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阳市曾是“烟台大花生”重要生产、出口基地。作者根据近几年生产实际需要,提出了重振“烟台大花生”产业的一点设想,以期为“烟台大花生”生产、出口走出困境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烟台大花生;良种繁育;绿色高效
0 引言
“烟台大花生”产量高、品质好。其外型特点:果型大、籽粒饱满、果皮洁白、外种皮色泽鲜艳,香脆可口,营养丰富 。据化验,海阳生产的“烟台大花生”蛋白质含量≥21.5%,脂肪50%左右,碳水化合物≥16%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在外贸出口方面极富竞争力。
海阳市花生栽培历史悠久,是传统大花生出口重点县市,上世纪七十年代选育并推广的“海花一号”大花生新品种,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面积达0.067亿多hm2,并率先培创出全国花生单产最高纪录,为全国花生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1986年正式被列为国家级大花生出口商品基地。
1 推广体系健全、技术力量强
1.1 技术体系完善
全市从事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260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28名。近五年来,曾先后承担各项科技推广项目68项,荣获各级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地级6项、其他36项。发表花生方面论文12篇,出版书籍二部。形成了以覆盖地膜规范化栽培为重点的深耕改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一整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1.2 宣传手段齐备
通过与本市电视台协作,开辟了“农村天地”栏目,在农业生产季节,播放宣传农业节目,;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创办具有时效性、广谱性的“海阳农技推广”报刊;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1.3 技术力量强
全市技术人员有规划、分批、分期参加省、市技术培训,接受国内外先进技术再教育。
1.4 组织领导得当
(1)在组织上成立分管市长为组长,农业局长为副组长,各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管全市的大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工作;在技术上成立市农技站站长为组长的技术小组,各镇农技站长为副组长,市镇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全面负责技术指导、技术推广、田间考察、技术总结等工作。
(2)技術指导小组根据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分工合作,责任到人。采取抓点带面的办法,是项目落实到人、到村、到户、到地块。
2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2.1 筛选合适的新品种
海阳市农技站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对14个花生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适合我市栽培的高产、抗病、抗逆的新品种花育22号、山花7号、花育25号、青花8号。
2.2 建立种子田
根据省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在朱吴镇建立原种田133.33hm2、盘石店镇建立生产种繁育田0.13万hm2。采用单粒精播、合理密植等良种高倍繁育技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更多的优质新品种。
3 建立高产攻关示范基地
面积133.33hm2,以点带面,分布全市十五处镇、街道。市里主抓交通便利、基础好的朱吴镇、盘石店镇二处高产示范区。
4 建设绿色花生原料生产基地
根据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绿色食品生产过程准则要求,首先在我市的朱吴镇、盘石店镇、小纪镇建成
0.2万hm2“烟台大花生”绿色原料生产基地,2022年建成
0.4万hm2,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建成0.8万hm2,占全市花生总面积的40%。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原料,增强出口大花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 建立大型加工企业
建立本地大型加工企业为主,以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烟台市大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辅的格局。注重内、外加工企业结合,推动“烟台大花生”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6 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6.1 积极发挥农技推广作用
以山东省“花生生产四大关键措施、八项改进技术”为依托,积极推广专用型花生新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总结出适合海阳市生产特点的“烟台大花生”配套栽培技术。
6.2 全面推广旱作节水栽培技术
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为主要目地的旱作节水栽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花生生长期间“两头旱”的影响。
6.3 适时收刨、安全储藏
花生成熟后,要适时、择机收获;收获后晾晒要及时。确保储藏期间花生品质。
7 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海阳市光、热、水、气资源分析,实施花生与其它经济作物一年两作,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早春马铃薯(油菜、水萝卜)——花生;花生——秋菠菜;花生//春玉米等模式。
8 地膜回收、减少污染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在使用农膜上,提倡选用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品;花生收获后,立即发动群众进行回收,减少农膜对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 王一茹,吕杰.中国花生生产效率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84-687.
[2] 周凤.家畜风湿病的中西医治疗[J].中兽医学杂志,2019,211(3):40.
