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的,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把教学中的小事做细做实,才能把握住整个教学工作,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而具魅力。
【关键词】 细节数学课堂魅力
【正文】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窥斑见豹”在这本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注重细节,力争把每一件事做透”这一思想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是适用的。教学中的细节无处不有,只有留意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流畅、扣人心弦,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细微处着手才能造就课堂的精彩,构建有效教学。下面以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感受,浅谈数学教学中有关细节的魅力。
一、善于寻找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着力点
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最近,学校刚刚落下帷幕的优质课比赛中的两节课引起了我的思考,两节课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节课是在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为了激发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买彩票中了奖,你打算干些什么?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们一听兴奋之至,“我要给父母买房买车”、“我要捐给受灾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要用这些钱去外星旅游” ……(组内一阵阵哄堂大笑)很显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游离了笔者预设的目标,于是,考虑到还有听课的老师在,为了“顾忌”场面,教师匆忙收场,不了了之,不顾学生的反映,按照自己原来的预案继续上课……
第二节课是《轴对称图形》,在课的开始,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结合多媒体动画,通过蝴蝶与蜻蜓的对话,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蜻蜓说它们(蝴蝶、蜻蜓、树叶等)几个是一家呢?”“老师,我发现他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此时,其他学生被一语惊醒,不由自主地应到:对!对!……他们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就这样,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开始了对主题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初步感受到图形的对称美和数学美。
从以上正反两个教学片段的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如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架起生活与知识的桥梁,使教学活动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要求。
二、善于关注师生交流中无声语言的细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应多种多样。教师要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甚至有时,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
如在去年,学校一位老师的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一节全镇的展示研讨课,教师里坐满了来听课的老师。上课铃响了,周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只见她先用含笑的目光扫视了一遍学生,我想此时孩子们紧张的心情一定会松弛下来,倍觉安全。然后我看到周老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候,那微笑好像是在告诉学生:“我喜欢你们其中的每一个人,很高兴能给你们上课,你们让我感到很快乐”。这些微笑的传递让我们这些听课人也感染其中。不知不觉,课已到达高潮,乐在其中的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想着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见老师微笑言道:“老师更喜欢会谦让的孩子,让我们先来听听这个同学的想法,好吗?”,此时我相信:身着“微笑”的每一个人都会从心底说:“好!”……聆听完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没忘记送上那个无需成本的“佩服的微笑”。
纵观这节课,课堂上周老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由此可见,关注无声语言会给课堂增添独特的魅力,能融化师生之间的冰墙,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善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反思教学细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改造现有的教学细节。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第一次试教时,我将教材上的情境与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都制成了精美的Flash动画。课上让学生观察动画进行讨论、交流发现。然而事与愿违,精美的动画尽管使学生兴趣盎然,然而在后面的巩固应用中,学生却错误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课后我们对本节课再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我与听课老师的共同交流下,认为原因可能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精美的画面与Flash动画)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二是课件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影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于是,在第二次走进课堂时,我将课件弃之不用,改为如下片段:
片段一:(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
在很久以前,有个老地主想给两个儿子分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块是长方形的,老地主把平行四边形的地分给了大儿子,把长方形的地分给了小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是小的,都说老地主偏心眼儿。这可怎么办呢?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帮老地主想办法。)
片段二:(操作发现)
师:怎样才能比较出两块地的大小呢?
(此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交谈、激烈的讨论声,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
生1:我们小组想的办法是利用透明方格纸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老师,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这种方法我们小组开始也想到了,但是想了想后,我们觉得物体的面积太大时,用方格来数就太麻烦了!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行,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有、有……”,顿时又有好多只手高高举起来了。
生3:我们小组的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然后再测量计算出面积。
(在多数学生将要点头赞同的同时)生4:我反对!我想问问生3,你能把土地剪开再平移吗?
