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学校体育第一课”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20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儿童学校生活的开端,小学一年级既是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转折期,也是系统化体育教学的开始,故而称之为“学校体育第一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学中,小学体育占了很大的比例,也足见其重要性。同时,处在学校体育开端之际的“第一课”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 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唯有对体育持有兴趣,体育常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才有可能;也唯有对体育持有兴趣,才能真正体验运动过程的快乐,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并发展健康的身心。
  “全民健身从娃娃开始,体育兴趣从小培养。”体育兴趣的培养从学校体育第一课就要开始。小学一年级中体育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开展思想教育,包括以小学生喜爱、关心的话题入手教育,或者以体育明星成功的事迹及其训练过程为载体进行教育。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还存在较多学生不喜欢的成分。譬如,在学校组织的广播体操比赛期间,连续几节课的体操练习就让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烦心理。因此,重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是维持体育兴趣的重要途径。三是运用榜样激励法培养兴趣。榜样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小学生又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例如,在跳绳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展示,从中发现“榜样”学生,从而进行榜样教学,在课后小结中给予奖励,并提出下节课的要求,使学生超越自己的榜样,自己成为榜样,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
  
  二、 体育常识的教学
  体育常识是体育的最基本知识。体育常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体育,了解体育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在小学一年级新生中,对于“体育”往往存在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体育就是在操场上随便玩,有的则认为体育就是跑步。这种由于缺乏体育常识而形成的片面或错误认识很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体育常识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显得尤为必要。
  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体育常识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则是新生教学的首要内容。课堂常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体育课与其他科目的区别;体育课对于着装的要求;体育课队列、队形与教室内座次安排的区别及其变换方法;体育课前、课后所要注意事项,以及冬日和夏日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领悟和掌握所有的体育常规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并非易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讲解,以引导孩子们尽快走进体育教学中来。
  
  三、 运动技能的传习
  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核心的运动技能就是以特定运动技能的获得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课程运动技能目标规定,“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可见,运动技能的习得仍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然而,多方面研究结果和资料分析显示,新课程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在运动技能目标达成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经过基础教育一千多个课时的教学,有一部分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太差,不足以单独参加体育锻炼,女生尤其严重。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健身走”和“跑步”成为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最“热门”的项目,占总人口的62%。除了缺乏场地设施之外,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居民还未在学校体育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在学校体育教学结束之后又未能获得有效的科学指导。
  虽然上述问题中,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学阶段是运动技能获得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学习运动技术时所受外界干扰比较少,掌握的运动技术不容易遗忘,更容易培养多项运动技能。相反,运动技术传习的推延将加深技术掌握的难度,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或精熟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运动技能本身及其传习模式两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超越和革新的过程。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对运动技能本身的完善和发展引起重视。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运动技能已不再受社会大众所欢迎,也就不能再列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了。因此,要辩证吸收其精髓,改革其与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在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时,小学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其科学性、文化性和思想性的整合,让体育文化融入心灵,培养每个小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发展其体育素质和体能。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还应以追求运动技术传习模式的创新为价值取向。运动技术传习模式的创新既有助于学校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但仍需指出的是,运动技能传习模式的推陈出新,并不意味着要将体育课演变成“文艺表演”,甚至是戏剧、小品表演,或是音乐欣赏课,最终改变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学校体育第一课”可以适当地文艺化、娱乐化、戏剧化,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但是不能过分脱离体育健身运动的本质以及对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创新教学,反而会偏离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本真意义,导致运动技能传习这一核心内容失位。
  
  四、 体育课堂纪律的管理
  体育教学课堂纪律是保证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没有纪律的保证,体育课就只能是“休闲”课,或者变成自流式的学习。在小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特别好动并且缺乏纪律性,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推拉打闹如不进行及时制止的话,这个波动将迅速蔓延全班。课堂教学并不是课外活动,学生在课堂学练中只有遵循一定的组织安排与教学要求,才能保证有序的主体性学习。如何才能有序?需要的是课堂的组织性、纪律性。课堂上没有原则的放任自由,那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
  但是,对课堂纪律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一味苛求“安静”、“整齐划一”,更不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抑制。相反,通过让学生在课堂整队、准备活动、课间调度管理等方面的适当参与,让学生自身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纪律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其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总之,在“学校体育第一课”的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体育课标的落实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知识的传承价值和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也才有益于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周志雄,周云.审视体育教学中的几种偏离现象[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6).
  [4] 吴昌涛.加强体育教学“课堂纪律” [J].中国学校体育,2009(3).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信用关系或信用方式已成为企业销售业务的主要形式,而伴随信用销售方式必然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在销售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外交以独立自主为基础,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潮流中也经受了考验。而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新时期,中国外交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本文以十
考生是兼具应试者、招考行政相对人、公民等多重身份的群体,考生的权利是公民权利在招考领域的延伸,是考生在招考过程中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考生有权依靠法律救济,通过行政的途径或诉讼的途径以寻求保护、制止侵害和获得补偿。    一、 考生权利法律救济的涵义    考生权利的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裁决考生与招考学校、考试管理部门等主体之间的纠纷,使考生的合法权益获
摘 要: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阶段学生难以对公式与定理产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趣味学习。即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冀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提高,促进数学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趣味教学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
所谓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依据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形成表象,并对表象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抽取出一类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应用到同类事物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事例→表象→概念→应用”。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学具操作在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特点,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