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为何顽固挑衅中国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shuda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政府为何如此冥顽不灵?这恐怕源于某些澳大利亚政客三个“搞不明白”:一是搞不明白中国的发展,深陷对华偏见;二是搞不明白同美国的关系,迷信澳美同盟;三是搞不明白自身的利益,丧失政策的独立性。
  9月15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要签署一项名为“AUKUS”的历史性安全合作协议。按其规定,美英两国将帮助澳大利亚建造核潜艇,澳大利亚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七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上述举动加剧了世界对中澳关系的担忧。9月17日,正在访问美国的澳大利亚防长达顿被澳大利亚天空新闻网追问:“你是否认为我们会在未来与中国(大陆)开战?”达顿表示,他不排除澳大利亚与中国大陆开战的可能性,并称所谓的台湾主权问题是最有可能的爆发点。
  在涉华问题上频频挑衅中国
  在上述采访中,主持人提到了AUKUS协议。达顿强调了核潜艇对于澳大利亚的战略意义:“这对于中国或者其他想要伤害澳大利亚的国家来说,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当被问及澳中两国因台湾问题开战的可能性时,达顿认为,澳大利亚需要为冲突做好准备。
  同日,美澳双部长会议结束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涉及中国南海、新疆、台湾等一系列关键议题,对中国内政外交横加指责。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开展核潜艇合作严重破坏了地区和平稳定,加剧了军备竞赛,损害了国际核不扩散努力。美英两国向澳大利亚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潜艇技术,再次证明他们将核出口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采取双重标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径。
  赵立坚强调,中方在南海、台湾、涉港、涉疆等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美澳两国为地缘政治私利蓄意抹黑中方,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中方一贯认为,任何国家间的合作都应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助于增进各国互信与合作,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美澳两国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摒弃陈旧过时的冷战零和思维和狭隘的地缘政治观念,正确看待中国发展,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
  澳大利亚政客三个“搞不明白”
  目前,澳大利亚不少有识之士对澳大利亚政府的涉华错误言行纷纷进行了批评。澳大利亚前总理基廷直言,莫里森政府为了取悦美国,推动澳大利亚与中国对抗,肆无忌惮地引领澳大利亚走入“战略死胡同”。
  澳大利亚政府为何如此冥顽不灵?这恐怕源于某些澳大利亚政客三个“搞不明白”:
  一是搞不明白中国的发展,深陷对华偏见。正如基廷所言,中国从来没有攻击他国或强迫他国建立军事同盟,不寻求输出普适性的意识形态。澳中之间没有历史积怨和根本利益冲突,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原本是天然的合作伙伴。然而,2017年下半年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对华态度急转直下,将中国视为“潜在军事侵略者”,屡次在南海、新疆、台湾、香港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进行挑衅,对两国务实合作无端设限。如果他们不能在对华政策上恢复理性,那么澳中关系就难以改善。
  二是搞不明白同美国的关系,迷信澳美同盟。澳美同盟的形成和发展有历史渊源的,两国发展密切关系本无可厚非。但澳大利亚政府一味迎合美国地缘外交战略,甘当美国的棋子,将澳美同盟变成帮助美国遏制他国的工具。这不符合澳大利亚自身利益,也不符合时代潮流。悉尼大学历史学家库伦认为,在美国全球战略收缩时期,澳大利亚更需要依靠自己。回顾历史,从“西贡时刻”到“喀布尔时刻”,美国秉持“美国优先”来牺牲盟友的利益,这些还不能让澳大利亚政客们警醒吗?
