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东汉曹操宗族墓群砖铭书法简述

来源 :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lecom_god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七四年春毫县(现亳州市)博物馆为配合农田和城市基本建设,陆续在亳州城南、城西南及涡河以北抢救清理发掘了十多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其主要发掘的包括元宝坑一号墓、董园一号墓、董园二号墓、袁牌坊一号墓、白果树一号墓、曹氏孤堆北一号墓等,均为曹操直系和旁系亲属墓葬,故名『曹操宗族墓群』.曹操宗族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墓,规模都很大,一般具有前室、中室、后室以及数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结构的曹腾墓和砖结构的曹嵩墓.曹操宗族墓群占地面积约一千公顷,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文献
在全民健身政策不断推行的背景之下,乒乓球也成为了国内外中最常参与的一项体育运动.在乒乓球的训练过程当中,接发球的技巧练习掌握占比程度更高,能够更好地锻炼运动员的观察力和运动水平,是日常训练当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接发球的练习当中对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有时还会涉及到拉接、跳接和攻打等不同形式.因此,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接发球的技术要点,运动员训练过程当中的运动素养要求,提出几个有效的乒乓球接发球训练方法.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我军也不断开展实战化的训练,在此次培养过程中,基层人员和部队对于现代化的军事体育训练认识也逐渐增强和加深,清楚地认识和看到了现代化的军事体育训练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我们的基层单位如何能够科学有效地做好自己开展军事运动和体育培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一下基层单位如何创新和开展自己的军事运动和体育培训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健康情况也日益关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正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增强幸福感的重要前提.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具备强健的体魄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因此合理进行体育训练十分必要,青少年需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正确的训练技能,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职业类高职院校要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行课程实践体系的改革和实践.结合现阶段四川省住房和建设厅进行建筑类相关职业证书改革,以及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工程技术类课程实践体系改革的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一条专业人才实践体系建设之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和打造高标准金课的要求,各高校的教学工作重点之一落实在课程改革与实施上.“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强和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结合东北石油大学“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成绩评定等方面,探索如何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以及给课程教学挤“水”添“金”.
综合学术失范的已有概念,对基础教育的学术失范进行概括性定义.通过例举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阐述其带来的危害和问题产生的本源.基于此,提出编辑视角下基础教育学术伦理构建的策略,即加强系统的学术诚信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的客观公正;建立严厉的惩戒制度,净化学术空气;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发挥学术舆论监督作用.
北宋崇宁二年(一一○三),主管国家重大营造工程的将作监少监李诫,在其奉敕编修的《营造法式》卷十五中将建筑用砖分为八种类型:方砖、条砖、压栏砖、砖碇、牛头砖、走趄砖、趄条砖和镇子砖.李诫所述基本已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用砖的通行形态.
期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氏一门法书册》收录赵孟致中峰和尚书信十一札,其中第一札《归自吴门帖》(图一)与后十札风格差异较大.单国强《赵孟信札系年初编》认为此札作于皇庆元年,①笔者疑为至大三年.②经考,此札作于至大三年春,并与淮云开山法会、中峰还山等事件有重要关联,由此,又可重新确定一批无年款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和背景.兹将《归自吴门帖》释文如下:『孟和南拜覆中峰和上吾师侍者:孟归自吴门,得所惠字,审道体安隐,深慰下情.示谕陈公墓志,即如来命,写付月师矣.送至润笔,亦已祗领,外蒙诲以法语,尤见爱念,即与老
期刊
贾平凹的字和画在陕西卖得很贵,不仅陕西,全国流通.毕竟人家是名人,天底下读书和不读书的人,都知道贾平凹,这是社会的媒体效应和作为作家贾平凹个人的时代机遇.贾平凹现在依然笔耕不辍,约每两年完成一部长篇.当年陕西出版《贾平凹文集》,贾平凹独出心裁,以刘邦《大风歌》的字数排列,出了几十卷,后面还出过几卷,现在他的书已经超出了《大风歌》字数的排列,可见用功之勤.
期刊
本文从当代中青年书家的艺术创作中,综合梳理书坛的基本态势与特质、存在的『通病』与匡正的良方,从而对当今书法生态、时代创作审美之路以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行多方面的阐述,从艺术哲学思辨中明确方向,完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