活动。德育教育质量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有的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任务的过程中缺乏学生参与,工作程序法定化程度低,德育决策制度缺乏整体配套性,德育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一些德育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用灌输方式教育学生,把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不重视学生是否接受、消化、内化和升华。一些德育教师自身德育意识淡薄,满足于完成德育工作量,忽视或轻视德育质量。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和专业教学是平行的,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误认为德育是专门从事道德课教学的专职德育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开展的教育,从而在组织专业教学、实训实习过程中,热衷于纯学术的教育教学和技能训练,缺乏应有的德育渗透。
  三、构建高职德育课程“三贴近”的长效机制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德育课程的价值追求。高职德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对德育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着力构建“三贴近”实施的长效机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德育课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实现“悦志悦神”。
  1.理论课说理——建立史论结合的专题式学习机制。德育理论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渠道。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德育的目标要求,深入分析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和学生成长的现实情况,以专题教学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厘清内核把握重点,将教材章节体系转化为专题教学体系,确立专题式德育教学内容。教学中,首先概述问题的历史进程,然后按照问题自身逻辑发展进程讲解,最后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分析,这样将理论思维与具体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从理论到实际,从而实现问题、理论、思想的统一。教学方法由单纯的课堂灌输变为“课堂专题讲授+课后原典精读”,做到一个专题一个精品,引导学生贴近历史和现实的本质,追寻人生的真义,成长为“有灵魂的专门技术人才”。
  2.活动课讲情——建立身心结合的体验式参与机制。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与理论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高职院校应大力开展德育活动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生活转化为德育资源,使德育蕴含生活元素,富有生活气息,融入和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实现德育的全员覆盖、全程开展。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切入点,采用主题演讲、诗歌朗诵、参观考察等形式,实施主题体验教学法,使学生在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滋润。要建立调研机制,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营造融洽、宽松的良好氛围,开展师生交流对话活动,从而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从课堂慢慢走进实际。
  3.实践课践行——建立内外结合的导师式引导机制。德育实践课将德育教育从理论拓展到实践,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外延到社会,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教化养成。德育实践课可实行导师制,导师以学生为中心,在规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研究,构建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要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搭建科研平台吸纳学生参与,研究制订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导学生带着选题进行社会调研,触摸生活温度、感受社会发展。要以专业实训实习为契机,上好德育实践课,渗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通过开展社区援助、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切实有效地受到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不断获得道德境界的提升。
  4.人文课化心——建立人文和技术结合的规范式保障机制。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部分,其核心是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先进的规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人文素质首先体现在培养做人的自觉,养成先进的道德和良好的习惯规范。季羡林先生说过:“人文和技术好比是人的两条腿,离开了哪一条,人都是不均衡的。”为此,高职院校要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将人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开设文学欣赏、应用写作、中外文化简史、公关(职场)礼仪、艺术欣赏、心理健康等人文课程,引导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要开设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素养的养成,把高职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专业课励志——建立职业性与社会性结合的渗透式深入机制。专业课是高职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要重视做好专业课的德育渗透工作,根据职业行规要求,制定并实施每个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各专业的德育目标。要深入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上好专业导论课,让学生系统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增强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端正专业态度;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把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与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明确职业奋斗目标,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要坚持职业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指导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正确认识世界和社会生活,端正专业学习的社会性动机,激发学生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学习热情。
  6.网络课搞活——建立规定与自选结合的开放式探索机制。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网络在高职院校得到普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时代性与特殊性,它是基于资源平台的开放式学习。高职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在实施传统课程规定性学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德育课程建设,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网络课程学习,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建立德育教学网络平台,整合在线学习、在线辅导、适时考核、过程监控等功能,改进德育教学的传统模式。要倾力制作优秀的德育视频课程,把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让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7.考核课树人——建立知行结合的综合式评价机制。考核方式是学习方式的“指挥棒”,它既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也可能阻抑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德育课要科学制定德育课程考核方法,摒弃一次闭卷考试“定终身”的考核模式,实行多元考核与综合评价。要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建立平时考核制度,学生平日的课堂表现情况、学业笔记情况、课外读书札记、练习与实践等环节的成绩都应当作为平时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重理论知识考核与学生现实表现考核相结合,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运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成人成才。要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在发挥教师考评引领性、主导性作用的同时,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解剖、互相监督和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党亭军.“注重平时”与“从严治考”[J].江苏高教,2013(1).
  [2]丁笑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与探索[J].江苏高教,2013(3).
  [3]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4]黄平.异质共生:高校德育使命的多维审视[J].江苏高教,2013(1).
  [5]黎志强,程兰华,齐伟建,等.以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为指导构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6]田建国.思政教育需要清新话语[N].中国教育报,2013-05-17.
  [7]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对2006-2008年股票价格指数与住房消费支出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对住房消费的影响。研究结
每当我想起在维京群岛的那一幕,都会非常自豪。每年暑假,我和生活在国外的妹妹都会在美国相见,再一起出去度假。那次,我们坐了好久的飞机和船终于来到了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
加强会计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督体系,完善会计法律体系,积极探索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建筑施工人才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导向的项目式仿真教学已经成为建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文章着重研究高职建筑施工课程以建筑职业人为岗位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实施项目式仿真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建筑施工人才。  [关键词]职业导向 岗位标准 项目式仿真教学  [作者简介]涂群岚(1969-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
在研究中,分析了当前配网自动化的发展情况,对于其功能与意义做了深入研究,对配网自动化发展中的刀闸问题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在10 kV培养的自动化运行中,传统的手动
[摘要]以石化为背景的工科高校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实力薄弱、发展缓慢、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应明确发展思路,彰显石化特色,发挥学科和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不断推进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文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出一条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和单科学院,又不同于纯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工科高校 文科应用型 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抗旱耕作技术,近年来在甘肃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广泛推广,在提升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当地人形象地称
本文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诸如环境基础薄弱、内部沟通和监督以及风险评估等问题而后逐一提出对策,希望能对中小企业管理者有所启示。
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在英语学习策略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相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应对专项储备本期净增加额进行调节,鉴于专项储备在财务报表列报中的重要性.可将专项储备调节金额单设“专项储备增加”项目进行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