  三是搞不明白自身的利益,丧失政策的独立性。基廷等有识之士一直主张,澳大利亚应追求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澳大利亚的未来在亚洲,应重视中国并建设性发展对华关系。事实上,从战略角度来看,澳大利亚如果真正想要在國际舞台上发挥“中等强国”作用,离不开同中国的沟通和协作。从务实角度来看,澳中多年来在经贸、人文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互利合作,为澳大利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澳大利亚得以保持连续20多年的经济正增长,正是得益于同中国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果澳大利亚政府能够真正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就不会导致澳中关系变得如此紧张。
  澳大利亚要正确处理中澳关系
  实际上,澳大利亚在历史上不乏独立外交的传统。1971年7月,当时的澳大利亚工党领袖惠特拉姆(澳大利亚第21任总理、澳中建交之父)凭借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战略眼光,顶住来自澳大利亚国内外的巨大压力,率团“破冰”访华,为中澳两国建交作出巨大贡献。
  令人惋惜的是,在惠特拉姆访华50周年之际,澳大利亚现政府抛弃了前人的政治智慧和独立精神,也背弃了中澳建交的初心,最终为此埋单的是澳大利亚人民。
  中澳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两国间秉持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双边关系完全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中澳关系的症结,在某种程度上是澳大利亚决策者的“心结”。如果澳大利亚决策者能把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看清楚,两国之间并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然而,某些澳大利亚政客“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断为中澳关系“添堵”。
  正如赵立坚所说:“当前,中澳关系的困难局面责任完全在澳方。澳方要正视两国关系受挫的症结,认真思考到底将中国视为伙伴还是威胁,切实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精神来处理两国关系,多做有利于增进两国互信、促进务实合作的事。”(《环球时报》等)
其他文献
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为此,毛泽东还亲自撰写了《祭黄帝陵文》,后来被称为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祭文发表几十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奔向战场,共赴国难。  祭祀文化在我国起源甚早。《庄子·盗跖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后世要祭祀的第一人,自然非黄帝莫属。  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  193
期刊
每天早上6点半,住在广州海珠区静雅街101岁的邓月英都会自动醒来,先花半个小时做自创的保健操,然后步行去茶楼喝早茶。  每天去喝早茶是邓月英最快樂的时光,她可以从早上7点一直喝到下午1点。在这里,邓月英和朋友们一起聊天,尽情说笑。  邓月英一生勤劳,80多岁时还在工作。当时,儿子来到广州工作,邓月英也跟着儿子从佛山来到广州定居。后来,儿子的工厂不景气,工资不高,买不起自行车,正在上初中的孙子每天要
期刊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稍有不顺就忍不住唉声叹气。考试没考好,叹自己不够聪明;事业不顺,叹自己没有贵人相助;觉得生活太难,叹自己怎么没生在一个有钱的家庭里……其实,叹来叹去,除了把生活叹糟,把身边人叹跑,把自己叹得满身戾气外,什么都没有得到。  有句老话叫“一叹穷三年”。经常叹气的人,会把好运赶跑,把霉运招来。这虽然有些迷信,却又不无道理。因为在遭遇一件不顺心的事时,越是叹气,越会把苦难放
期刊
很多西方人通过中国的书法艺术认识了中国。这种起源于中国的毛笔书写艺术,是中国古代辉煌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很多中外人士作为爱好来练习。   宋徽宗的形式美与乾隆的大气 说到皇帝的书法,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宋徽宗赵佶。他自创了一种书体——瘦金书。这种书体的特点是瘦直挺拔,笔画的线条如兰草或竹子一般俏丽,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像一个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  从
期刊
近日,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位好友发了这样一句话:“父母老了,以后夜里手机不能静音。”  这位好友在城里安了家,父母还在乡村老家。一天夜里,好友的父亲起来小便,竟然尿不出来,憋得难受。老人家原本前列腺有些问题。两位老人又急又怕,便打电话给儿子,一连打了几个,都无人接听。原来,好友在睡前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  他的父亲难受极了,母亲不得不在寒夜里去敲邻居家的门。后来,还是邻居开车把两位老人送到镇
期刊
当地时间9月13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邀请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约翰·海顿与智库高级研究员迈克尔·奥汉仑讨论了美国的国防状况、军事现代化等问题。   谈到美国的国防战略时,海顿称,包括美国总统拜登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内的现任政府领导层非常清楚地表示,中国是美国必须长期关注的威胁。   奥汉仑问海顿:“中美是否有爆发某种形式战争的可能性?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
期刊
当地时间9月11日,美国纽约举行了“9·11”事件2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表了视频讲话,向灾难当天的救援人员致敬。   据报道,特朗普在视频讲话中严厉批评了拜登结束这场美国最漫长战争的方式。他说:“这场战争是为了打击对我们国家造成重大伤害的人,但结束这场战争的方式令人不满。我们国家的领导人被人当傻瓜看,我们将很难从这种因无能造成的尴尬中恢复过来。”   在视频讲话中,特朗普对
期刊
中国和德国作为亚欧大陆两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稳定性力量,也是东西方的两个大国,何以保持关系的顺利发展?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4个词,16个关键字总结过去,指导未来。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0日晚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习近平希望德方“推动欧盟坚持正确对华政策”,默克尔则表示希望欧中投资协定“尽快顺利批准生效”。“这是一个合作的信号”,德国汉堡中国问题学者德莱赫尔表示,中国国家主席同
期刊
42号地堡可以抵御两颗广岛式原子弹的打击,一度被认为是“莫斯科最安全的地方”。此外,地堡里配有独立的能源供应系统和远程通讯系统,设置了空气净化器和食品、饮用水储藏区,可供2500人在地下长期生活。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俄罗斯是一个藏在谜团里的谜。”   據说,在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的地下,遍布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建筑。其中,在塔甘卡地铁站附近的一栋居民楼的地下,藏着一个绝密设施——42号地
期刊
9月12日,德国《焦点》刊文称,中国正尽可能使车辆的相关技术变得更简单。比如,中国研发了可以观察交通状况的摄像头、可以识别道路状况的天气传感器等。   文章称,如今,中国各地已经不断收集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将被集中分析,以便提供给车辆使用,最终实现安全、无故障的旅程。在未来,中国基于云技术系统,还可以自动控制和优化道路流量,以防止交通堵塞,并自動识别停车位。   文章指出,对新技术的开放可能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