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性预测思维法”对写作的帮助(上)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662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李志强
  材料中的两只老虎都对彼此的生活很向往,但当它们真正换位去生活时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们虽然获得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安逸,但它们并没有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由此可见,你所向往的不一定是最美好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走过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许多名家伟人都是在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或许你向往飞翔,但天空给不了你大地的安全感;或许你向往原始森林,但原始生活给不了你信息时代的安逸;或许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塑造不出这个时代应有的人才。
  在寻求适合的道路上,陶渊明与隐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官,但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实在与官场不符,所以屡次遭贬。后来,他意识到官场并不适合他,便开始了隐居的生活。隐居之后,陶渊明的本性得到了释放,愉快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倘若陶渊明不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他还会作出如此多赞美田园的诗篇吗?
  在寻求适合的星空下,运动员摇身转变为艺人而璀璨发光。有这样一位运动员,他每天都刻苦地训练,但成绩总追不上别人。他努力了一年又一年,仍不见效,于是他放弃了运动而选择了演艺事业,就这样他在演艺界一炮走红,发展得很顺利。倘若这名运动员不去寻求适合自己的事业,他应该还会在运动场上一次又一次失利吧!
  在寻求适合的大门前,材料中的老虎迷失了方向,它们只是向往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忘记了适合自己的东西。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旷野里奔跑时忘记了自己本适合安逸,走进笼子的老虎在三餐无忧时忘记了自己本适合广阔的田野。
  朋友,请记住,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你所向往的,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评析
  这篇作文有什么问题呢?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文章的“样子”像议论文,而没能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下面就来分析该文的行文逻辑问题,这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1)运动员事例引述无效。论证引述的论据应当是确切的。其姓名、籍贯、事例、時间、地点、出处等等均应接受读者的考证和检验。该文中的运动员连姓名都没有,读者有理由怀疑这是作者编造的,不足为凭。这样的论据违背了论证需要理由充足的原则。
  (2)论点缺少客观性。作者的观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里的“最”字,作为夸张性情感表述是可以的,而作为真实的客观评价却是不妥的。准确地说,作者的本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这句话,是作者评判事物的一个前提性原则,他以这个理念作为标准衡量事物。他的推理思维过程是这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所以,××是最好的。
  作者的错误在于以“适合自己”为标准、为核心,因此这个判断事理的大前提就不具有客观性。如果他的“适合自己”与客观实际相“适合”,那么,他的“好”就会被社会公认。如果他的“适合自己”与客观实际不“适合”,被他判断的事物是“好”乃至“最好”,就都不具有客观性,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尤其是在客观比较中不会得到公认。比如,在十字路口,路呈现直角两条直角边的形态,但有人抄近道不走直角边,而是走斜边,于是往往在草坪上或庄稼地里踩出小道来。从省时省力的便捷讲,这样做是适合自己的,但伤害了他人或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个判断就不具有客观性,因此这样的判断很难获得社会认可。
  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实事求是的判断,而是“实事求实”的判断,这种“求实”存在着“主观”与“客观”评价上的差异、矛盾,不具有普遍性。再以此论回顾“两虎换位”材料:笼中虎的处境本来就不好,虽然三餐无忧,但无自由,那本不是百兽之王的归宿。可它一直生存于人工饲养之下,它“适合”活于这种环境,是无奈的,是务实的,绝不是“最好的”。它渴望改变,渴望脱离这个环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由此材料推导不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结论。
  (3)“归隐”并非陶渊明的“适合”。我们再看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文中所引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事例,这绝不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不是他的“适合”。陶渊明的德与才很“适合”为官,为国为民效力,他常常高歌“猛志固常在”,由此可见他内心的情感。但现实的官场不容他,他的归隐实际是被迫的、无奈的,环境使他志无所施,报国无门。所以,用陶渊明这一事例也不能论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况且这种掉书袋,很多学生都在用,也会让人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了,判卷老师审美疲劳了,分数也就不会太高。
