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领域--急诊外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angs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诊医学是医学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急诊医学的发展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急诊科,但是各级医院急诊科的情况有诸多差异。有些医院的急诊科往往只是"急诊内科",而急诊外科则常常被忽视,对创伤患者仅限于分诊和临时处理,造成"急诊不急,救而不治"的局面。这严重限制了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急诊科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指屈肌腱腱鞘包含5个环状滑车和4个交叉滑车,约束指屈肌腱紧贴指骨掌面及指间关节屈伸运动轴滑动,确保手指关节能充分屈曲。其中第2环状滑车(简称A2滑车)的作用最突出,我们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废弃的指浅屈肌腱交叉腱重建A2滑车8例(9指),以及掌长肌腱缠绕法重建A2滑车9例(11指),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33岁。因"发现右侧乳头下伴压痛肿块近1个月,近日逐渐增大"于2011年3月20日入院治疗。1个月前发现乳头下肿块,B超检查后考虑男性乳腺发育,未予治疗。体格检查:乳头无溢液与凹陷。B超检查:可见乳腺同回声肿物,体积3.0 cm×1.1 cm(1个月前体积为2.7 cm×0.8 cm)。多普勒超声无异常血流信号。遂门诊进行单纯肿物切除术。切除物为椭圆形组织,体积5.5 cm×3.5 c
如今,半导体工艺已经进入7nm时代,半导体工艺的继续提升正变得举步维艰,体系结构的发展也同样面临很多困难。为了突破传统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对性能提升的限制,一些面向特殊应用场景的非冯诺依曼计算结构被提出。CMOS型伊辛芯片就是其中之一,用于高效求解组合优化问题。伊辛芯片的自旋个数决定能够支持的应用规模。为了支持大规模的现实应用求解,现阶段的研究聚焦于进一步降低伊辛芯片硬件开销,以集成更多的自旋个数。但是,目前在以较低的电路开销实现高精度的伊辛芯片局部搜索、概率翻转、自旋间互连结构,以及推广现实应用方面均面临诸
患者 男性,60岁,因"突发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非胆汁性呕吐,无法进食固体食物1 d"于2009年6月3日至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就诊。上消化道钡餐X线(UGI)检查提示胃腔内双气泡影,十二指肠未见显影剂(图1),考虑为不完全性网膜轴型胃扭转伴幽门梗阻。胃镜检查证实诊断,以"α圈套法"缓解胃扭转。抽吸尽胃内容物后见胃体后壁处粗大卷曲的黏膜突入幽门部,无法进镜至十二指肠(图2)。第2天行超声检查提
寰枢椎旋转脱位是以斜颈、头颈疼痛、僵直与旋转受限为临床表现,以寰枢关节相对应关系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病变。1968年Wortzman将其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和固定,1977年Fielding和Hawkins将其分为4型。该病多发生于儿童,与感染、轻微外伤和畸形等相关。而成人罕见,多数由外伤引起,常发生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目前对治疗方法也尚无一致意见。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成人寰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malignant lymphoma,PTML)少见,占全部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占全部结外淋巴瘤的1%~2%。该病术前诊断困难,治疗方案和预后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PT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因素。
胰腺转移癌(pancreatic metastases,PM)比较罕见,不足胰腺恶性肿瘤的2%。尸检中,其发生率占广泛转移患者的1.6%~11.0%,多数P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与胰腺原发肿瘤相似,术前误诊率可达30%。绝大多数PM患者不适合手术治疗。目前PM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尚无法比较,行转移瘤手术切除治疗的文献报道也较少。本文就PM及其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非糖尿病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中以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最多见,处理也更棘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9.6%,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造成的下肢缺血也越来越多。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20%~50%。因此,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
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人体周围神经缺损的临床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3月至2011年1月,取成年遗体捐献者的周围神经,使用化学萃取法制备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将其消毒、储存,并用于临床治疗41例周围神经缺损患者。男性38例,女性3例,年龄10~55岁。受伤至神经修复时间10 h至9个月,平均4.1个月。受损神经包括臂丛神经10例,上臂桡神经3例,前臂尺神经4例,指(趾)神经12例,坐
高位坐骨神经断裂、腰骶干或骶丛撕脱伤等可造成伸踝、伸趾和(或)踝跖屈、屈趾功能障碍。由于神经损伤部位高,距离目标肌肉(小腿、足)远,若伤后未得到及时治疗,再从高位进行神经修复来恢复小腿肌肉的运动功能,可能性已很小[1-2]。而此类患者的股神经功能有时正常,利用股神经的股外侧肌或股内侧肌的远端肌支为动力,通过神经桥接选择性修复腓深神经或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来恢复伸踝、伸趾或踝跖屈功能,可显著缩短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