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多年,但仍有流于形式的现象。思考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对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这一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很有价值。
  关键词:社会实践;必要性;现实依据;全面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主要在高校共青团等组织的指导下,利用暑期等相对集中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和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信念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高等院校提倡和开展了多年,但在实际运作中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把它视为带有时代特征的口号和行政要求,组织不力、制度不全、管理不善、考核不严,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一条是我们在对这一活动研究和宣传组织时就其重要性谈的很多,而对其必要性考察却很少。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指导。事实上如果认识不清楚、不深入,行动就难以奏效,难以到位。思考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对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这一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很有价值。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本文就现实方面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全球化时代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必然过程,也是大学生施展自身才华的最佳形式。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热情参与,能够得到学校与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有力支持与普遍认同,这正是由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一)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劳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这三个方面的活动构成了高等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高校中思想教育、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其学习内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都要在社会各个实践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一一职业活动。这种鲜明的职业定向性,要求在大学的学习中,强化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角色。课堂教学虽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对学校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对学校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环节起重要补充作用。
  (二)社会实践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很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德国的一些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在工厂实习两次,每次6个月;近年来,美国一些工科大学实施“合作教育”,它们中有的四年制学校安排了不少于9个月的劳动和工作。除一些列入计划的实践环节外,国外大学生自发走向社会的活动更是多种多样,从小产品推销到饭店洗盘子,从替人送货到做商务秘书,形式多样。一份资料显示,美国几乎所有的本科学生都要参加一份工作,有的甚至开办自己的公司。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早在1953年就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强调实践环节对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意义。1987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报告》,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逐步锻炼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各的合格知识分子”,之后许多高校纷纷把实践课程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有的还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现代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的实践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然途径
  
  个人社会化简单地讲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社会的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个人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调适,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的过程其实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其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桥梁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具有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对许多问题都有强烈的探求意识,思想行为的可塑性极强,但短暂的人生旅程和简单的生活阅历使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和生活实践方面的知识,只能以自身仅有的理论知识和自我感觉面对改革开放中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可以为青年大学生走出书本,逐步认识社会提供了一块实验田,为他们走向社会、投身于经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消除自身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契机,增进了他们对国情及当地民情的了解,受到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明确了政治方向;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的热情,坚定了信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以一种理智成熟的视角去感受社会的进步,关心经济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
  (二)大学生融入社会、与工农相结合的纽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与工农相结合的最佳结合点。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中,不少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学习与成才,择业与恋爱等。若不能引导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融入工农,融入普通群众的生活中,从心灵到感情,乃至喜、怒、哀、乐同人民融为一体,那么立志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至于说要求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也就无从谈起。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成为风尚的大好时光里,有些封建糟粕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一类充满偏见和局限性的思想和学说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有所抬头。一些钻改革开放空子的人,振振有辞地以这种思想为自己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行为作辩护。高等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树立“劳动光荣”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接受劳动光荣的观念,才能带来热爱劳动的行动,才能增强为人民服务和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动力。
  (三)大学生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
  大学生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较高层次的一个群体,肩负着社会和时代赋予他们的复兴中华的重任。正是这一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大学生不但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和融入社会,找准合适的社会角色,而且要能够贡献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在知识、技术等智能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这就为贡献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在一定环境中的实践,理论和实际得到统一,知识与生产得到结合,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支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得到实践检验和补充之后,其各方面素质必然得到飞跃发展,各种能力大幅度提高,认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因此,社会实践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成就。社会实践也会给社会带来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实现全面发展的刚性要求
  
