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CT和MRI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0911216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并对比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疑似AN患者,分别采用3D-CTA和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 72例疑似AN病例中,经3D-DSA检查后确诊为AN有66例,共检出82个瘤体灶,AN瘤体最大直径为(5.52±2.48)mm,瘤颈径为(3.81±1.18)mm;3D-CTA检查确诊为AN有68例,共检出76个瘤体灶,以3D-DSA检验结果为“金标准”,3D-CTA诊断准确率为95.83%,误诊率为4.17%,漏诊率为8.33%,两种检查方式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为0.647,一致性较高;3D-CTA与3D-DSA检查瘤体最大直径和瘤颈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检出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部位的瘤体检出率均为100.00%,检出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分别为90.00%、75.00%、66.67%、87.50%.结论 应用3D-CTA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的影像学手段,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精确性较高,与3D-DSA检查一致性较高,检查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甲状腺腺瘤(TA)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CT、MRI表现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PTC患者70例、TA患者68例,分别计为PTC组、TA组,对所有患者行CT、常规MR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测,并记录相关参数.结果 CT检测中,两组患者的形态、边缘、密度、囊性变、钙化存在差异(均P<0.05);在MRI检测中,PTC组患者的最大强化率(MER)小于TA患者(P<0.05),b=300、800s/mm2时的eADC值均大于TA患者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在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胶质瘤患者50例,根据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学将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3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27例.两组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和横向T2流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定量分析,观察其影像特征.比较两组信号强度计算弥散系数(ADC)、分布扩散系数(DDC)和拉伸因子(α);以组织病理学作为“金标准”,计算DWI、T2FLAIR单独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