关键词:烟台大花生;良种繁育;绿色高效
0 引言
“烟台大花生”产量高、品质好。其外型特点:果型大、籽粒饱满、果皮洁白、外种皮色泽鲜艳,香脆可口,营养丰富 。据化验,海阳生产的“烟台大花生”蛋白质含量≥21.5%,脂肪50%左右,碳水化合物≥16%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在外贸出口方面极富竞争力。
海阳市花生栽培历史悠久,是传统大花生出口重点县市,上世纪七十年代选育并推广的“海花一号”大花生新品种,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面积达0.067亿多hm2,并率先培创出全国花生单产最高纪录,为全国花生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1986年正式被列为国家级大花生出口商品基地。
1 推广体系健全、技术力量强
1.1 技术体系完善
全市从事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260名,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28名。近五年来,曾先后承担各项科技推广项目68项,荣获各级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地级6项、其他36项。发表花生方面论文12篇,出版书籍二部。形成了以覆盖地膜规范化栽培为重点的深耕改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等一整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1.2 宣传手段齐备
通过与本市电视台协作,开辟了“农村天地”栏目,在农业生产季节,播放宣传农业节目,;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创办具有时效性、广谱性的“海阳农技推广”报刊;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
1.3 技术力量强
全市技术人员有规划、分批、分期参加省、市技术培训,接受国内外先进技术再教育。
1.4 组织领导得当
(1)在组织上成立分管市长为组长,农业局长为副组长,各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管全市的大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工作;在技术上成立市农技站站长为组长的技术小组,各镇农技站长为副组长,市镇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全面负责技术指导、技术推广、田间考察、技术总结等工作。
(2)技術指导小组根据要求制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高产栽培技术方案,分工合作,责任到人。采取抓点带面的办法,是项目落实到人、到村、到户、到地块。
2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2.1 筛选合适的新品种
海阳市农技站与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对14个花生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了适合我市栽培的高产、抗病、抗逆的新品种花育22号、山花7号、花育25号、青花8号。
2.2 建立种子田
根据省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在朱吴镇建立原种田133.33hm2、盘石店镇建立生产种繁育田0.13万hm2。采用单粒精播、合理密植等良种高倍繁育技术,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更多的优质新品种。
3 建立高产攻关示范基地
面积133.33hm2,以点带面,分布全市十五处镇、街道。市里主抓交通便利、基础好的朱吴镇、盘石店镇二处高产示范区。
4 建设绿色花生原料生产基地
根据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绿色食品生产过程准则要求,首先在我市的朱吴镇、盘石店镇、小纪镇建成
0.2万hm2“烟台大花生”绿色原料生产基地,2022年建成
0.4万hm2,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建成0.8万hm2,占全市花生总面积的40%。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原料,增强出口大花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 建立大型加工企业
建立本地大型加工企业为主,以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烟台市大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辅的格局。注重内、外加工企业结合,推动“烟台大花生”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深层次方向发展。
6 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6.1 积极发挥农技推广作用
以山东省“花生生产四大关键措施、八项改进技术”为依托,积极推广专用型花生新品种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总结出适合海阳市生产特点的“烟台大花生”配套栽培技术。
6.2 全面推广旱作节水栽培技术
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为主要目地的旱作节水栽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花生生长期间“两头旱”的影响。
6.3 适时收刨、安全储藏
花生成熟后,要适时、择机收获;收获后晾晒要及时。确保储藏期间花生品质。
7 增加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海阳市光、热、水、气资源分析,实施花生与其它经济作物一年两作,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早春马铃薯(油菜、水萝卜)——花生;花生——秋菠菜;花生//春玉米等模式。
8 地膜回收、减少污染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在使用农膜上,提倡选用国家规定标准的产品;花生收获后,立即发动群众进行回收,减少农膜对环境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 王一茹,吕杰.中国花生生产效率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84-687.
[2] 周凤.家畜风湿病的中西医治疗[J].中兽医学杂志,2019,21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