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之我见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和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促进艺术推陈出新,本文以《千手观音》、《丝路花雨》和《水月》这三个大型舞剧为例,阐述了当代艺术的宗教情怀。再从两个方面来讲述关于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首先要对宗教文化精神认同、传承和赞颂,继而创造出想象丰富、构思奇异和极具神秘色彩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情绪。
  关键词:当代艺术;宗教;宗教文化精神
  1 当代艺术的概述
  当代艺术,就是正在进行中而未曾被历史化的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是艺术家置身于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立足于今日社会文化感受的“当代性”,是对眼前现实社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态度,包括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这种创作活动与当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保持一种活跃的关系。他们的作品就必然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
  2 当代艺术的宗教情怀
  2.1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手观音》
  迎着2005年的第一缕曙光,由著名导演、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刚编导的舞蹈——《千手观音》,以惊为天人、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以辉煌灿烂、荡气回肠的艺术之美,诠释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特点。
  而《千手观音》中的造型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3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系列图画。观音的前面肩部描绘了40只大手大眼,生动形象。肩后则以数百只小手小眼组成放射状的图案,每只手又手握不同宝物,营造千手千眼、法力无边、佛光普照、无穷无尽的效果。点出“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①的人生哲理。
  在此之后,历经7年的创作时间,起用了400多位演员来演绎千手千眼,由张继钢推陈出新,倾力倾心创作的弘扬人间慈爱、歌颂盛世梵音、宣讲和谐哲理的超大型舞剧《千手观音》,如春风普渡的花朵,绚丽绽放在观众面前。
  “过去国庄王,不知是何国王,有三女。最幼者名妙善,施手亲救父疾。”②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经变的故事,而张继刚的舞剧《千手观音》就是在这个故事上进行重造的:很久以前,代国发生了一场瘟疫,国王惠远王也未能幸免,危在旦夕。惠远王有三女:大公主觊觎王位嗜权如命;二公主体弱早夭;三公主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危急时刻,三公主请命寻莲,以救父命。大公主暗派心腹夺莲,阻止救父,以保自己早日登基。在红蜻蜓的引导下,三公主历经艰辛,终于找到与自己经脉相连、气血相通的神奇“莲花”。面对苦海中受难的芸芸众生,她毅然献出了“莲花”,义无反顾地走向无边的苦海……
  舞剧给观众展现了慈悲为怀的三公主历经艰辛、舍身救难,最后终于超凡脱俗化身千手观音的升华历程,呈现出仁爱无边、人心向善、万物和谐的景象,体现了宗教中积极向上的社会关怀,因此深深触动了在当下功利至上、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里人们渴望关怀、渴望慈爱、渴望援手的心。
  2.2 起舞之躯起死回生——《丝路花雨》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以妇孺皆知的丝绸之路和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为创作素材:充满神秘之感的古丝绸之路的传奇,加上敦煌壁画中独特新颖、跃然眼前的绝美舞姿,不仅成就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歌颂了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美好纯洁的友谊,更使舞剧达到了极高的视、听审美效果,被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
  “当年激活我们舞蹈灵感的对象无疑是敦煌壁画舞姿造型的新颖、独特性,这种舞姿在过去的中国古典舞蹈和其他民间民族舞蹈中都未曾见识过。”③《丝路花雨》的编导者们面对敦煌壁画上描绘的静止的舞姿,赋予它们活的灵性与丰富情感,使这些尽态极妍的“起舞之躯”起死回生,“复活”而变成了当代的舞蹈,获得了当代的鲜活的艺术生命。
  例如:(1)《丝路花雨》中著名的反弹琵琶舞。它取自莫高窟唐代 112 窟经变图中的伎乐舞姿:单腿翘指立地,另一只勾脚抬腿,双手别在背后高擎琵琶反弹,是一幅绝美的舞姿图画!舞蹈学家叶宁评价说: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在壁画中具有强烈的美感。舞蹈逼近惟妙惟肖地复现了这一美的造型,而且赋予它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流畅自如……(2)《丝路花雨》中参照第285窟、321窟、390窟中的“飞天”舞姿: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丝路花雨》中的舞者将那些静止的舞姿变得鲜活亮丽,迎风摆动的衣裙、艳丽的彩带,轻盈巧妙,妩媚动人。
  2.3 镜花水月毕竟成空——《水月》
  《水月》,是林怀民先生创作的“灵静之旅”系列的第二个作品,是一个充满禅宗哲理的舞剧。它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只是取佛门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结合东方的太极和西方的经典音乐——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来表达一种空灵、洁净的意境。
