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门罗:主妇作家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aiyid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2岁的爱丽丝·门罗成为第13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同时也是加拿大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委员会给门罗的颁奖理由只有八个字: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她有很强洞察力、怜悯以及广泛抓住人物特点的能力,而对笔下的人物又不会带有个人评价,因此门罗被誉为“现代契诃夫”。
  主妇气息与“现代契诃夫”
  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打扰,爱丽丝·门罗和她生活的小镇安大略省克林顿镇本该就这样清静下去。直到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他们要把今年的文学奖颁给这位加拿大女人——爱丽丝·门罗,而不是更著名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或者其他什么人。几乎是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愿向一名只写作短篇小说的作家致敬,承认她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高度准确性,以及“以精致的方式讲述了故事”的现实主义大师之风。
  文学和出版界之外的人们习惯用“爆冷”来形容任何一个不在他们视野范围内的作家的胜利。而事实上,爱丽丝·门罗尽管从未在大众读者问炙手可热,却也早已是世界文坛里的扛鼎人物。2009年她获得了布克奖——英语文学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被认为是诺奖的风向标。就算在去年押中莫言的英国博彩公司Ladbrokes每年开出的诺奖赔率榜里,门罗也连续多年保持在前五名的位置。“在国外,人们把她比作现代的、西方的契诃夫”,翻译家李文俊说,他翻译了迄今为止门罗在中国出版的唯一一本小说译本《逃离》。
  比起在大众中的受欢迎程度,爱丽丝·门罗可能更是那种符合作家们期待的作家。她的故事毫无例外全部发生在加拿大的小镇上,主角都是女性,从年轻到年老,像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平凡压抑之中。期待畅快剧情和俏皮转折的读者看门罗的小说注定会失望良多,她的小说属于另一种,那种来源于她“把看似不那么文学的‘轶事’转化成艺术,聚焦于庸琐村镇环境里人的生活,却能把如此本土的、地方性的故事注入魔力”(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评价)的天赋的小说。
  有趣的是,爱丽丝·门罗本人并不喜爱人们对她作品“本土气息”的推崇。在大部分作家眼里,万事万物的奥妙是普遍的,他们只是借用恰好生活在他们眼前的这群人来承载这些奥妙而已,但门罗却十分乐意承认或者是自嘲自己作品中的“主妇气息”。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另一名小说女王曾经写道:通过门罗的小说,索维斯托的休伦县和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成为了一片创造传奇的土地。她用“深度解剖”来形容门罗的笔触:强迫症般的推敲、考古般的发掘,精确细节化的回溯。“对人性乱象的迷恋、鄙夷和复仇般的‘翻牌’,对性之秘密的诉说,对已消失苦难的怀念,所有这些,如何才能搅拌在一起说出来?”她们相识于1969年,阿特伍德30岁,门罗38岁,两个刚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相当于加拿大的普利策奖)的家庭主妇结下了友谊。没有人比阿特伍德更加了解,在门罗所处的时空——二战后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文学的空气有多稀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写短篇,是因为在加拿大出版长篇小说太难了。”
  现在呢?爱丽丝·门罗为加拿大赢来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说,这会让加拿大人激动,会让爱丽丝有些狼狈,“也许她已经藏到了衣柜里”。
  绝望的竞赛
  爱丽丝·门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安大略省西南。她老家的小镇叫温格姆,现在她和第二任丈夫住在另一个叫克林顿的镇子,两者相距很近。1931年,她出生在一户姓赖德劳的人家,父亲经营着一座摇摇欲坠的小农场,母亲则是小学教师。因为家境清贫,门罗是靠着奖学金念到了西安大略大学的大二,之后便辍学了,因为结婚,也因为钱用完了。很多年后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她回忆:“我从十岁就开始承担很多的家务,大学两年是我一辈子唯一不用做家务的日子,一段小假期,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上世纪50年代的加拿大,女人因为婚姻而辍学并不鲜见。大学里门罗遇上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詹姆·门罗,两人在他22岁、她20岁那年,就迅速结为了夫妻。结婚是件大事,也是巨大的冒险。之后,他们把家搬到了温哥华,他们能力所及加拿大境内最远的地方。让后来的门罗津津乐道的是两个年轻人建立生活的能力:他们考虑买房子,生孩子,结果一年内他们就做到了。“我们居然在短时间里建立起了非常适当的中产阶层生活。”