  大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融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于一体,这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是不可分割和取代的。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重视科学文化素质,又要十分注意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说到底,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解决学生是否乐意为人民服务,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问题。但是,理想和信念教育单靠“灌输”,空洞、乏味,使受教育者难以接受,而应该由教育者设置教育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影响。在这一点上,社会实践活动恰恰表现得具体、生动,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002年3月28日周强同志在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首先是从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高校团组织率先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主张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全面成长成才。当时,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在经过充分论证,决定把社会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号召大学生广泛深入社会,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从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广大青年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化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归根结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真切感受到了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真实探究了正确思想形成的源流并通过自身复杂的思维判断过程达到了对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的高度认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融汇真知、涵养真性、感悟真理的过程,就是在灵魂深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内化的过程。
  (二)心理素质的优化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是通过活动强烈地表现出来的。社会实践调整了大学生的情绪,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和性格,起到了良好的心理保健作用。当代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忍受挫折的能力较差,竞争力较弱,有的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自暴自弃、自我消沉,面对社会加速前进中带来的现实问题,往往陷入心理误区而不能自拔。所以,要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最主要的途径是推动他们投身实践,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到艰苦地方去,在实践中增加挫折经验,提高忍受挫折的能力。在与他人交往中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在实践中发展和把握自我的力量,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我,掌握和控制自我的情绪,并保持自己统一、稳定的人格,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逐步学会驾驭复杂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完成生活技能社会化。
  (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传统教育忽视人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人能动的实践。近年来国际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走向重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能力中心,实际上做的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工作。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包括智力、专门能力(知识和技能)、创造能力三个方面。创新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和最高境界。另外,创造活动本身就是高度复杂的意志过程,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在同困难作斗争中,凭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取得的,而加强实践锻炼是培养意志的基本途径。
  因此,可以这么说,社会实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就业市场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高学历的优势将为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优势所取代,迫使每一个大学生树立“为了明天的生存和发展,今天必须提高素质与能力”的意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结构的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这些社会结构的实践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在社会各方面的潜力”。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锻炼并实现他们在社会各方面潜力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四、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具体标杆
  
  当今社会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充满挑战和竞争。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市场竞争、国力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全面素质的竞争。谁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所以我国要实现现代化,成为21世纪的强者,必须造就出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
  (一)实践出人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是生而知之,正确的思想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同志主张“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新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大学生提出的希望:“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就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才走向、课程调整的重要杠杆,是学生未来蓝图的设计坐标。按照教育部高教[1998]2号《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规定,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社会实践正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景相对于课堂教学则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不定性的特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活动的主体,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其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不可比的,也就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的举动。同时,实践也证明,从作为学生基本素质一部分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对于与专业相关活动领域的开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可能,再辅之以教师的引导,不但打破了旧的囿于书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开拓、竞争的意识。同时,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思维定势,既改善了思维模式又有利于实践的发展,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欲望更加强烈,从而开启了创新之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主观认识系统与行为系统才能有效地联结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有助于大学生发现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从而促使他们自觉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事实证明,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中,无论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走的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这样一条路子。每一循环往复都促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能力素质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工农感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社会实践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途径和新领域。社会实践以其适应信息社会“教育—社会一体化”的重要趋势,而显示出持久的价值,调节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客观上存在的相脱离倾向,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科学的理论渊源,充分的现实依据。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世界高等教育普遍遵循的教育、教学形式,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大措施,理应继续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并广泛持久地开展下去。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了任职干部学员的特点,并就搞好任职干部学员服从管理,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任职;教育;管理;方法    近年来,随着军队院校的不断发展,教学培训目标有了一些新变化,其中,任职教育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比重有了明显增加。因此,如何从任职干部学员的特点出发,找准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任职干部学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
期刊
摘 要:研究生的培养既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今天,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对国家、社会和学生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例如:生源的质量、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下,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学习方式以单一接受知识为主,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内容的主动有效建构者,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一起成长的地方。因此,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    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下,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培养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使高校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素质;高校学生;培养    
期刊
摘 要: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法律制度,其在解决劳动争议、平息劳动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行立法的规定仍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构想;完善    一、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之立法现状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解决劳动争议、平息劳动纠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新近颁布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
期刊
摘 要: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160周年过去了,历史上的一些思想体系早已烟消云散,而马克思主义仍然活跃在当代世界,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重温《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伟大著作,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思想和行动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本文试图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共产党宣言》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
期刊
摘 要:完善国防费预算体制,搞好国防费的科学预算,才能减少国防费消费的浪费。所以国防费预算体制的创新是提高国防费使用效率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国防费;预算;体制    当前搞好国防费预算体制的创新主要是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实行单一账户,整合国防费支出源头  建立单一账户制度,有利于加强财务监督,防止利用资金非法谋取私利;有利于资金的合理调度,改变资金管理分散,单位多头开户和重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日益增强,对高校分管心理健康和德育的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冲击及表现,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心理健康;负面影响;对策    当今社会互联网大潮正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早已应用到社会生活的
期刊
摘 要:学习适应是高校新生的环境适应问题之一。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新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存在着学习方面的适应问题。本文从辅导员的角度,对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析辅导员在高校新生学习适应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学习适应;新生;辅导员;对策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军校学员队在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结构、管理方法、管理态度、管理机制五个方面上的论述,阐明了有效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从而增强学员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学员队;管理方法;探讨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军队这一特殊群体无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由此,军校学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