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CT和MRI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0911216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并对比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疑似AN患者,分别采用3D-CTA和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 72例疑似AN病例中,经3D-DSA检查后确诊为AN有66例,共检出82个瘤体灶,AN瘤体最大直径为(5.52±2.48)mm,瘤颈径为(3.81±1.18)mm;3D-CTA检查确诊为AN有68例,共检出76个瘤体灶,以3D-DSA检验结果为“金标准”,3D-CTA诊断准确率为95.83%,误诊率为4.17%,漏诊率为8.33%,两种检查方式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为0.647,一致性较高;3D-CTA与3D-DSA检查瘤体最大直径和瘤颈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检出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部位的瘤体检出率均为100.00%,检出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分别为90.00%、75.00%、66.67%、87.50%.结论 应用3D-CTA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的影像学手段,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精确性较高,与3D-DSA检查一致性较高,检查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甲状腺腺瘤(TA)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CT、MRI表现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PTC患者70例、TA患者68例,分别计为PTC组、TA组,对所有患者行CT、常规MR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测,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 CT检测中,两组患者的形态、边缘、密度、囊性变、钙化存在差异(均P<0.05);在MRI检测中,PTC组患者的最大强化率(MER)小于TA患者(P<0.05),b=300、800s/mm2时的eADC值均大于TA患者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情况及对靶区、邻近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20例,采用CBCT系统获取CBCT图像,在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获取CT实际图像,比较摆位前、在线修正后及治疗结束后的的摆位误差及偏差≤2mm的人数比例;比较各靶区实际剂量与计划剂量及放疗前、放疗中期原发肿瘤大体瘤体积(GTVnx)、转移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d)、原发灶临床靶体积(CTV1)剂量分布;统计各邻近器官剂量的实
目的:探讨归脾汤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通路调控单核巨噬细胞极化平衡而缓解气虚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64例初诊原发性IT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2例:地塞米松(Dex)治疗组和Dex+归脾汤联合治疗组;另选择同期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初诊ITP组、Dex治疗组和Dex+归脾汤联合治疗组的血小板数量.收集治疗前后各组血清,使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磁珠分选各组外周血单
目的 分析3D-CTA技术术前评估脑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收集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5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DSA及3D-CTA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以DSA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3D-CTA技术对脑动脉瘤的检出准确率,以及3D-CTA不同技术显示脑动脉情况.结果 DSA确定65例脑动脉瘤患者共71个,其中≤5mm小动脉瘤有21个,5mm~10mm中等动脉瘤34个,≥10m大m动脉瘤16个;3D-CTA技术对脑动脉瘤的检出准确率为97.18
目的 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影像征象及纹理特征差异,构建两者鉴别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分类甲状腺结节患者的125个结节,其中良性组66个,恶性组59个,提取每个结节CT征象与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3个期相的纹理特征.采用χ2检验筛选良恶性结节有差异的影像特征,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纯影像模型.对结节纹理特征筛选、降维,建立剩余纹理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取ROC曲线下面积(AUC).使用筛选后的常规影像特征及纹理特征组合建立联合Logistic回归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在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50例,根据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将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3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27例.两组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和横向T2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定量分析,观察其影像特征.比较两组信号强度计算弥散系数(ADC)、分布扩散系数(DDC)和拉伸因子(α);以组织病理学作为“金标准”,计算DWI、T2FLAIR单独诊断
目的 分析CT、MRI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手术或病理学活检证实的HPC18例及脑膜瘤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检查肿瘤形态、坏死、强化程度等特征.结果 HPC肿瘤外形以波浪状分叶多见,脑膜“尾”征较少见,肿瘤内多见囊变坏死、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D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多无钙化;脑膜瘤上述影像学征象则与HPC相反,两者肿瘤外形以波浪状分叶,肿瘤内多见囊变坏死、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扫描、临近颅骨无增生、DW
目的 观察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CT灌注成像(CTP)特点,并分析其对支架成形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患者136例,患者均行单侧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前1周进行脑CTP检查,获取脑CTP的相关参数.结果 90例灌注异常患者狭窄侧CBF低于正常侧(P0.05),CHS患者rMTT、rTTP均大于非CHS患者(P<0.05);术前rMTT、rTTP预测患者术后发生CHS的AUC分为为0.730、0.821.结论 脑C
目的 分析CT诊断鞍区垂体腺瘤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8例垂体腺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囊变、坏死及增强方式等影像学特征,分析CT、MRI检查诊断垂体腺瘤的准确率.结果 58例患者中微腺瘤16例,大腺瘤42例,病灶外观为圆形者30例,不规则形者14例,“花生”状者14例.CT平扫微腺瘤多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增强扫描早期可见低密度区,延迟扫描为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晰.大腺瘤CT呈等或稍高密度,多数均匀
目的 分析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且经术后病理确诊的24例颅脑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位置、大小、形态、有无坏死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结果 24例病变,颅底7例,矢状窦5例,大脑镰旁3例,小脑幕4例,额叶5例,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可见肿块边界清楚,外表光滑,质硬,有明显包膜,24例患者未见明显钙化.MRI平扫示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14例临近颅骨改变,表现为溶骨性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