  直到37岁,门罗才出版了她第一部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她回忆从20岁到近40岁的主妇生活,如何忙里偷闲地创作,尤其是抓紧孩子们午睡的时间。“他们从下午l点睡到3点,足够我写出好多东西了c不怎么好,不过,我还挺多产的。”她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每天写几个小时,写多少页,甚至质量是无所谓的,数目却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知道明天没有时间,我会提前一天写完。”同时她每天运动,步行5公里,“不因为任何意外而中断”。最多的时候她要照顾四个孩子,即便在还没有洗衣机之类家电的时代,她也不觉得时间是个问题。“事实上,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
  但是多年后回忆起来,爱丽丝·门罗承认,那确实是“一种绝望,绝望的竞赛”。在《巴黎评论》的那次长篇采访中,她坦言第一次婚姻对她的意义,她当时像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孩子,结婚压力那么大,所有人都在烦你,于是你想,好吧,赶紧结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我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的人生才算真正开始。”某种程度上,“我结婚就是为了写作,为了能够安顿下来,让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她回忆起大女儿两岁时,有一次走到桌子前,而她正在打字,于是她用一只手把女儿赶开,而另一只手还在打。“那时候我的野心比现在大得多。我现在传统得多,有时我想起那个年轻女人,她真是冷酷啊。”
  尽管如此,30岁之前,门罗没有写出过太多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我在小说里写了很多的老处女”,她自嘲地回忆,“尽管我早早结婚,有时我想,我心里可能就住了一个老处女。”有时她反省自己,是否会因为早年的贫穷,而对现在所处的阶层抱有太多的敌意?在她的一篇小说《女孩和女人的生活》里,她写了一对母女,保持着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从乡下试图搬去城里生活。小时候,当爱丽丝·门罗她们家还在乡下养狐狸时,她的姨妈就住在城里,过着那种会邀请女士们来参加午餐聚会的生活。有一年母亲带着门罗,搬到城里,试图融入那个圈子,但是她们失败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詹姆来自多伦多附近的一个城市,生在富裕的中产阶层地区,当地所有的男人都在多伦多上班,而且是专业人士。“我们认识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我来说有趣得要命。但我猜,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个阶层有太多的敌意,以至于没能更了解他们。”门罗沉浸于美国南部作家的作品——弗兰纳里·奥康纳、卡森·麦卡勒斯,她们和她一样,心永远锁在荒唐的小镇上,写着乡下人,写着那种和世界的主流节奏格格不入的奇怪而边缘化的生活。   完美的简单
  追寻爱丽丝·门罗写作的真正开端是件有趣的事情,这和她的现任丈夫、地理学家格里·弗兰密林有关。爱丽丝·门罗曾对媒体讲述这个故事:“我大学时代就认识格里了。他是高年级生,我是新生,他是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我们之间有7岁的差距,那时候我18岁,极度迷恋他。不过他没有注意到我。他那时候注意的是另外一些人。那个大学很小,所以你会认识每个人,格里当时属于一个我们称为‘波西米亚人’的小团体,他们给文学杂志写诗什么的,他们是危险的,经常醉酒闹事。我写第一篇小说时,计划的一部分就是,我可以把手稿拿给他看了,然后我们聊天,他会爱上我,事情会这样开始。结果我把手稿给他的时候,他说,‘约翰-卡尔恩是编辑,他在走廊那头’,就完了。那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交往。”
  他们再续前缘是20年后的事情,中间格里给门罗写过一封信,是门罗收到的第一封粉丝来信,“通篇在谈我的小说,但完全没有说到我。”门罗对这封信没有做任何回应,她大概希望保有更多幻想。再后来,她搬回了安大略的克林顿,回到她熟悉的地方。而他在广播里听到她的声音,他们终于开始约会了。
