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服饰来看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的诗阅读时,不仅需要理解含义,还需要有形象感。唐代的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有着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特点,对杜甫诗中人物的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时,不仅是理解,还有画面感。
  关键词:杜甫;唐代;服饰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忧国忧民,约1500首流传至今。诗意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不仅情感真挚,还极具画面感。读其诗,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扑面而来,人物生动,场面真实。
  但在人物造型中没有扎实的依据,不能表现唐代杜甫所属时代的服饰特征,必然给观众造成缪误。
  研究唐代的服饰,必然和魏晋南北朝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是个战乱的时代,大批少数民族因此进入中原,当时士大夫阶层迁往江南,北方的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
  这个阶段是各个民族互相融合的时期,汉族的服饰与各少数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直接推动了唐的服饰文化,服装由于受儒家伦理思想干扰较少,其风格呈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华丽、奔放。
  所以唐初的兴盛在其形态上的表现,跟其服饰的华丽是分不开的。
  突厥是当时影响唐最大的少数民族,不仅在服饰上,甚至在血统上都渗入进汉族,影响力非常大,使得隋朝和唐朝的服饰有着浓厚的鲜卑和突厥的风格。这点在当时女性服饰上尤其明显。区别于后朝的保守。
  这和唐代妇女的政治地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妇女处于一种相对较开放的环境中,服装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热烈、奔放、高亢的特质。
  盛唐,由于经济的发展,长安成为各国商人贸易的集散地,加上使团长带来从未有过的异域货品——纺织品、衣饰传入唐朝,服饰呈多元化的趋势。
  元稹写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着胡状,伎进胡音务胡乐。(1),就是那个时期的写照。不仅是民间仿效突厥和东伊朗的服装,连宫廷都是中亚音乐,“胡旋舞”(2)。
  杜甫的诗歌出现于盛唐晚期,虽然此时仍然是妍歌艳舞,一片繁盛景象,但由于杜甫在盛唐后期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此他的诗歌和底层人民的心理是一致的,即使盛唐,他也不是“既得利益者”,在他的诗歌中是找不到“朱门”“肉林”的逍遥诗句的。写不尽的是内心的愤懑和惆怅。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致衰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杜甫创作的旺盛期也正处于这一时代。此时,西域的控制又被吐蕃和回鹘掌握。唐朝开始衰弱,丝绸之路被强盗纷扰,断绝。大唐内部连年战乱,国力衰竭,往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引导服饰潮流的贵族一来对服饰西域的追求没又目标,二来经济实力也大不如以前,再无力追求“奇装异服”,久之就失去了盛唐的“光艳”逐步趋向实用,保守和拘谨,经历了五代十国,渐渐形成了宋代服饰的特征。
  因此,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在“安史之乱”后,尤其在他晚年,应该逐步趋于实用。不能再象盛唐时期服饰的华艳。最终回归到传统服饰的范畴。
  所以,杜甫因为跨越了盛唐和中唐和晚唐早期。因此在服饰上也不尽是盛唐的样式。
  以下具体分为隋唐服饰中男女两个部分。
  隋唐皇帝的朝冕服是继承了汉制的,平时不穿,这是在礼仪大典和祭拜先祖和百神时穿着。
  官吏的朝服也有讲究,他们戴的“帽子”称为“笼冠”和“介帻”用束发的“簪导”,同时也是饰品,外套穿的是对襟的绛色大袖衫,要分时辰不同:早晨是白纱的“中单”,中单是朝服的裹衣。下穿白色长裙,外面还要套着红色的围裙。然后还在外面套着“蔽膝”有点象现在的围裙,是遮盖大腿到膝盖下的单面围裙,它和“佩玉”都是当时地位等级的标志。腰束钩皮带,挂着玉佩和连接玉佩的锦绳、宝剑和脚上所穿短靴(袜舄),基本都如此,但唯独不同的是六品以下的官员不得佩戴宝剑和佩绶。在唐代,官员出朝和平时穿的基本都是一样的。
  官员平时的服饰虽然和官服混用,但也有规定的,头上戴一种巾帽,款式多样,称为“唐巾”,还有一种帽子,里面有硬衬,称之为“幞头”。上身穿的是圆领的袍子。下身裤子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隋唐之世,盖以广袖大口为裤褶,而以窄袖小口为戎衣(即古裤褶),名同实异,古是今非,所以隋唐仪卫之官,多着大口裤,隋“左右卫……大将军,侍从则平巾啧,紫衫,大口袴褶……。脚上穿黑色的皮靴。
