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杨刺治疗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1例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enw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06-01
  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主要指脊肌肌肉和筋膜受凉,长期固定姿势工作后引起的劳损,造成局部纤维组织粘连、手中,而致脊背部疼痛的一种疾病,本文笔者采用奇刺、杨刺结合治疗本病31例,获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2岁;病程短者1月余,长者8年。
  1.2 诊断标准
  原因不明、反复发作的背脊部疼痛,并伴有以下特征:①局限或弥漫性界限不清的疼痛②局部软组织多个压痛点③局部皮下可扪及多个条索状物④常见于长期伏案、俯伏位工作者,如司机、微机员等⑤生化检查和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
  2 治疗方法
  采用《灵枢. 官针》十二刺中的齐刺、杨刺,二法合二为一,正入一、傍入二的浅刺法。即用1寸毫针,在痛点(阿是穴)上线刺,间隔约0.5cm刺1针,共刺3针,使施针成簌,进针约2~3分深。然后同TDP神灯照射局部,留针30分钟。起针后,局部拔罐10分钟左右。每天1次,6次为一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一个疗程。一般经1~4疗程治疗,疼痛多可消失。
  3 疗效标准与效果结果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好转:临床症状好转,局部压痛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無改善。
  病案举例
  31例,第一疗程治愈者12例,第2疗程治愈者5例,第三疗程治愈者7例。第四疗程治愈者7例,总有效率100%.
  4 病案举例
  刘某,男,28岁,2010年9月初诊。主诉:胸背部疼痛1年余,加重半月。患者长期从事微机操作,自2009年初开始出现胸背部疼痛,逐渐加重。曾服中成药舒筋片等治疗效果不显,故来我院诊治。体查:胸背部弥漫性界限不清的疼痛,局部偶有压痛及痛性结节。胸椎X线摄片未见异常;血沉正常。按上述方法治疗4个疗程,症状消失。
  5 讨论
  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程长,反复难愈,常以颈背部疼痛为主,局部不红不肿。中医认为,本病为风寒之邪闭阻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所致。长期固定一种姿势工作,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阻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频繁固定的姿势形成慢性劳损,造成局部组织水肿、痉挛,或因受凉后,体表血管收缩,深部血管反射性扩张,组织液渗出积聚而形成粘连所致。治疗采用齐刺、杨刺二合为一,以痛为俞,三针一簌,多针浅刺,以治“寒气小深也、寒气博大”之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颇佳。加用TDP神灯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增强组织自愈能力,促使炎症消散。本法治疗奏效快,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推广。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2年间5例GT临床处理经验。结果 5例GT合并妊娠患者中3例经阴道分娩、2例行剖宫产术,均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手术、麻醉并发症。新生儿无出血倾向及颅内出血现象。结论 GT时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极低的情况下可以在血源充足
目的探讨眼外伤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1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在奉化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54例眼外伤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3.95:1,平均年龄为(39.4±4.20)岁;患者以工人为主占48.2%(315/654),其次为农民34.4%(225/654)。左眼279例(42.7%,279/732),右眼297例(45.4%,297/732),双眼78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