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ong52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完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并进一步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从而构建了一个以“气”为核心的文论系统,为后世文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曹丕的“文气说”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对于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价值非常重要。
  关键词: 文论 气 文气说 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范畴多至难以计数,梳理起来障碍重重。然而这些范畴并非无章可循,它们之所以数量众多,是因为它们往往是由为数不多的元范畴衍生出若干子范畴,子范畴又进一步交融衍生出更多的范畴。例如:“气”、“味”、“韵”、“象”等元范畴经过交融形成“气味”、“气韵”、“气象”、“韵味”等子范畴,在“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意境”。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标志着“气”正式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第一个范畴,因此“气”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具有西方哲学中“始基”的意义。然而后世学者对于曹丕的“文气说”却人言人殊,为此我们将追根溯源探讨“气”是如何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论范畴的,并深入曹丕《典论·论文》的文本,探究“文气说”的真实内涵。
  一、“气”作为文论范畴的形成
  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气”一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处于不停的演进之中。
  (一)“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如: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
  《老子》提到的“一”即是“元气”,“阴”、“阳”即是“阴气”、“阳气”。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中一般认为宇宙诞生于混沌的“元气”,然后分化成“阴气”与“阳气”,“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降为地,天地交泰化育万物,于是万物就遗传了阴阳二气的基因,只有万物之中的阴阳二气相互和谐才能存在、发展,否则就走向毁灭②。
  (二)“气”作为人的生命之源泉,如: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③
  《管子·枢言篇》:“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④
  “气”既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作为万物灵长的人自然也离不开“气”。上面的几段话虽出处不同,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普遍认为“气”为生命之本,人为精气凝聚而生,精气一旦散失,生命就随即逝去。
  (三)“气”作为道德意义的“正气”,如:
  《孟子·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⑤
  古人认为人秉“气”而生,“气”自然也会影响到人的精神,于是孟子“浩然之气”的提出自然不是意外。虽然郭沫若在《宋钘尹文遗著考》中认为孟子的“养气说”源于《管子·内热篇》的“灵气说”⑥,但孟子的“养气说”毕竟是改造了春秋以来关于“气”的学说并赋予了儒家道德含义,成了具有道德人格含义的浩然正气。这不仅影响了后世以人物品藻为代表的对人格精神的审美,而且催生了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并对古代文论探索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也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气”作为人进行精神活动的原因,如:
  《淮南子·原道训》:“今人之所以……察能分白黑、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⑦
  班固《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⑧
  通过上面的两段话可以看到,到了汉代人们认为人之所以能产生情绪、情感,乃至更高的审美活动、认知活动,都在于“气”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气”由孟子的可以外溢于天地的道德人格之“气”向人类精神的进一步深入。
  (五)“气”作为人的个性、气质,如:
  王充《论衡·命义》:“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渥厚而体坚强……禀性软弱者,气少泊而性羸窳。”⑨
  刘邵《人物志》:“静燥之决在于气。”⑩
  汉末魏晋时期的战乱及儒学的势微,造成人们感慨于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促成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对个体气质、才情、风度的体察和追求成为社会风尚,于是人物品藻盛行,以“气”论人的现象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人物品藻对于人的禀性、气质、才能、情性的辨识逐渐影响了文论家对作家气质、个性及才情的认识,因而“气”、“神”、“韵”、“风”、“骨”等用于人物品藻的品鉴标准,在随后的文论著作中都一一转化成了文论范畴。
  二、曹丕《典论·论文》中“气”的含义
  “气”经历了从自然有形的云雾水气到哲学本体意义上的“气”,再从生命存在的本源到具有道德意义的“浩然之气”,最后才由支配人精神活动的“气”及作为个性、气质的“气”转化为作为文论范畴的“气”,于是就有了《典论·论文》的“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11}。
  然而对于曹丕“文气说”的“气”的解释,后人却众说纷纭:
  黄侃认为:“文帝所称气,皆气性之气。”{12}
  罗根泽认为,“文以气为主”、“徐幹时有齐气”、“公幹有逸气”的“气”,指文章的声调而言,“气之清浊有体”及“孔融体气高妙”的“气”,指先天的才气及体气而言{13}。
  陆侃如、牟世金认为:“《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气’,是指作者的气质在作品中形成的特色。”{14}
  叶朗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气”,就是指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15}。
  罗宗强认为:“曹丕论作家的‘气’,主要是指作者的气质情性而言的”{16}。   袁济喜认为:“曹丕‘文气说’的‘气’的确切含义是指作家独特的气质个性,包括作家的才能在内,它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风格特点。”{17}
  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曹丕所说的‘气’,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涵义。总起来说,它是文学家的气质、个性、才能和文学家所要表现的情感的统一,这四者在文学家的创作过程中是合为一体的。当它形成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表现于文学家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所得的作品中时,它就是中国古代美学常说的‘气势’。” {18}
  可见“文气说”的“气”在后世阐释者那里显示出多义性与含混性,这些解释涵盖了作者的先天禀赋及主体精神、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语言等诸多方面。为了正本清源,深入理解《典论·论文》中“气”的含义,我们不妨返回文本逐句探究“气”的理论来源及确切含义。
  (一)“气”为“文”之本
  如前文所述,“文以气为主”的提法是由在先秦两汉时期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哲学范畴——“气”纳入文论中的产物,因此有理由说曹丕的文气说是中国最早是文学本体论。
  (二)“气”分“清浊”
  先秦时期气分阴阳,阴阳化为天地的观念是普遍流行的,有时候“阴阳”又会表述为“清浊”,例如《淮南子·天文训》:“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19}后来“清浊”又用来指称道德品行的好坏,如王充《论衡·骨相》:“非徒富贵贫贱有骨体也,而操行清浊亦有法理。”{20}这些观点促成了曹丕“气之清浊有体”的提法,在这里“清浊”究竟所指为何?在曹丕稍后的袁准在《才性论》中作了解答:“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美?浊气之所生也。”{21}
  (三)“气”由心生
  曹丕以音乐比文章,这明显受到音乐理论的影响。《礼记·乐记》就有这样的论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22}这段话主要阐述了乐由心生、不可以伪的观点,特别是提到了要将情、气、神调节到和顺的地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音乐不只是曲调、节奏等技术问题,这与“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是同一个意思——气由心生。
  (四)“气”作为作家的先天禀赋
  曹丕所说的“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也就是说人的才气、个性是有差别的,这种才气、个性是由自然禀赋而得,不是后天努力可以达到的,并且接着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即是说这种先天之“气”是不能传授给他人。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曹丕通过对人先天禀赋中清浊的划分,深入到对作家的才气、个性的认识,而这一观点正是在吸收《论衡·率性》中“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的基础上提出的“天才论”。叶朗先生所说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实就是作家的天赋或天才。
  (五)“气”作为风格