  隋唐两朝的帝王常穿的服装,黄色的袍衫,折上头巾(古时的一种帽子。)扎九环腰带,脚穿靴子(六合靴)贞观之后,不是重大的利益庆典或大祭祀的日子,皇帝都是日常的服饰,此事,唐太宗也参与了改进。涉及帽子、服饰。
  黄袍是从唐朝开始作為皇帝的专用服装。一直延续到清朝终结。
  隋唐时期确定了四种颜色确定了人的地位的尊卑,依次为:紫、绯、绿、青。皇帝是黄色的衫袍,腰带有十三环,区别于官员的九环。从隋唐朝开始就不准臣民的衣服颜色再染赤黄色了。并确定了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管员穿米色小科绫罗袍衫;六品以上官员穿黄丝布交绫双钏绫袍衫;六品、七品官员的衣服用绿色;九品官员用青色。到了贞观年间,又定三品官员的衣服是紫色,四品官员的衣服用绯色,五品官员的衣服用浅绯色,六品官员的衣服用深绿色,七品官员的衣服用浅绿色,八品官员拿的衣服用深青色,九品顾暖的衣服用浅青色,在以上品位之外的官员则称之为“流外官”和普通百姓穿衣可用黄色的服装。到了唐高宗龙朔(公元650年)二年,服饰又有新规。《会要》(3)文明元年诏,“八品以上旧服青者,改为碧”。
  隋唐时期的男子服装一般都是圆领袍衫为主要服装形式。当然祭祀大典穿着需讲究。
  官员袍衫的面料很讲究,布料都用编织暗花的面料。颜色是区分等级的。管管的袍衫在唐初是遵循着隋朝服装制式,后来,在泡服下做了一道横襕(襕衫)。这制式一直延续到宋朝。   武则天做皇帝时,出现了新的服装款式,不同职别的官员的衫袍上绣不同的纹样,名叫“绣袍”,文官绣禽类,武官绣兽类,以禽兽纹样来区别文武官员的品级,明清时期补子也是参照了这个思路。
  “缺胯袍衫”就是在袍、衫的腋下开衩,是官员、百姓、奴仆等类人所穿,也是军队的服装一种。百姓、奴仆穿的大多用白色和黄色布料来做的。
  突厥化服装主要见于唐的初期,唐太宗的承乾太子在皇宫上搭造了一顶地地道道突厥帐篷,而他本人将自己装扮成突厥的“王”(可汗),伺候他的仆人也全穿着突厥人的服饰。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还有一些其它的西域地区其它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流传到中土。衣长到膝盖、衣领是翻过来的、对襟,窄袖,腰间系有皮带。这种皮带原本就是北方民族的装束,在魏晋时传入中土,至唐,一度被规定为文武官必佩,皮带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
  开元后,朝廷规定后一般官吏就不再佩挂了。但到了唐朝中期,西域的服饰对唐朝的影响更大了。不但男子时兴,女子也争相仿效,西域对中土的服饰文化影响盛极。
  “裤褶服”在当时定为“朝见之服”。唐开元年后,更为盛行,式样与汉魏时期的基本相同,只是在颜色和面料上有规定:三品官员以上的服装为紫色,五品官员以上的服装为绯色,七品以上的官员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的官员服装为碧色;面料则是:五品官员以上的服装用细绫及罗,六品以下的官员服饰用小绫。
  半臂,也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演变而来的。
  合领、对襟、衣长到膝盖,在胸处系结,它穿在袍衫的外面,一般在春、秋两季穿着。
  半臂与褙子同属一类,时期称呼不同而已。褙子不分男和女、各级官僚、地位的卑尊可以通用,战士也将它披于盔甲上。还有袄、裙、裤等。一般文人或绅士、老年人,一般都以大袖宽身的禅衣、长裙作为日常服装。
  初唐的幞头巾子较矮,在顶部是平型的,以后巾子渐渐变高了,中间稍微凹进去的,分成两个瓣。中唐后,巾子变得更高,左右分两瓣,有点类似两个“圆球”,明显前倾,“英王踣样”巾子就是指的这个。开元年间,流行“官样”巾子出现在宫中,称“内样”,或称“开元内样”。幞头的“两脚”,初期象两条带子,自脑后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来“两脚”缩短,还有将“两脚”反插的。
  中唐后,自帝王、贵臣,到庶人、妇女都戴幞头,巾子式样基本一致,但“两脚”的形制不同,或圆或阔,象硬翅一样,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支撑连接,有弹性。唐末,幞头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帽子。
  隋唐除幞头外,也有纱帽,被官吏用上朝和宴会的服饰,在儒生、隐士之间流行。样式可以由个人所好而定,以新奇为时尚。南北朝时期的小冠和漆纱笼冠,也在使用,有些还被收进冠服制度中。
  隋代胄甲,以南北朝时的明光铠为主,也有用裲裆铠的。明光铠的样式。初唐与隋代其样式的差别只在腰下部位增加左右各一块“膝裙”,并在小腿部位各加一只“吊腿”。到唐高宗时,铠甲的前身是左右两片,背部则连成一片前后在肩部连接。两肩披膊为两重,上面作虎头状,虎口延伸为下层的披膊。
  唐中宗时期,胄甲又有新的变化:兜鍪的护耳变成上翻,顶部有长缨,腰下有膝裙、骼尾,缚住吊腿,肩盖龙首披膊。
  至中晚唐盔甲发展为兜鍪的护耳翻转上翘,胸背两片铁、革甲用皮革相连,在胸腰处各束一带,胸肚间的圆镜已接近五代两宋的样子。唐代的胄甲使用目的是实战,为铁和皮甲。铁甲为明光、细鳞、山文、锁子、乌锤、光要共六种,其余为皮甲。除铁、皮甲外,还有皂绢、白布和布背等铠甲,外形虽美观,但不适合实战使用,仅仅是武将平时的服饰或参加仪式的装束,此外还有木甲。
  隋至初唐的妇女的服饰,以小袖短襦、长裙为主,裙腰高系至胸上,腰上系长带,长巾披肩,一般是对襟或右衽交领这两种款式。这样的服装最初流行于宫廷和贵族女性,此后不分官庶,流行至市井,到唐中期已经全面盛行。裙的颜色以、紫、绯、黄、青四色为最流行。据说是杨贵妃当时最爱穿一种黄裙,逐渐出现在宫中妃嫔仕宦家中,风行一时,盛唐之后才弱去。
