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莉娅: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基本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后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兼任蒲公英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首席专家。
  许莉娅教授热心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曾在全国各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家长们的欢迎。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尊重孩子,父母之责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教授,您曾经讲过,决定孩子行为的是价值观,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请问,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
  许莉娅(以下简称许):是尊重——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我认为,尊重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行为方式。
  记:为什么说尊重是一种信念?
  许: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权利,这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人生观。家长对孩子也应该有这样的尊重,不管孩子学习成绩是优是劣,不管孩子长得是美是丑,不管孩子跑得是快是慢。我认为,尊重孩子作为一种信念,在中国社会里特别需要强化,因为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影响下,现代社会仍残留着各种各样的等级制度,富二代穷二代、城市孩子农村孩子、优等生差等生、聪明孩子笨拙孩子等。只有把这些封建糟粕彻底抛弃,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
  记:传统观念一直强调孩子尊重家长,很少谈到家长尊重孩子,这也是一种不平等吧?
  许:是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单单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基本的尊重。如果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坚守尊重这个底线,就必须坚决否定“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这种传统的、野蛮的教子观。
  记:为什么说尊重是一种品格?
  许:从道德的意义来说,尊重是一种很高尚的美德;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尊重是人格的一种特质。具备尊重品格的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具有一致性,无论是在外边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孩子乖巧的时候、表现优秀的时候、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还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考试考砸了的时候,甚至做错事的时候,都能保持对孩子的尊重,使家庭教育持续高效。所以,家长应该培养自己的尊重品格。
  记:“尊重是一种行为方式”又如何理解?
  许:尊重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家长朋友们可以自我验证一下,您每天大致跟孩子说多少句话?其中有多少句是对孩子的要求、命令、责备、批评、数落、诋毁、谩骂、羞辱?又有多少句是在表达喜爱、肯定、赞美、关怀?您每天跟孩子有多少肢体接触?其中有多少是横眉冷对、推打责骂?有多少是面带微笑、深情地抚摸和爱的拥抱?家是什么?家是一个爱巢。在这样一个爱巢里一定要有温暖,一定要有微笑,一定要有爱,一定要有情感的沟通。这方面,许多家长需要反思。
  记:那么,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什么呢?
  许:孩子需要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人格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可以理解为权利。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权利的规定有20多项,比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发展权等,在此不再赘述。我想强调的是话语权。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两个老同学带着各自的孩子在街上偶遇,相互寒暄。同学甲问同学乙:“想不到你的孩子这么大了,长得真漂亮!”转而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时,同学乙接过话来:“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他叫晓风,5岁了。”作为家长,同学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不会意识到孩子有话语权。这样的事发生过几次后,孩子就会养成一个习惯:我不必表达,有人会代替我说话。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他慢慢就会倾向于内部语言,他有什么想法你都听不到。那么孩子以后怎么与人沟通呢?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职场上能找出不需要与人沟通的工作吗?基本上没有,沟通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行为。如果孩子性格倔强,则可能与家长发生冲突。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您是说的时间长还是听的时间长?如果孩子年龄小,不妨说得多一点,但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您一定要学会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话语权的尊重。
  不被尊重,贻害无穷
  记: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许:影响很大,而且很深远。
  首先,不尊重孩子,容易伤害孩子心灵。找我做心理辅导的成年人中,有很多是职场上的成功者,也有赚了很多钱的企业家,但他们不快乐,没有幸福感。沟通中我发现,他们的烦恼都来自幼年,来自父母对他们的伤害。我问他们,爸爸妈妈知道吗?他们说,怎么可能让父母知道。孩子心灵所受到的伤害通常来自最亲近的人,可能是父母的一句话,可能是父母的一个决定,也可能是父母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秘密。父母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孩子来说,那是天大的事情。
  其次,家长不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不会尊重自己。我的儿子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我们数学老师又打我们班小黄毛了。”我问:“怎么打的?”儿子说:“把他鼻子打出了一点血。”我问:“以前打过吗?”儿子说:“以前也打过。有一次把他按到桌子底下,让他蹲在那儿。”出于母亲的本能,我问儿子:“他打过你吗?”儿子说:“没有。”我说:“那你一定很守纪律,从来不犯错误。”儿子很诚实,说:“我也经常犯错误。”我问:“老师怎么没打你呢?”儿子语出惊人:“他不敢!”儿子所说的“小黄毛”,其实我认识,是我一个同行的儿子。据我所知,他在家也经常挨打。
  为什么老师不敢打我儿子,却敢打小黄毛?根本原因是我尊重儿子,而我的那位同行不尊重小黄毛。家长不拿孩子当回事,孩子慢慢就习惯了不拿自己当回事,你自己都不拿你自己当回事,别人怎么可能拿你当回事呢?在成人的群体里,人的受尊重度其实往往差异非常大,是不是这样?有时候我们会说A这个人,由于他的自尊感,由于他的人格气场,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他说什么话大家都会在意,而B总被人拿来开涮。原因何在?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通常有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有人会说,你要想让别人尊重你,那你就要先尊重别人。可是B尊重别人都尊重到卑微的程度了,为什么换不来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第二个答案,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首先得尊重自己。B的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么,B为什么不尊重自己呢?因为他的父母不尊重他,他就学不会尊重自己,也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再次,家长不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不会尊重别人。孩子不尊重别人,没有尊重的品格,那么他的人际关系,未来的职场、婚姻都会遇到重大挫折,甚至一生都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合格父母,六项守则
  记:看来,尊重孩子不仅需要,而且必要。请问许教授,家长应该怎样尊重孩子?