  现在,爱丽丝·门罗和她的丈夫住在克林顿镇上格里母亲留下的房子里,他们感到再也不需要离开了。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写作的女人需要一间自己的屋子,门罗却不这么看。她自己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担任过驻校作家,对方配了一间面朝大海的时髦办公室给她,“我有大把的时间在那里,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她需要的就是一座安大略的小镇,比如这里——克林顿。镇上有座小图书馆,但不太像样,像样一点的在50公里外的另一座镇上。但门罗明白,这里的风景对于她而言太过重要,她的写作是根植于此的。“我无法以同样的感情再拥有其他任何一片风景,一个乡村,一个湖泊或是一个小镇。我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永远不会离开了。”
  只要生活在安大略——爱丽丝·门罗坦言,她就不会遇到寻找素材方面的麻烦。“我等着它们出现,”她说,“它们总会出现的,如何去处理汹涌而来的题材才是我的问题。”
  爱丽丝·门罗对她的写作兼具着敬畏和自信。“某种程度上,我的自信源自我的愚钝,还因为,我离主流文学那么远。”她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没有意识到女人不像男人那样容易成为作家,对阶层较低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小镇,在那里,连个真正的读书人都遇不到,你为了要写下去,必须认定自己拥有罕见的天赋。而她的敬畏存在于她的简单里:一种完美的简单,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反复打磨才能掌握的简单。
  “她让角色超越时间,读者意识不到时间流逝,事情已经过去了,角色也被改变了。”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评价门罗:这是她罕见的能力和神秘的天赋。他也曾尝试像她这样写一次,毫不意外地失败了,“我很高兴,因为没有人可以像了不起的爱丽丝·门罗这样写作。”
  门罗与中国
  对于中国人来说,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意外”。
  大部分人看好的是村上春树,阿多尼斯也被认为是热门。爱丽丝·门罗获奖消息公布后,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公司普及出版部总编林道群发了一条微博:“昨天押阿多尼斯获奖。”配发的照片是一本新书的封面:阿多尼斯的诗歌集《时光的皱纹》,图书的封面和书脊上赫然打出了“诺贝尔文学奖阿多尼斯”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志。
  排在博彩公司赔率榜前10位的作家,大部分都有中文译本,除了匈牙利作家彼得·纳达斯和韩国诗人高银。以短篇小说见长的门罗,也有中文版作品问世,不过只有一部《逃离》在内地出版——2009年由新经典策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一共印了5万册。
  在中国虽“遇冷”,但爱丽丝·门罗在英语市场上却算是畅销书作家。她的小说经常在美国的《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媒体上发表,从1968年到2012年,她在美国出版了14本小说集。其中小说《熊从山那边来》还被改编成电影《远离她》,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里,门罗获得过30多个重要的文学奖项,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次获得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加拿大吉勒文学奖,一次布克文学奖和一次布克国际文学奖,三次英联邦作家奖。
  在中国,除了《逃离》之外,门罗的作品基本上只有《世界文学》杂志上发表——几篇小说和一些访谈。加拿大女作家里,在中国名气更大的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她的小说经常被翻译成中文。“门罗只写短篇小说,阿特伍德诗歌、小说、散文什么都写,国际影响力比门罗大得多。”《世界文学》杂志现任主编高兴告诉媒体,自己对门罗的获奖也很意外。
  1998年第6期《世界文学》杂志刊登了其编辑庄嘉宁翻译的门罗中篇小说《善良女子的爱》。因为这篇小说,门罗也成为了这期杂志的封面人物。
  作家苏童当时看了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非常喜欢。2005年,在编选《一生的文学珍藏——影响了我的二十篇小说(外国小说读本)》时,收入了门罗的短篇小说《办公室》,排在这本书的第3位,仅次于马里奥·贝内德蒂的《阿内西阿美女皇后》和君特·格拉斯的《左撇子》,排在卡夫卡、约翰·契弗、卡森·麦卡勒斯的前面。“《办公室》记叙了一个家庭妇女租用一间办公室写作的故事,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几天交往,如此日常化的叙述手段,却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翻开那些褶皱,让我们看见了别人或者我们自己深藏的污垢。”苏童对门罗的小说评价很高。
  如今,门罗拿了诺奖,苏童很高兴自己的眼光:“门罗这样的短篇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奖给短篇小说作家,真的是史无前例的一个突破。”