  裥裙是隋与初唐期间贵族妇女都喜欢的长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的裙料互相拼接而成,以多幅作为时尚。至中唐后少见,到宋又盛行。
  后,贵族妇女中还在在襦裙的基础发展出了花笼裙和百鸟毛裙。花笼裙是以单丝罗制成的,织纹或绣纹,罩在其它的裙子之外;
  百鸟毛裙以很多鸟羽毛、罗、丝织成。底层的妇女大部分穿石榴红颜色的裙子。
  隋末初唐,胡服在妇女中盛行,尤其是在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竖条的小口裤,脚穿尖头的小花鞋或半靿软靴。后受波斯服装的影响。女性衣服是上窄下宽的瘦长短襦,袒胸无领、窄袖紧身、長及腰,披帛,头饰高髻簪花。在天宝年间,妇女中还流行穿男装:戴软脚幞头,上装圆领或折领的窄袖袍衫,腰系革带,脚蹬黑皮靴,这个穿着先在宫中流行,后传至民间,变成普通妇女的服饰装扮。盛唐之后,胡服渐渐湮息,代之宽袖衣衫。
  晚唐直到五代时期,妇女典型服饰:梳髻,穿衫襦,宽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长裙,外著蔽膝或围裙,带佩绶,佩玉,脚著平头履。
  除此,唐代妇女也穿半臂的上衣。此装先为宫女所穿,后传民间,遂成风气,但家规较严的家庭里,是不许妇女穿此服的。中唐后,半臂之风逐渐消散。
  披帛是在轻薄的纱罗上印画图纹,约二米开外,披搭于肩,盘绕于两臂。唐规定士庶女子在家里搭披帛,出嫁就披帔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中晚唐,回鹘(维吾尔族的)服装在宫廷和贵妇之中流传至五代。回鹘服装以暖调为主,最喜用红色。领子和袖子都镶着阔边。穿此服的妇女发式一般挽成椎状型——“回鹘髻”,髻上罩着一个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装饰这凤鸟,两鬓有簪钗,耳垂和颈项上佩戴着精美的首饰,脚穿翘头软锦鞋。
  隋唐五代的妇女在礼仪大典中的礼服沿用秦汉制。   皇后的发饰是十二树簪戴花,大、小花相同,两鬓盖耳。青色祎衣,纹饰为雉,中单用白素纱,黻领,朱色。
  蔽膝随裙裳的颜色,大带随衣色或者是朱色,白玉双佩,黑组大绶,脚穿青袜舄。命妇喜欢梳高髻,施两博鬓,以宝钿为饰,饰花钗,一品定九树,二品定八树,三品定七树,四品定六树,五品定五树,以下按品逐减;服饰料子以罗为主,翟衣青色,即青色饰雉纹,一品衣九行翟纹,二品衣八行翟纹,以下按品逐减;
  中单以素纱,黻领,红色的褾襈,蔽膝的颜色随裳,大带是青色,腰束皮带,佩玉、绶,是命妇们在朝会,从蚕时所服。这样的服饰只是在仪典所用,平时很少穿着。
  唐代舞蹈分文、武,舞姿不相同。文舞称为软舞,是传统的汉族舞蹈,衣服大多大袖,表现出婉转、舒展,似飘然若仙。武舞是胡舞,服装以小袖为主,可以方便旋转腾跃,有威武激越阳刚之气。
  隋代妇女的发髻大多为平顶式,有二至三层,一层一层堆上,象帽子形状。直至初唐,仍流行这种发式,顶部有上耸的趋势,多是朵云型,渐渐时过,发髻渐高,形式变化丰富。
  开元时候,又流行起“双环望仙髻”和“回鹘髻”;天宝年间,胡帽逐渐废除,贵妇们开始流行起假髻,市井妇女梳两鬓抱面,一髻抛出的“抛家髻”;晚唐五代,发髻越发加高,上面插花朵。除此外,还有倭堕髻、低髻、凤髻、小髻、高髻、螺髻、乌蛮髻、囚髻、椎髻、闹扫、妆髻、偏髻、花髻同心髻、交心髻、侧髻、拨丛髻、丛梳百叶髻、云髻、双螺髻、宝髻、飞髻等髻等等。妇女还在发髻上装饰着插着梳、簪、钗、蓖、翠翘、步摇、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等物。鬟则为青年女子所梳,有双鬟,鬟有高、低、长大、短小等样式形状,鬟则是把头发作环形,中间是空的,髻就是实心的。幼女发垂于额,象今天的“刘海”。
  隋时,妇女就画长眉。到唐代,这成了妇女的时尚,初唐妇女画眉浓并且长。到了开元、天宝时,时尚细淡的眉毛。
  唐代妇女从细而长的“蛾眉”到宽而阔的“广眉”,逐步演变。
  有金银、羽翠制成的五彩花子,名叫“花钿”装饰在眉目之间,后唐尤为盛行。还有妇女在面颊用丹青、朱红等颜色点出各种形象,或钱样、月形状,称之为“妆靥”,双唇抹胭脂。
  “幂?”初是西域地区少数民族的装束,男女都戴,到唐代,男子已不用,妇女出门远行以防途路被窥。
  永徽年间,帷帽普及后,妇女们再次改革,去掉了帽上的面纱,将一块皂帛包裹住头两侧,面庞袒露在外。开元年间,妇女都穿胡服,戴胡帽,帷帽之制式微,胡帽流行时间不长,在天宝初就结束了。
  唐代无论男女、汉人、胡人、官庶、都穿靴。开元以前,妇女也穿靴,有高头、平头、尖头、圆头等。开元后,妇女大多穿以麻线编织而成的线鞋,鞋面绣各式花样。还可穿履。履有圆头、尖头、方头,常作高翘样子,名为“翘头履”。特别是皮革做的履,功效纤如绫縠,特别受当时妇女的喜爱。乌皮履,是黑色皮革制成,鞋头尖状微微翘起。群臣的朝服、公服、常服都规定穿乌皮履,此履为宫廷各个阶层所用,妇女也穿,是女穿男装。
  中国服饰因为朝代的制式性和专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朝代的特殊“标记”。乱了朝代的服饰,就失去了时代的印记。