  “镜花水月”,林怀民以水和镜子为道具,空荡的舞台,漆黑的背景,身着洁白舞衣的舞者,在舒缓幽慢的乐声中随心舞动随意而起。伴随着涓涓流出汇成一汪浅潭的清泉,戏水而舞,舞姿与倒影相辉成映。临近尾声,缓缓拉开的黑幕之下,镜子渐渐展露全貌,空荡的舞台更加空荡,而喧嚣的繁华慢慢沉寂殚尽。与此同时,舞者止于镜中,俯伏水面,形态各异,恬静优美,如梦如幻,仿佛刚刚的一切如镜中月水中花转瞬即逝,蔚然嗟叹。
  林怀民的这出舞剧,不但借用舞蹈艺术体现了宗教情怀,也通过宗教形式,丰富了传统舞剧的表现手法,美得令人沉醉、令人痴迷。
  3 当代艺术的创作题材
  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宗教情怀,是要展现宗教文化中正面、积极、合乎人性的一面,弘扬宗教的慈悲为怀、仁爱意善、崇高道德、超凡脱俗、朴素自然、天地和谐、情趣生活等等,所以,以我之见,当代艺术的创作题材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   3.1 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与终极信仰
  学习其丰富、大胆、夸张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汲取其对终极信仰的赞同与传颂,发扬其奇幻又绚丽的浪漫主义精神,来创作出构思奇妙、想象丰富、寓意鲜明的当代文艺作品。
  舞剧《千手观音》通过讲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经变”的佛教传说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秉承的成仁成义、舍己为人、仁爱和谐的崇高精神。通过“千手观音非凡,不是你,不是我,不是他;千手观音平凡,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只要心中有光,只要心中有爱,就要伸出双手,播撒温暖”这一主题,弘扬了“大爱无疆、大爱无终、大爱无痕”的普世真谛,阐述了追求和谐的思想理念。传播了人间的大爱,歌颂了真、善、美这样一个好的主题。张继刚表示:“这部作品要表达的意境就是和谐。”
  《丝路花雨》是对佛教题材的改造:变佛国为世间,变佛缘为友谊和爱情。借鉴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团结、友爱、爱情、善良,它是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象征。
  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其栩栩如生的审美造型,突显出中华文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凡脱俗的创造性,成为民族审美和民族艺术的精神源泉,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3.2 宗教文化的现实性与世俗的真实性
  要充分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以创造出具有现实精神的当代文艺作品。
  《千手观音》借以当代人的理念,改编宗教文化原有的主题题材和形式技巧,将佛教主题世俗化④,体现了时代主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它将诸如“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的一类宗教传语,给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用“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来宣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乐善好施的积极精神,激发人性向善、美好生活的本质。它从生命有尽而精神永恒的信念塑造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弘扬并激励人们去亲身体验,去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水月》带领我们观照生的世界,“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⑤浮华人世不过水中看月镜中观花,终究欺人幻象转瞬即逝,无论富贵贫贱,无论高低兴衰,百态人生的终点无非一场渺渺空无。纵然淡淡物哀幽幽情愫,怎知浮生急景,飒然华鬓。人生可以很简单,活着不必太执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综上所述,当代艺术的宗教题材创作应既超越现实又要立足于现实;既要追求终极信仰又要关注世俗体验;既要大胆想象夸张又要真实反映表现;既要神秘虚幻奇幻又要逼真现实可信。
  注释:①隆荫培,徐充尔.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②肖红.香山大悲菩萨传[M].文物出版社,2009.
  ③贺燕云.从敦煌壁画复活的神奇舞蹈——《丝路花雨》主演谈敦煌舞的编创、表演及教学.
  ④世俗化,并非内容上的庸俗化和形式上的平庸化,而是直达人性化的艺术表现.
  ⑤《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
  参考文献:
  [1] 张继刚.放大《千手观音》[].北京晚报,2011.01.07.
  [2] 肖红.香山大悲菩萨传[M].文物出版社,2009.
  [3]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04.01.
  [4] 王慧琴.灵之光——敦煌千佛洞三号窟元代壁画的艺术风貌[J].美术学刊,2009.10.
  [5] 盛世华音.和谐之舞——舞剧《千手观音》研讨会综述[J].艺术评论,2011(3).
  [6] 王建疆.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J].甘肃社会科学,2009(5).
  [7] 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 未湮没的宝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04.01.
  [8] 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M].学苑出版社,2001.05.01.
  [9] 徐晓军.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及其现代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11).
  [10] 樊锦诗.莫高窟史话[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01.
  [11] 李倍雷,赫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01.
