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李文俊译本浅谈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yi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欧·亨利作为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美国的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者,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著作,其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就是欧·亨利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是一部悲喜的矛盾剧,主要讲述了作为正义化身的警察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犯罪行为的可笑的“容忍”和对无罪行为的“严厉”惩罚这样可笑的社会情景。因此翻译者想要完全保留小说中的所有精华是非常困难的。本文试图分析由李文俊对欧·亨利的著名作品《警察与赞美诗》的翻译作品,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探讨和揭示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些深刻的社會意义。
  [关键词]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李文俊;译本浅谈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更是被广大的读者认可和广为传颂,也受到读者的热捧。为了便于更多的读者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原汁原味地体会到小说的深刻含义,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对小说的修辞和语言有深刻的研究。欧·亨利善于使用幽默的语言去讽刺和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这给予其作品很大的艺术魅力,在人们捧腹大笑的同时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丝心酸。本文试从李文俊对《警察与赞美诗》的翻译本出发,对其进行深刻解析,探索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以及翻译者是如何保留和传达的。
  一、《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和作品分析
  欧·亨利,英文名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同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与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科夫齐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在欧·亨利年少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绘画创作兴趣,但是一直没有创作出惊人的绘画作品。一直到了结婚以后,在妻子的不断鼓励下,他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也没有发表出好的作品。后来不幸的是被冤枉进入到监狱中,在监狱的那段时间,欧·亨利有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小说的写作,也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很多短篇小说,在美国文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欧·亨利在生前几乎利用所有时间去进行小说的创作,留下了一篇长篇小说和接近三百篇短篇小说。欧·亨利的作品因辛辣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独特的构思,生动形象地表现美国下层人们的贫穷生活而闻名世外。
  《警察与赞美诗》讲述的是个悲喜交加的故事。一个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没有地方可去,就想到去监狱度过寒冷漫长的冬天,于是尝试了很多犯罪的行为,例如吃霸王餐,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和大胆调戏良家妇女等等,结果却都是失败的。但是这个流浪汉没有放弃,继续想着其他的办法去闯祸。一天,苏比无意间散步到一个古朴的教堂前面,教堂里飘出的优美的歌声把苏比给感染了。在听过这首好听的颂歌以后,苏比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内心萌生出一种想要与悲惨的命运相抗争的勇气。于是他决定从今天以后好好做人,准备到市区里找份工作,不再欺骗和依赖他人,他想要在社会上做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在苏比对自己的命运充满了动力和希望的时候,却被警察关进了监狱。作者使用幽默的语调描写了流浪汉苏比在不同的时间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出的各种啼笑皆非的事情,令人不敢相信,但是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警察对这些犯罪行为的宽容。当苏比想要正常过日子的时候,警察却找上门带走了什么事都没有做的苏比,这真是个很好的讽刺。本文试选取李文俊大师对《警察与赞美诗》的翻译本,研究其中的翻译手法的作者个人的特色,从而为读者很好地展示这部小说。
  二、幽默的语言与喜剧性创作手法
  翻译想要保留原著的深刻含义就需要与原著保留深刻的关联,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语言通常具有巨大的差异,这样就给保留原著中的幽默的风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作者欧·亨利运用多种多样的幽默手法,使用了一些错误的词语以及夸张手法,赋予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而且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发展。对于如何保留原著的独有幽默,翻译者又是怎样进行处理的,我们来看以下例子。
  在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有一处令人拍案叫绝的幽默的使用:在主人公流浪汉苏比原本想要进入到豪华的酒店去住宿的愿望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时,苏比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标准,又选择了一个根本看不上眼的饭店去食宿,虽然这个饭店很平常,但是却给予那些没有多少钱但是吃的还非常多的顾客满足感。在这处,作者使用了两个单词,分别是accusive和talltale,这两个单词比较常见,但是组合在一个句子中,却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苏比落魄的生活以及邋遢的穿着。这里的皮鞋是受到世人的责怪的,裤子被人们指责,这个地方原本可以直接翻译,但是李文俊大师使用了非常接地气的翻译手法,这样使读者的眼前浮现出栩栩如生的场景,暗示出苏比自己没有任何金钱的窘迫的命运。
