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肝穿刺组织病理与临床诊断3 932例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肝穿刺组织病理特点、临床特征及病因特点。

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收治的3 932例住院患儿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病因组成与1983至2000年1 020例患儿进行对比。

结果

(1)2001至2012年3 943例肝活检患儿中3 932例肝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9.72%;术后31例出现并发症。婴儿组(<1岁)174例(4.43%),幼儿组(1~3岁)866例(22.53%),学龄前组(3~7岁)631例(16.05%),学龄组(7~18岁)2 241例(56.99%)。(2)病因分析:2001至2012年病毒性肝炎2 647例(67.32%),非常见嗜肝病毒性肝炎365例(9.28%),非病毒性肝病920例(23.40%)。2 647例病毒性肝炎患儿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2 115例(79.90%),丙型病毒性肝炎521例(19.69%);甲型病毒性肝炎7例(0.26%);戊型病毒性肝炎4例(0.15%)。(3)2001至2012年G>2级慢性乙肝患儿202例(9.57%,202/2 111),比例低于1983至2000年组132例(23.57%,132/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6,P=0.00)。(4)2001至2012年组非病毒性肝病的患儿920例(23.40%,920/3 932),明显高于1983至2000年(9.61%,98/1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6,P=0.00)。2001至2012年组病因46种,前4位的病因是肝豆状核变性(18.26%,168/920)、药物性肝损害(13.59%,125/920)、脂肪肝(8.80%, 81/920)和肝糖原累积病(8.70%,80/920)。1983至2000年病因18种,前4位为肝豆状核变性(20.41%,20/98)、脂肪肝(16.33%,16/98)、肝糖原累积病(10.20%,10/98)和肌病(9.18%,9/98)。

结论

儿童肝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2001至2012年儿童肝病的主要病因。非病毒性肝病所占比例明显增多,疾病谱扩大和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伴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MS)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6例OMS–NB患儿,其中男4例、女2例,起病年龄13~24个月(中位年龄19.5个月),误诊2~14个月(中位7.5个月)。确诊后给予术前化疗、手术和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并进行了长期随诊。结合上述临床过程主要就肿瘤部位、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进
期刊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高渗盐水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年龄2~18个月毛细支气管炎129例患儿(临床严重度评分≥4分)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首先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气雾剂1.25 ml、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雾化吸入,2次/d。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A、B、C3组:A组给予5%高渗盐水2 ml雾化吸入,2次/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患儿血浆内源性二氧化硫(SO2)、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及其与肺动脉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及心脏外科就诊的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儿,按PAH–CHD纳入标准、合并症排除、肺动脉压测定等限定条件分为4组:(1)CHD无PAH组20例,其中男10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