  [12] 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1.01.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从本质上看,隐喻是通过运用人们熟悉的另一具体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抽象的概念。而人类的认知最初源于其身体经验,“head”又是认知过程中运用最为频繁的身体部位之一。因此,本文旨在以“head”为例,对涉身词的隐喻进行研究。  关键词:涉身词;“head”;隐喻  0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
期刊
摘 要:斯奈德英译寒山诗广受海外国内人士热议。本文试从斯坦纳阐释翻译视角出发,研究其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寒山诗原作客观阐释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在国内受到冷遇的寒山诗歌在异域开花飘香。  关键词:斯坦纳阐释学翻译;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译者主体性  诗歌蕴含了浓郁的文化精髓,为译者提供了图示框架,但又有诸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和
期刊
摘 要:“意境”之于舞蹈,是一种氛围的营造艺术,也是舞蹈之美的一种境界。通过外在的舞蹈形体表现,将舞蹈创作时被赋予的主观情感表达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体会到,实现“形”与“神”、“情”与“景”的融合,这就是舞蹈之美。本文结合中国舞蹈作品实例,论述中国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虚实相生,分析舞蹈创作的规律,提示优秀舞蹈作品创作时要考虑的意境营造及审美元素。  关键词:舞蹈;意境;艺术;虚实相生  每个国家或
期刊
摘 要:日汉语中都有谓语省略的语法艺术表现现象,但两者省略的情况存在差异。从《蒲団》和《骆驼祥子》两篇小说的例句中,分别概括日汉语谓语省略的形式,探究其异同。发现日汉谓语省略的相同点体现在:省略的有条件性;可还原性;部分省略形式的相同性。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日语谓语省略形式及复杂程度远大于汉语谓语省略,且两者谓语还原后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谓语省略;日汉;省略形式;异同  省略的主要目的是
期刊
摘 要: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无论从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上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意,实现了对越剧传统模式的突破,是了解现代越剧发展的绝佳案例。本文以对比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越剧《碧玉簪》和现代越剧《韩非子》,力求通过《韩非子》的进步和超越,说明越剧——这一传统剧种正在经历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戏曲;越剧;碧玉簪;韩非子  2008年上演的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以其大气的选材、高品位的舞台设计受到了观
期刊
摘 要:《我的安东妮亚》是一部美国西部女性成长史。作者从安东妮亚这样一位集女性、西部移民及少数族裔身份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入手,讲述了她在坎坷的成长旅程中不断寻找、追求独立自我的过程,从而揭示了青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责任与幸福的关系,同时也从许多侧面体现了边缘群体不懈追寻、实现美国梦的艰辛历程,为我们重新理解美国女性、西部及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成长小说;女性;自我意识;自我回归 
期刊
摘 要:时尚与艺术虽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在眼下的消费文化中它们时有交集,互动频繁。或许安迪-沃霍的预想——“所有的艺术馆正在成为商铺,所有的商铺正在成为艺术馆”,正在成为现实,本文则是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达成对其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时尚;合谋  2012年的夏天,顶级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以一组迷幻概念短片来向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致敬,并以此庆贺其和草间弥生
期刊
摘 要:打击乐演奏在长期的发展中已逐渐从单纯的乐器演奏发展为了多元化的演奏和结合,同时也对观众期待视阈进行的更加合理的、详细的探究。本文通过对打击乐演奏给予观众的一定的期待视阈,阐发和分析了观众期待视阈对打击乐演奏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打击乐;演奏;观众;期待视阈  0 引言  打击乐演奏已经是较为传统和古老的演奏领域了。传统的打击乐演奏往往是自己按照传统的乐章集经典曲目进行编排或单纯表现的。在
期刊
摘 要:吴碧霞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虽然其艺术生涯为时不长,但却成就突出,她不仅为世人奉献了诸多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而且以大胆的艺术创新意识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她“中西合璧、回归自然”的唱法已经成为乐坛的一个“奇葩”现象,对新时期中国音乐发展颇具启发意义。本文在简述吴碧霞艺术生涯的基础上,对其歌唱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探究。  关键词:吴碧霞;民族;美声;歌唱艺术  0 引言  自2
期刊
摘 要:美声传入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开始逐渐被大家所熟悉和接受,并极大的影响到我国民族歌舞的具体表现方面。蒙古族歌曲是我国民族歌舞中的宝贵财富,将各种美声表现形式应用于蒙古 族歌曲中,可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对美声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并积极的将美声表现形式与我国的民族歌舞融合起来,以不断促进我国民族歌舞的发展和进步,使其跻身于世界艺术之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