  在小说中还存在很多处作者独有的描写手法,比如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方法的使用,不但对一个人物的身材、相貌和表情进行描写,甚至还对小说中各种人物的衣着进行详细的描写。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关于对人物的塑造方面最好的手法就是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从多个角度去呈现给读者一种视觉享受。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得对苏比、侍卫、警察以及女子等等都进行了阐述,作者欧·亨利没有像常人那样对人物的多个方面进行描述,而是单单选择了服饰的刻画。比如当苏比为了急切地进入到监狱里过冬,他就选择对一个年轻的美丽女子做出不好的行为的原文,李文俊翻译成一个穿着朴素但是却非常令人喜欢的年轻女人。但是作者在描写苏比准备偷窃一个男子的雨伞只为可以进入到监狱的时候,李文俊是这样翻译这个男子的,说他是个穿着整齐、衣冠楚楚的绅士。但是结果却非常意外,这个年轻的女人竟然主动反过来勾搭苏比;这时苏比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穿着良好的男子竟然是个来路不清楚的人。在这里穿着朴素但是非常让人喜欢的女子以及穿着整齐的男子,在我们一开始看来都是好的象征,但是在了解以后,他们确实不是正经的人物。读者在阅读完以后情不自禁要为作者欧·亨利独有的描写手法拍掌自服,同时在内心深处也会对那个时候社会的黑暗、肮脏以及丑陋有个更加深切的体会。   三、对译文的举例浅谈
  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被读者广为流传和歌颂,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善于使用最短的文字篇幅反映出社会的本质,给读者耐人寻味的感觉。同时精巧的构思、绝妙的语言以及幽默的语调等等都是作者成功的必要因素。在如何让读者很好感受欧·亨利小说的绝妙,如何完美的保留小说中的幽默手法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翻译家对此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但是要把小说的精妙给保留下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下面作者将对李文俊的中文译本进行举例解释。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处的描写,就是苏比在进入到一家富丽堂皇的饭店时被赶了出来以后,苏比也明白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他选择一家看起来很朴素的饭店。描述这家餐厅时,作者欧·亨利使用了单词“thick”和“atmosphere”以及“crock=cry”。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词语的多重意思,在句中“thick”和11 thin”的意思是多样的,而翻译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两个词语在意思上有一部分是相反的。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明白怎么样更好地翻译出文章的相反的意思。李文俊的翻译里使用了一些“归化”的翻译方法,经常使用词语“里”来和其他的词语搭配一起,比如“妖里妖气”“糊里糊涂”和“土里土气”等。在这些词语中,“里”是作为一种语气的助词放在词语的尾端,在词语中经常带有一种贬低的意思。因而,李文俊先生的翻译用“土里土气”来形容破旧饭店的茶碗的粗糙,也使用了“不优雅”形容饭店中的氛围,更加适合中国读者在阅读时的语言顺序。在这段的后面描述饭店中的“汤”和“餐巾纸”,李文俊将它翻译为“旧饭店里面的菜汤以及餐巾纸稀少的一直发亮”,他使用了“稀少”和“一直发亮”来生动描写在破旧饭店里面的东西质量的不合格,但是这些词语用来描写旧饭店里面的“汤”确实非常不合适的。他的翻译本被教育部批准选入到高中语文课本中,但是却受到了很多高中语文老师的批评。很多人认为他这样的翻译是不符合句式的,但是笔者却感觉李文俊先生翻译得很好。我们知道汤里面没有很多东西,稀稀拉拉地放点菜进去,完全可以通过汤看到碗底,因此用“稀少”来描述破旧饭店里面的东西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后来,苏比一直苦思着去外面到处寻找可以让自己进入到监狱的机会,于是他又到处溜达到其他的地方。在原文中是有这句话。这句话看似非常简单,但是想要完整保留下原文的精巧的结构,翻译出来又非常生动和形象是非常困难的。不同的翻译者对这句话的翻译是不一样的,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翻译这句话,比如王永年就把这句话翻译为“明亮的街道,最愉快的心情,最轻率的盟誓和最轻松的歌声”,但是却没有翻译出文章的精巧构思和明快的语调;更多的人把“librettos”翻译为歌声,但也是非常不贴合文章的;还有一部分人将它翻译为“歌剧”。李文俊根据原文的意境以及作者的语气去翻译这句话中的多义词,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而且把文章的精巧和明快的感觉翻译出来了。
  四、总结
  从上文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想要在内容和思想上保持统一,就需要我们的翻译者掌握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技巧。欧·亨利小说独有的特色就是善于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在欧·亨利的小说中也许,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力并不是那么大,但是在文字使用上他绝对是一把好手。他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去表达丰富的含义,修辞手法的使用也达到了巅峰,带来幽默的艺术效果。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克服语言带来的一定的差异性,积极地面对语言的差异,想尽办法去弥补语言带来的缺陷,才能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參考文献]
  [1]马军.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侧)05(3).
  [2]张乃奇.调侃法律赞美宗教.试论《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兼及其它[J].辽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05).
  [3]王霞.《警察与赞美诗》的功能语言学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01).
  [4]张文明,金成星.从前景化角度剖析欧·亨利小说的幽默风格——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5]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李晶媛.欧·亨利作品《警察与赞美诗》的英语翻译技巧和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1).
  [7]徐丽娟.简析英语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修辞格的语义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9).
  (收稿日期:2015-12-25)
  [作者简介]何英(1982-),女,重庆璧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其他文献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作品《嘉莉妹妹》和中国作家虹影的《上海王》都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产生广泛的影响。尽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根植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土壤,拥有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