  正因为每个作家的才气、个性是有差别的,所以文章中就会自然流露出作家本人的才气和个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所以曹丕举例说:“徐幹时有齐气……应炀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之妙,有过人者……”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后世才有了“文如其人”的说法。
  (六)“气”作为风俗
  值得注意的是《典论·论文》中提到“徐幹时有齐气”,李善在《文选》注释中解释道:“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幹亦有斯累。”也就是说徐幹生长于齐地,他的文风受到齐地风俗的影响,体现出一股齐地特有的习气——舒缓之气。可见,曹丕不仅认识到作家的才气、个性对形成文风有关系,而且认识到作家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到文风的形成。
  (七)“气”并非语气
  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论述了佛经翻译对汉语声调的影响,并考证了真正将汉语声调自觉应用到文学创作已是南朝的事了{23},因此罗根泽先生将“齐气”、“逸气”解释为文章声调是有失偏颇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具有广泛的理论来源,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含义。由于中国古人向来注重感悟而不重概念分析,因此使用概念、范畴时不做清晰界定,致使后人对于进行曹丕“文气说”阐释时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而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气说”的阐述只有区区几十字,是一个尚未充分展开的理论系统,这又为后人进行过度发挥留下了巨大余地。
  综上所述,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是由哲学范畴转化为文论范畴的,具有广泛的理论来源,因此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必须在其“文气说”系统的意义上把握,否则就会以点带面从而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地步。要把握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气”的确切含义就应该以文本为依据并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否则便会陷入过度阐释的泥淖。
  注释: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4.
  ②邓晓芒.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35-136.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9.
  ④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41.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62.
  ⑥郭沫若.中国古代史研究(外二种)·青铜时代·宋钘尹文遗著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42.
  ⑦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⑧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35.
  ⑨袁华忠,方家常.论衡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75.
  ⑩刘邵.人物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24.
  {11}蔡印明,邓承奇.古文论选粹[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18.
  {1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3.
  {1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68.
  {14}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5:379.
  {1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19.
  {16}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30.
  {17}袁济喜.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2.
  {1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5.
  {19}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79.
  {20}袁华忠,方家常.论衡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72.
  {2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5.
  {2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7.
  {23}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四声三问[M].北京:三联书店,2001:367.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过程的实践,对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的弊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阐述了无纸化考试的优势,介绍了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的改革与实现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无纸化 Internet B/S C/S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基础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的重点,大学教师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广告的成长速度也为业界所惊叹.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广告市场规模整体下滑,而网络广告凭借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一枝独秀,使互联网成为广告收入唯一增
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内涵分析,结合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需求特色,基于市场调查工作过程,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该课程适用教学方法之一.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基础上,对市场调查与
摘 要: 本文从雅思听力考试的特点出发,借鉴设置的合理性,给今后四六级英语考试听力部分带来启发。  关键词: 雅思 听力 四六级  引言  听力不仅是外语学习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还是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听力的测试,几乎在所有外语考试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比例。本文通过对雅思听力考试特点的阐述,分析其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教学可借鉴之因素,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发展提供更多的讨论空间。  一、雅思
志愿服务是随着公共事业组织的独立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我国国情和改革的进程的影响,在志愿服务中产生了行政化的问题.它不仅对志愿服务本身是一种损害,同时对整个公共事业组
摘 要: 高考英语改错题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词法、句法及行文逻辑的考查;是写作的一个过渡。这是检测学生发现、判断及改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是一种微技能,也是一种综合技能。作者结合英语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好英语改错题解题节奏谈谈体会。  关键词: 英语 改错题 解题节奏 技巧  高考短文改错是在语篇中检测学生发现、判断及改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是一种微技能,也是一种综合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英
摘 要: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后,根据省考的命题形式及期末考试卷反映的学生得分情况,特别感受到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存在欠缺及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初三下学期 抽象思维 复习策略  漳州这次初三年政治期末考考完之后,很多学生、老师反映不好考,学生感觉有些题目无从下手,这从改卷完后学生的得分反映出来,我所在的区四所学校最高分数是90分,而且仅有一个,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不及格的非常多,学校平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类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系统建立和电子政务建设也不断推进,大量电子文件不断产生,为更好地及时有效地整理保存利用这些电子文件,加强本单位的
进入一年一度的考试季,对初中生来说,中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考试。一场成功的考试,是指懂的、会的题目的分数都拿到了,即“零失误+常态发挥=考试成功”。可同学们都有这样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出现了许多变化.要适应这些变化,图书馆必须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使服务工作向深层次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