  杜甫所处的年代为唐玄宗后期,也是安史之乱前后时期,著名的《三吏三别》(4)正是当时历史的描述。人物栩栩如生,情感饱满,让读者震撼。对照当时的服饰越发能产生形象感。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杜甫的诗歌和他的经历很一致,诗以言志,诗以表情。志向和经历的坎坷,使得他的情感也激荡彭拜。早期是他游历和取功名时期,(约在三十五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5)。这期间不仅游历南方(江南),还应举不第;也巧遇李白(6),后又遇高适(7),三人结伴相游,切磋诗歌……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后十年之间,杜甫再应试,再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的这段生活的写照。终求得一小官。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为著名,标志着他这十年时间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比较早期的诗歌对社会和政治有了新的感悟。 其后,安史之乱(8),杜甫曾为叛军所获,那时候的官军一败再败,自己被肃宗皇帝厌恶,他的功名梦惊醒,《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就是出于这个阶段;
  杜甫的晚年因为内乱和饥荒,弃官,到了成都一带,虽然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但随即军阀乱战,杜甫再度漂泊,流离,最后死于湘江上……
  这个阶段的他的代表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名作。
  再读杜甫的诗,对照时代,时代的服饰,风土人情,人情世故,诗中的人物展现在面前,鲜活生动,场面浩荡不同也不输高适,情感真切,读来感同身受。这些诗展现的不仅是当时人的面貌,还反应了唐代的人文,经济、生活。但前提是必须要懂得唐朝杜甫那个时期的人物的依着打扮,人物才能落实,时代的认识才会清晰,表达才能鲜明。
  因此创作中,如果表达杜甫或那个时代,让人们了解当时的人文不仅是从经济或政治制度。作为形象化的作品,必须是具象的,准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影视和舞台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取自于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
  【2】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经西域传入中原的旋转性的舞种。——百度
  【3】《会要》是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用于弥补正史的不足。——百度
  【4】《三吏三别》是杜甫的诗。“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
  【5】源自杜甫《壮别》一诗
  【6】李白:唐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亦称“诗仙”。
  【7】高适: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8】安史之亂:安史之乱是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与史思明发起的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
其他文献
摘要:前学校的成人仪式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载体,在一定程度起到思政育人的作用,但其大多数存在流于形式、德育功能不强的问题,传统成人礼的社会功能及其德育功能在现代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将通过问卷分析、事例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前学校成人礼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如何把成人礼的形式内容与思政工作结合,发挥成人礼中的一体化育人作用。  关键词:成人礼;思政育人;一体化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历史背景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城乡的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城乡规划作为城乡改革的一大模块,被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关注。合理而有效的城乡规划有利于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和谐稳定环境的构建。在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1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随着我国
期刊
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的也越来越漂亮。我们柳州的紫荆花之城,北京的枫树林、北大的未名湖畔、武汉大学校园的樱花,哈工大的丁香花,城市公园到处可见,大学校园风景秀美,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在城市公园里普遍建有池塘,这些池塘里都放养着观赏金鱼,但这些金鱼除了具有观赏价值,而无实用价值。其实在城市里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公园的保安叔叔、清洁工阿姨,他们
期刊
