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抗体阴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

来源 :中国防痨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HIV抗体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2例T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分期工期22例、Ⅱ期37例、Ⅲ期43例.于研究对象抗结核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T细胞比值.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血CD细胞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TBM临床分期和患者治疗转归的相关性.结果:抗结核治疗2周后,研究对象CD3+、CD4+T细胞计数和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808.27±183.25)×106个/μl、(413.09±134.53)×106个/μl和1.23±0.29]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31.38±150.14)×106个/μl、(366.78±98.03)×106个/μ1和0.99±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41,P=0.000;t=2.809,P=0.005;t=6.548,P=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Ⅲ期TBM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613.23±140.29)×106个/μl、(342.53±98.36)×106个/μl、0.95±0.18]明显低于Ⅱ期患者[分别为(753.33±153.47)×106个/μl、(399.57±112.26)×106个/μ1、1.22±0.21]和工期患者[分别为(989.23±194.35)×106个/μl、(501.11±139.25)×106个/μl、1.4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875、13.372、32.151,P值均为0.000).抗结核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患者的CD3+、CD4+T细胞计数与CD4+/CD8+T细胞比值[分别为(941.25±204.17)×106个/μl、(487.35±134.25)×106个/μl、1.36±0.31]明显高于病情恶化者[分别为(683.43±155.76)×106个/μl、(389.64±120.38)×106个/μl、1.02±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06,P=0.000;t=2.394,P=0.018;t=3.698,P=0.000).结论:TBM患者抗结核治疗2周后,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且病情好转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好于病情恶化者.TBM患者临床分期越高,免疫功能受损越严重,对调整治疗方案的需求越高.
其他文献
目的 对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资源库检索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并对低剂量皮下注射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总结与评价.结果 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能靶向抑制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在发挥抗肿瘤效应同时减轻细胞毒性.与常规静脉给药方案相比,其疗效肯定、作用安全、给药方便、耐受性良好,同时可降低用药剂量、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结论 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对不能耐受高剂量化疗与无
结核病不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患者的抗结核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结核病患者通常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方面存在异常,检测其免疫细胞数量和免疫功能可评价其免疫功能状态,为临床施行免疫干预提供依据.对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应用免疫制剂进行免疫干预,可增强其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同时,可清除持留菌而降低复发率.尽管目前结核病免疫辅助诊断在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对结核病的抗结核免疫和免疫异常机制及其在结核病中的作用尚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免疫功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危重症,该病患者病死率可达到10%.目前,病情明确后主要是根据其出血量对治疗方案进行制定,其中药物、内镜下止血均是临床上常用于改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手段,近些年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药物与内镜下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故文章就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与内镜下治疗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究.
无论哪个时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如何演变,采取发现、治疗和管理及关怀的综合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治愈和控制传染源,都是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基石.患者发现是这一策略中的第一套措施.对于衡量结核病疫情来说,发病率是最主要的流行病学指标之一.那么,如何既能全面做好结核病发现工作,又能实现对结核病发病率的全面掌控,是在奔向消灭结核病为终极目标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与挑战rn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我国罹患人数最多、死亡和伤残负担最重的重大健康问题[1].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超过20%的人口罹患至少一种慢性病;2019年全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4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慢性病也是导致我国成年居民伤残的首要原因.2013年中国慢性病的直接经济负担为13 726亿元,占全年GDP的2.31%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细菌内毒素和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能够减轻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变态反应所致的免疫损伤.但糖皮质激素在迅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病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亟需规范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本共识简要介绍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病的优势和基本原则,提出必要时在强力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心包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等的推荐意见,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疗程长达18~24个月、药物不良反应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部分患者因耐药谱广泛,不能选择二线抗结核药物组成有效的治疗方案,导致死亡率高.因此,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新药的研究是全球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改变耐多药结核病防治现状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联盟研发的pretomanid(PA-824)与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组成的BPaL方案,针对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疗程短、全程口服、治疗依从性高、治愈率高等优势,为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方案于2020年被世
结核病的科研与创新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终止结核病策略目标的三大支柱之一.2021年10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对全球结核病科研创新进展进行了更新.笔者就全球报告中结核领域新药、新诊断技术及新疫苗等研究及创新要点进行综述,并结合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结核病领域同行掌握结核病研究动态、进一步开展原创科研和创新提供参考.
目的:估算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我国结核病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综合2013年多中心的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20132019年全国各县(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等多源数据.基于三位一体空间统计框架利用纠偏空间统计推断模型(Biased Sample Hospital based Area Disease Estimation.B-SHADE)估算全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利用交叉验证法和两个新增研究现场的调查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2013年.我国5岁及
目的:评价新型国产改良Middlebrook液体培养试剂用于临床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效果.方法:采集2021年3-4月西安市胸科医院诊治的疑似肺结核患者痰液和肺泡灌洗液标本,对其中质量合格的89份痰液标本和61份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分枝杆菌改良试剂培养(改良试剂法)和BACTEC MGIT 960(简称“MGIT 960”)培养.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分枝杆菌的阳性率、报阳时间和污染率差异,并以MGIT 960培养结果为参照标准,评价改良试剂法的检测效能.结果:改良试剂法检测痰液和肺泡灌洗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