(经生4这么一问,瞬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接着开始交头接耳……)
师:同学们,在刚才你们汇报的过程中,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可不可能会存在什么联系呢?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在小组内共同交流,共同探究,试着操作,争想有新的突破。)
(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学生们很快又举手发言了)
生5:我们小组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后,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6:对!我们也这么认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此时,其他同学也颇有见地的应和着:对!对!对!……)
师:这个面积公式能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7:能适用于任何平行四边形,因为任何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经过努力你们终于发现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沉浸在动手操作的无穷乐趣中。比较前后两次课堂,改进后的设计着眼于“做中学,做中体验”,尽管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困难的出现才使后面教学交流的层次明显高于前一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替进行,探究的空间大,学生的参与面广,主体性强。充分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学思想。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新理念为指导,善于反思和改造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和行为的改变,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从而使我们经历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提高。
细节之处现理念,细节之处生精彩,细节之处凝效率。细节处理好是不容易的,她需要老师有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本体知识和不断积累的教育智慧。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好好打磨每一个细节,让它们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细节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力的环节,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更精致、更精彩、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编著《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彭钢等编著《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关键词】 细节数学课堂魅力
【正文】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窥斑见豹”在这本书中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注重细节,力争把每一件事做透”这一思想在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同样是适用的。教学中的细节无处不有,只有留意并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自然、流畅、扣人心弦,才能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细微处着手才能造就课堂的精彩,构建有效教学。下面以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感受,浅谈数学教学中有关细节的魅力。
一、善于寻找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着力点
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最近,学校刚刚落下帷幕的优质课比赛中的两节课引起了我的思考,两节课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节课是在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为了激发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买彩票中了奖,你打算干些什么?在组内互相说一说。”学生们一听兴奋之至,“我要给父母买房买车”、“我要捐给受灾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要用这些钱去外星旅游” ……(组内一阵阵哄堂大笑)很显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游离了笔者预设的目标,于是,考虑到还有听课的老师在,为了“顾忌”场面,教师匆忙收场,不了了之,不顾学生的反映,按照自己原来的预案继续上课……
第二节课是《轴对称图形》,在课的开始,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结合多媒体动画,通过蝴蝶与蜻蜓的对话,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蜻蜓说它们(蝴蝶、蜻蜓、树叶等)几个是一家呢?”“老师,我发现他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此时,其他学生被一语惊醒,不由自主地应到:对!对!……他们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就这样,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开始了对主题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初步感受到图形的对称美和数学美。
从以上正反两个教学片段的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如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架起生活与知识的桥梁,使教学活动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要求。
二、善于关注师生交流中无声语言的细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口语表达形式应多种多样。教师要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甚至有时,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
如在去年,学校一位老师的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一节全镇的展示研讨课,教师里坐满了来听课的老师。上课铃响了,周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只见她先用含笑的目光扫视了一遍学生,我想此时孩子们紧张的心情一定会松弛下来,倍觉安全。然后我看到周老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候,那微笑好像是在告诉学生:“我喜欢你们其中的每一个人,很高兴能给你们上课,你们让我感到很快乐”。这些微笑的传递让我们这些听课人也感染其中。不知不觉,课已到达高潮,乐在其中的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想着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见老师微笑言道:“老师更喜欢会谦让的孩子,让我们先来听听这个同学的想法,好吗?”,此时我相信:身着“微笑”的每一个人都会从心底说:“好!”……聆听完学生精彩的发言,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没忘记送上那个无需成本的“佩服的微笑”。
纵观这节课,课堂上周老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由此可见,关注无声语言会给课堂增添独特的魅力,能融化师生之间的冰墙,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善于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细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反思教学细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因此,在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改造现有的教学细节。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第一次试教时,我将教材上的情境与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都制成了精美的Flash动画。课上让学生观察动画进行讨论、交流发现。然而事与愿违,精美的动画尽管使学生兴趣盎然,然而在后面的巩固应用中,学生却错误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课后我们对本节课再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我与听课老师的共同交流下,认为原因可能出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精美的画面与Flash动画)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二是课件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影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于是,在第二次走进课堂时,我将课件弃之不用,改为如下片段:
片段一:(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听故事吗?
在很久以前,有个老地主想给两个儿子分地。一块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块是长方形的,老地主把平行四边形的地分给了大儿子,把长方形的地分给了小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是小的,都说老地主偏心眼儿。这可怎么办呢?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帮老地主想办法。)
片段二:(操作发现)
师:怎样才能比较出两块地的大小呢?
(此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交谈、激烈的讨论声,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起了手。)
生1:我们小组想的办法是利用透明方格纸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老师,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这种方法我们小组开始也想到了,但是想了想后,我们觉得物体的面积太大时,用方格来数就太麻烦了!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大家都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行,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有、有……”,顿时又有好多只手高高举起来了。
生3:我们小组的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然后再测量计算出面积。
(在多数学生将要点头赞同的同时)生4:我反对!我想问问生3,你能把土地剪开再平移吗?
(经生4这么一问,瞬间教室里鸦雀无声,接着开始交头接耳……)
师:同学们,在刚才你们汇报的过程中,老师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可不可能会存在什么联系呢?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在小组内共同交流,共同探究,试着操作,争想有新的突破。)
(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学生们很快又举手发言了)
生5:我们小组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后,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生6:对!我们也这么认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此时,其他同学也颇有见地的应和着:对!对!对!……)
师:这个面积公式能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7:能适用于任何平行四边形,因为任何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经过努力你们终于发现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沉浸在动手操作的无穷乐趣中。比较前后两次课堂,改进后的设计着眼于“做中学,做中体验”,尽管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困难的出现才使后面教学交流的层次明显高于前一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替进行,探究的空间大,学生的参与面广,主体性强。充分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学思想。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新理念为指导,善于反思和改造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和行为的改变,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从而使我们经历新的感受,获得新的提高。
细节之处现理念,细节之处生精彩,细节之处凝效率。细节处理好是不容易的,她需要老师有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本体知识和不断积累的教育智慧。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好好打磨每一个细节,让它们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细节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力的环节,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更精致、更精彩、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编著《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彭钢等编著《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