摘要:为了减少我国山洪灾害造成的影响,切实保障国家财产安全以及百姓生命安全,本文首先对引发山洪灾害的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践进行了探索,希望可以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效果,为相关工作人员带去一些有用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引言:我国陆地面积很大,其中山丘占据了大多数面积,并且山丘的地形和地质条件都十分复杂,在遇到暴雨天气时十分容易发生山洪灾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设计已经发展的趋于成熟,而且环境设计中包含着很多内容,比如说美学和城市规划学等方面的内容。它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处的场所对人们居住城市的规划起着引导性作用。本文就对城市环境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发展;趋势  1、城市环境设计概述  环境设计要适合于所设计环境的功能并满足人在该环境中的活动需求,使所设计的环境达到舒
期刊
摘要:本文对当前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维护农村饮用水用行管长期有效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运行管理;维护;建议  0引言  在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大力实行农村饮水工程,是使得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有力措施。通过农村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使得当前我国人民农村生产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是推动建
期刊
摘要:經济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林业资源保护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经济发展固然重要,决不能以经济的红利来触碰环境的红线。那样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其意义。高效、经济、和谐、共生。我国林业资源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更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环境的安稳,怎么能求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没有生活的安居乐业。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对目前的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头戏,要全面做好安排统筹发展,才能取
期刊
摘要:江泽民的妇女观是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得出用法律保障妇女权利,提升妇女自身的素质以及抓好妇联工作,最终实现中国妇女的解放与发展。江泽民的妇女观是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又一次尝试,对中国转型时期的妇女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武器。  关键词:妇女观;立法保障;妇女自强;妇联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面
期刊
摘要:林业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来说,在我国存在的意义非常重大,并且林业资源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之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快速发展,我国的林业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目前为止到底应当怎样保护好林业资源,也成为了现在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林说资源的一些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并且针对森林防火的问题做出了非常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林业资源;森林防火;
期刊
摘要:实务中劳动仲裁与一审关联不紧密,不仅起诉人需要自己在有限时间内提交起诉书,而且还需要在双方质证环节收集整理更多证据,因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收集证据一般劳动单位不会协助提供,而且劳动仲裁金额较少,一般劳动者不想占用大量时间,在劳动仲裁案件中因为与一审连接程序不通畅,因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滞留案件、拖延时间导致劳动者并不能及时得到应有劳动补偿,从而放弃仲裁转向诉讼,从而占用大量司法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