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吃好不好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这儿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作为很长时间没经历战争的古都,这里保存完好的皇家、贵族、士绅和平民几个阶层的文化,造就了丰富的美食,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小吃。
  前些天,网络上干仗,话题是“北京小吃好不好吃”。微博和分答上也有人留言,问我的看法。我胆子小,怕吵架,没敢言声。而且,这个争论本身就是“地图炮”,有点吸引眼球的感觉,意义并不是很大。
  和互联网上所有转瞬即逝的热点一样,这场争论已成往事,我现在反倒想谈谈自己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北京土著,应该算“外地来京人员”吧。不过我挺喜欢北京小吃,虽然从前写文章也揶揄过它的粗针大线,但我嘴馋,一边说一边吃,我周围的北京孩子也从来没把我耍贫嘴的话放在心上。
  先说为什么感觉有这么多人对北京小吃吐槽,在我看来,原因非常简单。
  人的口味培养,是建立在自己童年的味觉记忆之上,它基本上在十四岁之前就已经固定了,之后你再去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出现一段适应期。北京是个大都市,恰恰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很多人到这里之后,口味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于是你时常会听到周围对食物的抱怨,不管是针对食物本身,还是源于思念故地,这些抱怨都带着他们各自初始的味觉基因。我觉得很正常,就像鲁迅在北京漫天大雪中怀念故乡绍兴的雪,绍兴一年能下几场雪啊?借物感怀罢了。
  那么北京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吃的东西呢?对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这儿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作为很长时间没经历战争的古都,这里保存完好的皇家、贵族、士绅和平民几个阶层的文化,造就了丰富的美食,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小吃。北京人到了其他的地方,反而也会不适应,这是他们口味上的乡愁。不过现实是,北京人到其他地方的机会,远远没有其他地方的人来北京这么多,这也是这种不适应的声音,没有其他地方人来北京这么集中、这么强大的原因。
  其实也用不着抱怨,对好吃的人来讲,没有地方难吃。记得第一次在北京见蔡澜先生,他下飞机住进酒店已经很晚了,但仍然嚷嚷要吃北京小吃。结果只好在酒店旁边一家商场地下,找到一条不伦不类的“美食街”,要上了一锅羊蝎子。我满心愧疚,蔡先生却津津有味嘬得山响。用他的话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街边吃最普通的饭菜。后来,每次吃小吃的时候,我都能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好了,再说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从全世界的范围看,美食这种东西,其实跟两个因素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个是自然地理(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决定的农耕文明,一个是富裕平民形成的商业文化。
  韩茂莉教授的《中国农业历史地理》这本书里说得再清楚不过,咱们国家从汉代,农业GDP的最高点,就已经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年三熟甚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决定了当地百姓的富有程度,也催生出了更精细的食物,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两千年。即便北京已经成为都城之后,它的饮食的平均水平也没有超过鱼米之乡的南方。甚至有人考证,代表皇家饮食风范的“满汉全席”,都是南方富商臆造出来的。
  另外,就是商业传统。行商带动了水旱码头的出现,所谓码头,行色匆匆的人群,离不开细分精准的服务行业。所谓小吃,有非常强烈的商业属性,更多是在富庶地区,尤其是人群最集中的商业区域生发、兴盛和传播。美食其实是顾客无数张嘴巴挑剔出来的,美食或者小吃出名的地方,从前大都是农业和商业发达的码头城市。这样说也许太抽象,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那就是面条。
  按理说南米北面,应该北方卖面条的更多,然而实际上你搜索一下“面馆老字号”就会发现,至今仍然健在,且历史超过八十年的面馆,像同德兴、共和春、耿福兴、蔡林记、奎元馆……都在淮河以南。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商业传统,消费者数量是决定商业规模最重要的因素,南方普通百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更突出。
  如果比赛吃面的数量,南方和北方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更多的北方人是在家里吃,而更多的南方人是去面館吃。当然北方也有面馆,不过如果统计单位时间(尤其是早餐时段)里一个店售卖面的碗数,包括山西、陕西这种“面食王国”在内,都无法和长江沿岸相比。这是商业造就的,它不仅让北方人和南方人吃面地点不同,而且面本身也有了很大差异。
  北方的面,形态、形状、形式千变万化,但大都是白条面。而南方则更多使用碱面,也就是在和面过程中加入食用碱,即碳酸钠。无论苏州虾子面、芜湖小刀面、武汉热干面、成都担担面、杭州片儿川……无一用的不是碱面。事实上这种面不仅成品中会留有一股碱味儿(广东云吞面最甚),而且会对食物中的维生素造成一定破坏。那么为什么会用呢?这里面藏着一个秘密,它可以给商家和顾客同时带来益处,是一个共赢的秘密。
  在面粉揉制加工过程中,加入食用碱,可以让面粉中的蛋白分子阵列在短时间内变得紧致和有序。这样的面,带给顾客的是弹牙的口感,劲道到可以忽略味道中的缺憾。而对于商家呢?这种面不仅在滚水中耐煮,容易掌握火候,更重要的是——紧致的面条不会因为“脱粉”造成“浑汤”。也就是说,一锅滚水至少可以维持一上午不用换水。试想一下,重庆早餐小面,店门口排几百米长的队,如果中间换锅烧水,那简直是灾难了。
  我说这个故事,完全不是为了比较北方和南方哪里的面条更好吃(这肯定更是见仁见智、容易引发争吵的另一个话题),实际上想说的是,商业和市场是催生和优化美食的重要动力。北京是权力中心,商业不是它的特色。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北京的商业传统是权力经济,饮食服务也更多面向大V阶层。沈昌文先生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国营饭店墙上还贴着标语:“绝不无故殴打普通顾客”。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北京小吃还有提高的空间。
  然而这么说,一点儿也不能消减北京人对本地美食的热爱。前几天去香港,见了我两个师弟,他们都在香港的凤凰卫视总部工作,都是北京人。我们在一起吃着挺好吃的饭菜。他们俩,一个男人深情地回忆了北京的早餐,说“哎呀,在香港要能天天吃到糖油饼儿,我觉得香港还是能够呆得下去的”。另外一个男人呢,还是早稻田大学的海归,特别怀念北京他妈妈做的饺子,他认为香港的饺子啊,太精细,“不过瘾”。
  听他们说这些,我一点都没觉得可笑,反倒充满了尊敬。食物又不是奥运会,哪里分得出高下?最后他们一起怀念北京的家庭美食——炸酱面,一个喜欢过水,一个喜欢锅挑儿,两人一句比一句声儿高:面条如何才能劲道,酱如何才能裹得恰到好处,菜码怎么变化……窗外维港的上空,一牙弯月挂在那里。
  这多好,有什么可吵的啊?