  许:我常说,尊重孩子是家长的操守、孩子的期盼。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尊重的内涵很丰富,我为家长朋友总结了六项守则,即接纳、同感、关注、关心、关怀、贴心。
  第一,接纳。接纳是专业术语,指在情感上不反感,但接纳不等于同意。比如,无论孩子是怎样的孩子,无论他做了什么,家长都要接纳他,不能因为他学习成绩好了就接纳他,成绩下滑了就不接纳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二,同感。同感这个概念特别重要,家长必须学会感受孩子的感受。我来举例说明。一个妈妈带着3岁的孩子逛商场,她买了很多东西,还要抱着孩子,很累。她跟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走路。孩子答应了,可是刚走一步就开始哭。妈妈无奈,只好把孩子抱起来。孩子马上就不哭了。走了一会儿,妈妈再次要求孩子自己走,孩子又是刚走一步就开始哭。如此反复三次,妈妈生气了,认为孩子不懂事,好逸恶劳,于是把东西一扔,蹲下来就要打孩子的屁股。可是她突然住手了,情绪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由刚才的愤怒变成了心疼和内疚。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她蹲下来的时候和孩子一样高,视线也和孩子一样低,只能看到成年人的脚和臀部,很可怕。试想,如果你到商场买东西,所有的人都跟姚明一般高,你是什么感受?这个妈妈情绪的颠覆性变化,就是同感的力量。
  第三,关注。关注是一种激励,相反,忽视就是一种伤害。我认为这句话是真理,特别是对那些期待关注的孩子来说。关注是指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所在,看到了孩子的所为。知道家长关注自己,孩子就会觉得有动力。
  第四,关心。关心是关注的更高层次,是指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而不是仅仅放在手头上。一位妈妈很委屈,问我:“我天天陪孩子写作业,为什么孩子说我不关心他?”我问:“你身体在那里,心也在那里吗?”她愣住了,随即低下了头。原来,她很忙,需要操心的事很多,陪孩子写作业时电话不停地响。我说:“你这样陪孩子,还不如不陪,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
  第五,关怀。关怀是指家长会以孩子的喜而喜,以孩子的忧而忧。这很好理解,不详述了。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很多家长所做的正好相反。
  第六,贴心。贴心就是要体察孩子的安危冷暖,体察他的变化,感受他的需要。另外,家长和孩子之间一定要有爱的语言。爱有五种语言:第一种是肯定、赞美的言辞;第二种是精心设计的共享快乐时光;第三种是礼物;第四种是服务的行动,第五种是肢体的接触。
  记:有家长反映,他们不会赞美孩子,因为孩子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
  许:孩子,不是他可爱你才爱他,而是你爱他他才可爱。要学会赞美孩子,家长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发掘孩子的优势和资源。
  记: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是什么?能举例说明吗?
  许:比如,有孩子告诉我,他的父母看不到他的优点。他考了98分,父母不表扬、不赞美,而是批评他为什么丢了2分,说明父母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不高,反倒是对不美好的事物特别敏感。再比如,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较高的人,看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能看到青春活力的美,看七八十岁的老婆婆,能看到从容和安详的美,同样有美好的感受,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不高的人,看妙龄少女会想到“黄毛丫头”“乳臭未干”“闹腾”等,看老婆婆则想到“皮肤松弛”“行动迟缓”“疾病”等,毫无美感可言。总之,正如培根所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记:正如您所说,不被家长尊重的孩子往往不尊重自己,也就缺乏自信,而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对此很着急,希望您能给支支招儿,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
  许:首先,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把尊重孩子当成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当成做家长的基本功;其次,家长要着力挖掘孩子的优势资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建议大家跟孩子做一个小游戏,用“我是……”“我能……”“我有……”3个句式各造20个句子,要求都是正面的评价或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比如“我是一个勤快的人”“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能按时完成作业”“我能帮妈妈择菜”“我有老师的信任”“我有一帮好哥们儿”,等等,帮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常做这样的游戏,正面信息就会慢慢被孩子接受,成为孩子的自动念头,有助于提升自信心。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当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倾向是否可以影响自己在遭遇灾难之后的命运?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名心理学家发现,同样遭受可怕的龙卷风袭击,美国南部由龙卷风造成的死亡人数是中西部的五倍。在排除了所有明显的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者认为,这种差别不都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而是源于心理变量,并把这一变量归之于心理控制源。研究者采用量表测试了伊利诺伊州和阿拉巴马州的部分居民,他们发现,阿拉巴马州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