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各地开展快乐体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虽然都对过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如过分强调竞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等,同时也对体育教学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许多研究者往往只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点。此外,在大搞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今天,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就连古老的“苏联式”教学都没有真正地“享受过”,所谓“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更是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严重损害了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农村中学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首先,由于经费不足,不少学校场地器材严重匮乏,一些乡级中学连个像样的乒乓球台、篮球场地都找不到,个别学校甚至因受到场地限制连必要的操场跑道都没有,更谈不上一些竞技项目上的训练了。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基础,而这些基本的体育设施需大量的经费投入,但在实行“一费制”、书杂费上调的情况下,一些学校连正常开支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对体育投入经费呢?正如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又谈何发展呢?在一些学校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山羊”,真正的足球有多大。体育教师只能带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久而久之,本应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一些稍上等级的中学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但距《等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经费不足同时使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学校有时一个学期也没钱购置体育器材,而且破损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导致一些学生受到伤害。
因此,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观念滞后
首先,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农村中学仍旧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不放,还坚持着排名次、论成绩的“传统”教育制度,将提高分数作为惟一目标。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甜品”,全面素质教育只是一句空话。
其次,受“应试”教育影响,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的三节体育课一周能上到两节就算不错的了,在一些毕业班一周能上到一节也就算不错的了,甚至有时连那可怜的一节也变成了辅导课。一些语、数、英教师会以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等原因“利用”体育课帮学生“补习”,更有教师不经体育教师同意,充满责任感地“帮忙”上体育课。这给了学生是体育课可上可不上的错觉,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取消课外体育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天最少要参加一个小时体育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只有在教师还没到校的那段时间,在班干部的监督下“自由”活动,甚至有些连下课时间都是在教师的“关心”下继续学习,锻炼时间可能不超过5分钟。这是造成55%中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午放学后操场上活动的学生应该很多,为何看不见呢?学生不喜欢?非也,是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马上离校。组织集体课外体育活动就更少了,根本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
四、敷衍准备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显得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长期下去,学生兴趣索然。准备活动应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要适当分组进行;基本操应既有徒手的,又有器械的;活动应既有定位的,也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五、忽视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赛体育的基础,许多优秀体育人才就是通过学校竞技体育走上辉煌运动生涯的。但学校多偏向文化教育,只重视学生在语、数、英上的成绩,在精神、物质上的投入也远远多于对体育方面的投入,不太在乎体育方面的成绩。
六、师资严重不足
由于受到地方人事制度的制约,农村中学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规定,上千名学生只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余均是让其他任课教师“滥竽充数”充当体育教师,因此造成教师非常大的工作量和压力,每周除了要上好文化课、体育课外,还有每天的课间操、课余训练和课外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项竞赛,剩下的时间仅够备课。有些几百名学生的学校连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也没有,而在城市学校至少有三至四名。
针对以上六点现状,我们更迫切地感到,实施快乐体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进行了“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达到在学校体育中实现四个改变的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确保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一、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农村中学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首先,由于经费不足,不少学校场地器材严重匮乏,一些乡级中学连个像样的乒乓球台、篮球场地都找不到,个别学校甚至因受到场地限制连必要的操场跑道都没有,更谈不上一些竞技项目上的训练了。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开展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基础,而这些基本的体育设施需大量的经费投入,但在实行“一费制”、书杂费上调的情况下,一些学校连正常开支都成问题,还谈什么对体育投入经费呢?正如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又谈何发展呢?在一些学校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山羊”,真正的足球有多大。体育教师只能带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久而久之,本应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体育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一些稍上等级的中学添置了部分体育器材,基本上能够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但距《等级学校体育器材配备》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经费不足同时使学校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学校有时一个学期也没钱购置体育器材,而且破损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导致一些学生受到伤害。
因此,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着农村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观念滞后
首先,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大部分农村中学仍旧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不放,还坚持着排名次、论成绩的“传统”教育制度,将提高分数作为惟一目标。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甜品”,全面素质教育只是一句空话。
其次,受“应试”教育影响,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的三节体育课一周能上到两节就算不错的了,在一些毕业班一周能上到一节也就算不错的了,甚至有时连那可怜的一节也变成了辅导课。一些语、数、英教师会以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等原因“利用”体育课帮学生“补习”,更有教师不经体育教师同意,充满责任感地“帮忙”上体育课。这给了学生是体育课可上可不上的错觉,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取消课外体育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要求:中学生每天最少要参加一个小时体育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每天只有在教师还没到校的那段时间,在班干部的监督下“自由”活动,甚至有些连下课时间都是在教师的“关心”下继续学习,锻炼时间可能不超过5分钟。这是造成55%中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午放学后操场上活动的学生应该很多,为何看不见呢?学生不喜欢?非也,是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后马上离校。组织集体课外体育活动就更少了,根本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
四、敷衍准备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准备活动在组织和编排上往往显得俗套、呆板。一个队形、一个位置、一种形式、一套徒手操,长期下去,学生兴趣索然。准备活动应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既要有集体形式,同时也要适当分组进行;基本操应既有徒手的,又有器械的;活动应既有定位的,也有行进间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运用。在编排上应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一套操的顺序,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四肢到躯干再全身。专门性准备活动可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使其与基本部分自然衔接起来。在准备活动中,整理或放松活动不宜安排。在组织指导上应根据目的、任务、场地、气候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水平有选择地合理安排。
五、忽视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赛体育的基础,许多优秀体育人才就是通过学校竞技体育走上辉煌运动生涯的。但学校多偏向文化教育,只重视学生在语、数、英上的成绩,在精神、物质上的投入也远远多于对体育方面的投入,不太在乎体育方面的成绩。
六、师资严重不足
由于受到地方人事制度的制约,农村中学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规定,上千名学生只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余均是让其他任课教师“滥竽充数”充当体育教师,因此造成教师非常大的工作量和压力,每周除了要上好文化课、体育课外,还有每天的课间操、课余训练和课外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项竞赛,剩下的时间仅够备课。有些几百名学生的学校连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也没有,而在城市学校至少有三至四名。
针对以上六点现状,我们更迫切地感到,实施快乐体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进行了“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实施,达到在学校体育中实现四个改变的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确保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