其他文献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执行的警长问道。  “没有了,动手吧。”他平淡地说着,然后闭上眼睛,回忆起自己的人生。  “砰!”枪声响起,他倒在血泊中。在倒下的一瞬间,他好像明白了些什么,可为时已晚。渐渐地,他失去了意识……  他曾是个热爱写作的人,小时候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了许多写作经验,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赢得了不少写作大奖。他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既能够养家糊口也能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他笑着,
期刊
【技法梳理】  读过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人,可能对阿Q临刑前画圆圈的细节记忆犹新。一个死刑犯人要画押,被逼无奈画上一笔也就算了。可阿Q一方面是“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而另一方面却是“刚刚一抖一抖地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他起初还为自己画得不圆而感到羞愧,而后又一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一传神的细节,把阿Q的麻木无知和“精神胜利法”刻
期刊
理解是风,吹散战前那片硝烟弥漫的云雾;理解是雨,洒落在蒙尘的心灵上,荡涤着尘埃。理解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人在生活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一日不可或缺。人与人相处需要理解。  理解不难,只需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他人。就如那位七旬老人用颤颤巍巍的手写下:“护士没吃饭。”五个简简单单的字却感动了无数的人,为这个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丝丝暖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样离不开理解。公交车上,我们要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怀孕
期刊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篇《抢救苏醒后七旬老人颤抖写下五个字,温暖了医务工作者内心的严冬》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众多网友被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所感动。  事发在陕西咸阳,2016年10月21日上午九点多,一名七十多岁的郭姓患者在做检查时突发意识丧失,经13名医护人员6个小时的奋力抢救,终于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老人醒来的第一时间示意护士给他纸和笔,随后用颤颤巍巍的手
期刊
咸阳的一家医院里,一位七十多岁的郭姓患者在做检查时,突发意识丧失,十三位医护人员历经六个多小时的抢救,才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老人一醒来,便写下“护士没吃饭”五个字,使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近年来,“医闹”现象愈发频繁,不少人仗着自己是“病人”,稍有不顺心就对医护人员吆来喝去,有的甚至对医护人员破口大骂,大打出手。却很少有人能像这位郭姓老人一样,关心体谅医护人员,平等地对待医护人员。
期刊
一、1.希腊文明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这是别的文明所不具有的。(或“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或“他们有‘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卻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  3.强调他们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是他们有关人
期刊
近日,某医院出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位七旬老人在医院检查时,突发丧失意识,经13名医护人员6个多小时的奋力抢救,成功地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醒来后患者做的第一件事,却是提醒家人“护士没吃饭”,使当时在场的医护人员深受感动,以至于落下眼泪。  看到这儿,我的心里也深受触动。现在人们一听到医生与患者,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医患关系紧张”“某医院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家属在医院抗议”等字眼。但在
期刊
所谓“一事一议”,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發”。不少学生在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头绪繁多、结构混乱。针对这种现象,特作如下说明: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是指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1.叙事例、明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些事情便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
期刊
由于驰名,所以在没来之前,就知苏州城西南十公里处,有个名胜园林“木渎”。因而来到苏州,就心向往之,顾不得拍打风尘就一气前往。  有关“木渎”此名,相传在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取悦美女西施,在这方水土大兴土木,修姑苏台,建馆娃宫。木材源源不断而至,竟把这一带的河流港渎全部堵塞,后被当地人称为“积木塞渎”。随着时光的推移,慢慢的这地方就有了“木渎”这个名字。  走进木渎大门,首先映进眼帘的是“忽然矮下
期刊
艺术的虚构,并非是指胡编乱造、信笔胡诌,而是要使自己作品的内容符合“艺术的真实”,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再创造。它化平淡为强烈,将可能变现实,从而使艺术形象更典型、更感人,更具有普遍性和时代精神。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生活的真实是原始形态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则是高级形态的真实。这就需要变“天马行空”式的虚构为“艺术的虚构”:其人其事,虽生活中“不曾有”,但生活中却“可能有”,或“曾经类似地有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