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土音乐是一个地区、民族根据自己的母语、民俗、民风所创作出的一种娱乐性音乐。它融合了该地区、该民族所特有的发展历程、思想表达等,是一个地区人民思想的表达,因此,若把本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课程中,将大大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就目前来说,我国音乐教育主要还是针对中小学生。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等做了新的阐述。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转向了基础的音乐教学,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就是本土音乐。因为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有音乐,还有民族的化、思想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更有效接受音乐教育过程。
在现代音乐理念中,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随着欧洲多元化文化的大肆涌入,我国本土音乐也逐渐远离了自身原有的音乐理念,最终导致崇洋媚外学习风潮的兴起。所以,要想建立符合国家教育目的的教学课程,就必须打破“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思维牢笼,强化本土音乐理念,但与此同时也要兼顾世界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一直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中国音乐为辅。而所教授的中国音乐课程则又主要是汉族音乐,其他民族音乐相对较少,更没有深刻的研究。那么作为音乐教育的继承者,本地区和本民族的音乐就是优先学习的范例。一名优秀音乐教师,只有继承和发扬了本地区或本民族的音乐,才是对于音乐文化的贡献。事实上,发挥区域优势使学生首先了解本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与本区域音乐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心理联系。
比如我国的河南省,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鲜明的地方本土文化和音乐。再如地方戏“四平调”,其植根于河南商丘本土,并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发展时期,是最能代表该地区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四平调”无法得到更广、更长远的发展,最终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频临灭绝的境地。具体来说,无论从“四平调”的音乐、表演、剧本、角色、唱腔等各个方面,都无一不彰显了商丘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环境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本土特色。它不仅仅是老一代人的娱乐产品,也是一种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对现代的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本地区或本民族的音乐内涵,包括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风俗文化以及人民性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区音乐的内涵,进而创作出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音乐,也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习惯和审美观念。而特色民风和艺术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本地音乐的文化选择,因此也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次,掌握本土音乐发展现状,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四平调”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曾辉煌过,但随着世界融合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也一并发生了改变,使得许多传统的、民族的优秀音乐陷入了绝境。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接近它、了解它、宣传它,并呼吁国人共同努力将这些优秀的音乐传承且发扬光大。
最后,学习本土音乐理念,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地区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由于在前期并没有得到深刻的研究,以致隐藏了其魅力。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研究型学习的呼声日高,因此,让学生接触本土的音乐文化,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对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促进研究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四平调”,其剧种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其剧目、代表人物和音乐特色等知识,都只在地方戏曲志上少量提及,普通学生是不可能从教材中获得的。现代音乐教育不只是音乐形式变化的过程,它还涉及文化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都将为人们的音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状研究、消费与管理应用研究等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师应认识到当前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向,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开阔视野,将本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地方音乐。
|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外事处
编校:武 琼
就目前来说,我国音乐教育主要还是针对中小学生。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颁发,并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作等做了新的阐述。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应当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应将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注意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的音乐教育转向了基础的音乐教学,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就是本土音乐。因为其所包含的不仅仅有音乐,还有民族的化、思想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更有效接受音乐教育过程。
在现代音乐理念中,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随着欧洲多元化文化的大肆涌入,我国本土音乐也逐渐远离了自身原有的音乐理念,最终导致崇洋媚外学习风潮的兴起。所以,要想建立符合国家教育目的的教学课程,就必须打破“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思维牢笼,强化本土音乐理念,但与此同时也要兼顾世界多元音乐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一直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主,中国音乐为辅。而所教授的中国音乐课程则又主要是汉族音乐,其他民族音乐相对较少,更没有深刻的研究。那么作为音乐教育的继承者,本地区和本民族的音乐就是优先学习的范例。一名优秀音乐教师,只有继承和发扬了本地区或本民族的音乐,才是对于音乐文化的贡献。事实上,发挥区域优势使学生首先了解本土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与本区域音乐难以割舍的感情和心理联系。
比如我国的河南省,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它鲜明的地方本土文化和音乐。再如地方戏“四平调”,其植根于河南商丘本土,并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发展时期,是最能代表该地区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然而遺憾的是,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四平调”无法得到更广、更长远的发展,最终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频临灭绝的境地。具体来说,无论从“四平调”的音乐、表演、剧本、角色、唱腔等各个方面,都无一不彰显了商丘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环境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本土特色。它不仅仅是老一代人的娱乐产品,也是一种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对现代的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本地区或本民族的音乐内涵,包括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风俗文化以及人民性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区音乐的内涵,进而创作出具有地方浓郁色彩的音乐,也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习惯和审美观念。而特色民风和艺术审美情趣又决定了本地音乐的文化选择,因此也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次,掌握本土音乐发展现状,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四平调”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曾辉煌过,但随着世界融合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也一并发生了改变,使得许多传统的、民族的优秀音乐陷入了绝境。而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接近它、了解它、宣传它,并呼吁国人共同努力将这些优秀的音乐传承且发扬光大。
最后,学习本土音乐理念,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地区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由于在前期并没有得到深刻的研究,以致隐藏了其魅力。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中提倡研究型学习的呼声日高,因此,让学生接触本土的音乐文化,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对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促进研究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四平调”,其剧种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其剧目、代表人物和音乐特色等知识,都只在地方戏曲志上少量提及,普通学生是不可能从教材中获得的。现代音乐教育不只是音乐形式变化的过程,它还涉及文化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些都将为人们的音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现状研究、消费与管理应用研究等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师应认识到当前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向,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应开阔视野,将本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发扬光大我国优秀的地方音乐。
|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外事处
编校:武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