  在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冷门的短篇小说迅速热了起来。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10日,门罗获奖消息公布一小时后,译林出版社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在微博上展开了一场争夺战:译林出版社宣布自己获得了爱丽丝·门罗7本图书的版权。江苏人民出版社宣布10月底将出版爱丽丝·门罗的6本书。
  但两家出版社公布的名单里,有6本书的名字相同。只是译林出版社多了一本《公开的秘密》。江苏人民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都归属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在同一栋大楼里办公。但爱丽丝·门罗获奖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让两家出版社顾不得平时的情面,都不肯松口让步。
  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袁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译林出版社2013年初就和门罗的版权代理人达成了出版意向,在公布爱丽丝·门罗获奖消息后,译林出版社第一时间联系了德国版权人,再次确定T6本书的中文出版权。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蒋卫国则表示,门罗6本书的出版权还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手中,和版权代理公司签订的合同2014年到期,6本图书即将下厂印刷,IO月底全部上市。门罗作品版权代理人黄家坤的手机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也没有回复消息,门罗作品的版权代理方的暧昧,也让门罗作品的出版争夺战变成了一个谜。
  目前,这场版权争夺战还没有结束。上海99读书人图书公司的编辑彭伦分析,“毕竟都是一家,肉在同一个大碗里,我估计两家可能会合作出版,说到底最后无非是财务数字计算问题。”
  即使门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苏童对其作品的市场问题还是有些担心:“中国读者的传统习惯是读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市场畅销潜质,短篇小说的市场其实很小,海明威等作家的短篇小说集比他们的长篇小说销量小很多。靠诺奖的力量,门罗作品能不能改变这个现象,我很好奇。”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其他文献
在十七大报告的许多新提法、新表述里,不少仅是“一词之差”。比如,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永续”发展、从“总量”GDP到“人均”GDP、从“就业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本文试图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强调马克
在刚刚落幕的第11届全国“村长论坛”上,部分与会者的豪华坐驾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部分富裕村炫富的质疑。
期刊
心里总期盼着能有一次迷路的经历。哪怕只有一次。或者是古老得像迷宫似的巷子里,苔痕遍染的青石板路面,徘徊踯躅着我的身影。或许临街的某扇雕花的窗子里会探出一张慈祥而温
期刊
改革永远是一个用新利益来改革旧利益的过程。也就是说,改革永远是一个新旧利益之间的博弈过程。也很显然,把上海自贸区置于中国通过对外开放促内部改革的发展模式的内容中,就比较容易理解其背后的政治理性。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从提出方案到开始运作,只花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确定下来,这一过程本身就表明中国的执政党和新领导层巨大的改革决心和动力,改变
期刊
许多上辈人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独立房间,如今的独生子女们早已经轻松拥有。不仅如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并不满足于此,在满足基本居住的前提下,又开始费尽心思
最近的两则新闻,读后让人不禁五味杂陈。一是云南某地发生矿难,当天的值班领导并未带班下井,事发后,该矿领导才匆忙下井,并把脸涂黑,伪装井下逃生的假象。
摘 要: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创业孵化支持体系,为创新创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济贸易类学生中,大约每年有5万人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走向各行各业。高等教育大众化必将继续持续高速的发展,高校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
毕竟他还是躺在维多利亚山看云,刚才他所注视的那一群云朵,正在通过山的凹处,一朵一朵有秩序地飞进去,不知道为什么跟在最后的一朵竟离开云群有些远了,等到所有的云都通过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