其他文献
这个貌不惊人、小时候被乡里称为“无可救药”的小太保,27岁时穷得吃不起中餐的流浪汉原一平,在一次机缘中,邂逅了两位禅师……  从此,他的人生发生改变。后来,他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亿万富翁之一,被誉为“日本的推销之神。”  禅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走向新境界的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得原一平的人生经历充满启示。  禅在生活的妙用,对于我们来说,远远尚未认识。让我们来看一看原一平通过禅修改变
轻轻的我来了  只想看看扎龙的云彩和仙鹤飞翔  仙鹤  我相恋的爱人啊  我23年的人生伴侣  龙龙 丹丹和莎莎  在南下的5000里路上  我的一路体温让你们破壳而出  还有黎明和牧人两只天鹅  为了找到你们  我要涉过这条河  在复堆河底  我听到海滩 芦苇荡里到处都是  “娟子” ”娟子”的呼喊  我想念的父母啊  你们老了吧  可我一点也没有老  30年了我没有尽孝  不要怪我  只因为我
摘 要:《玩偶之家》和《逃离》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家之手,但都直面女性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且在此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两部作品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文章主要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男性对女性的束缚以及女性无法真正摆脱传统家庭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關键词:《玩偶之家》;《逃离》;女性意识;男性气概  作者简介:翟家齐(1996.1-),女,山东省淄博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摘 要: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是现实主义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各异,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场景丰富,蕴含着诸多话轮更迭的技巧。在小说中,话语交流是情节推进的一部分,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这项技能在小说中的应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话轮更迭;《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  作者简介:庞姝瑜(1990-),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
你可以非议 甚至搬弄是非  权力也不能制止一张嘴 况且我无权力  一场风又一场风 日日月月年年  大树执著此念 扎下根去 未曾丝毫动摇  成长是任何生命的硬道理 永远不要拒绝  成就一片绿荫 造就一根栋梁  最是贫瘠之地 譬如沙漠 譬如我们这代人的过往  因为坚持了 你见到了绿洲 见到了今天的自己  坚持着成长 不问饥寒交迫 艰难困苦  坚持着成长 克服沸沸扬扬 风风雨雨  成长是我们每年每月每时
伸出右手,用声音的内部去读经文,经卷置于经筒里,经筒心怀佛祖,用旋转,用节奏暗暗表白。  谁能记住语言的长度,能听出众多朝圣者瞬间的嘘叹,一卷经是一盏千年的灯,能否在光芒中放下病痛,放下阴影,放下一场疲倦的交锋和悲喜。  诵经声穿过一个夜晚,想证实伟大和渺小,近处的佛看到了一个理由,回眸一笑。假如有力量摆脱宿命的鞭子,那就开口说话吧,说出血脉的顽强,说出格桑坚持的愿望。  经筒围着寺院直立,整齐的
摘 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倒叙手法,叙写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回乡与昔日恋人暖重逢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暖”,拥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曾作为全村最美的女孩儿,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一个粗俗、泼辣,又让人同情的农妇,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莫言;《白狗秋千架》;暖;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李晓瑜,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范春彤,辽
我雨里来  浪里去  昼,和骄阳为伍,爱水涨船高  夜,与朗月为伴,挟清风入眠  黑白两道风景线  逗山玩水一辈子  三十年河东  游戏过东岸的繁花蝶舞,绿柳荫浓  三十年河西  坐视西岸的枯枝败叶,落红满地  我漂泊放荡,浪迹江湖  当我要回头上岸,寻根问祖的那一刻  我朽木一堆,空恨  青春流年,隨波逐流
風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虽然我们讲求正义,但没有公平的正义是建立在沙上的塔。打小衣食不愁的人,嘲笑还没逃出饥饿阴影的人吃相难看就是耍流氓;百战不死的人,跟有贵人托底的人比姿态也是缺教养。  女友某君发了一条朋友圈,声称“鹿子霖已经取代祁厅长在我心里的位置”。  鹿子霖我知道,我也在看《白鹿原》。和祁同伟一样,鹿子霖都是剧中大反派。但人家祁同伟帅啊,虽然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儿,人家苦大仇深啊,这使得他能在一定程度内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