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仅有“世界加工厂”是不够的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焱,宪政学者,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1980年代,王焱曾担任过《读书》杂志编辑部主任,后来转向政治学研究。
  1990年代后期,他和一批北京知名学者发起成立了《公共论丛》编委会,后任主编,出版了《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等系列丛书,推介古典自由主义思想,阐发人类恒远的价值理念,在国内知识界有很大影响。
  
  经济发展的“软肋”
  
  人物周刊: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我知道您有一个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在强劲增长的同时,也不乏“虚火上升”的成分,您的判断是怎么来的?
  王焱:一位领导最近指出:世界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我们最多只是一个“世界加工厂”,因为我们的企业大多是为外国加工产品,中国经济还非常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大部分经济产值的创造,依赖于外国的技术和品牌,我们只是凭廉价劳力给人家做加工制作,附加值非常低。像圣诞树,中国生产了全世界70%的圣诞树,但这些产品,生产一件的利润也就是几分钱、一毛钱。
  这种靠廉价劳力和低廉工资取得的“世界加工厂”地位,其实是很脆弱的。一篇论文中曾提到,耐克运动鞋在印尼设厂生产,7.5万名印尼工人一年的工资,还不如乔丹给这个品牌做一次广告的费用。中国也是这样。比如沃尔玛,去年在中国的订单是12.5亿美元,订单虽然大,但把价格压得非常低,接受订单的工厂昼夜开工生产,可企业还是在生存线上挣扎:你不接就没活干,但接了订单利润也非常低,等于是靠血汗工资来维持的。
  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到底有多少?老是提成衣和纺织品出口,一个国家光靠这些是无法真正崛起的。日本政府就规定,向中国转移技术,要保证日本科技“领先中国20年”。换言之,只有落后于日本20年的技术才允许向中国转移。台湾也是这样,去年岛内讨论8寸晶圆是不是转移到大陆生产,被否定了,但实际上台湾已经在生产16寸的了(注:晶圆是一种电脑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其大小决定技术含量高低)。
  人物周刊:我们知道“中国世纪”这个话题常常被人提起,您怎么看?
  王焱:只能说是具有这种可能性,但可能性要想转化为现实性,可以说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吧。我们有很多软肋,很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后果还很难说。经济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和社会政治体制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中国这种后发型的国家,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人物周刊:您提到的“软肋”,具体有哪些?
  王焱:好多方面。就我个人看来,中国从戊戌变法以来一百多年,中心课题是建构现代的民族国家,但这一历史使命迄今尚未完成。所谓“现代的民族国家”或者说是“现代国民国家”,是有一些客观的基本的标准的:比如宪政法治的落实,权力的监督,民主程序,国民的政治认同,廉洁高效的行政机器等等。中国这些年来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一挑战还没有完成。由此导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贫富分化悬殊的问题,比如官吏贪腐的问题,金融系统的死账坏帐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是由于国家体制的构建不够完善所致。
  像“三农”问题,这在一个宪政民主国家里,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在现代国家,各个阶层在议会里都有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政府要出台一项公共政策,一定要通过议会成员的沟通、交流,经过反复辩论、磋商,最后才能付诸表决,经过这样一个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会使各个阶层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点,那么就不会像中国这样,出现农业、农村、农民利益特别受损的现象。
  
  
  什么是“大国”?
  
  人物周刊:现在“大国崛起”是个时髦话题,您觉得“大国”的含义是什么?
  王焱:根据晚近的政治学者的分析,所谓“大国”,一般要具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所谓“硬实力”,就是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在内的综合国力。所谓“软实力”,就是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在内的制度文明和文化辐射能力。
  中国中古时代是具有这种硬软实力的。比如说唐代,在东亚区域,中国就处于文明中心的地位。以《唐律》为代表的律令制、科举制、各种实用技术、汉字、儒学、汉化佛教、文学艺术……无论是制度层次还是具体的文化、科技方面,都具备成为区域中心的实力。现在中国要想成为“大国”,不要说全球,首先要在东亚地区具备这样一种影响力和条件。这就好比中国男子足球,如果连亚洲都出不了线,那就更谈不上别的了。
  人物周刊:那您认为中国在东亚算得上“大国”吗?
  王焱:这要看你对“大国”的定义了。要说历史悠久、人口多、领土面积大,中国可以被认为是大国。但从经济上说就不一定了。比如中国现在拥有手机3.5亿部,可谓大矣,可制造手机的芯片却完全靠进口。又如投入一个单位资源所产生的价值,日本是中国的15倍。单纯依赖资源投入而非科技进步换来的经济增长,是成不了真正的大国的。
  要想成为名实相副的现代全球性大国,先要成为区域性的大国。我们国家现在至少连国家统一都还没有完成。而且论经济规模,人口只有中国几分之一的日本,其经济总量是中国的3倍。韩国人均产值也比中国多得多。无论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政治法律制度……我们还都不足以在东亚区域让人认同中国是“大国”。
  人物周刊:您是政治学者,您觉得目前的经济繁荣,能持续多久?
  王焱:这似乎是应当由经济学家来回答的问题。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讲,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其把基础放在经济增长上,不如把大力气放在国家社会政治体制的建构上,放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上,否则遇到经济低谷的时候,问题就很严重了。
  经济增长,
  
  还是社会和谐优先?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待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王焱: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政体的结构功能合理,具有比较强大的正当性基础,那么经济发展就比较好;反之,如果社会政治体制结构不合理,功能失调,正当性基础不足,那么单单依靠经济利益作为政治社会的稳定机制,就不够牢靠。
  1997年东亚遭遇“金融风暴”,正好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印尼的苏哈托政权,在印尼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应当说功劳是很大的,但是经济泡沫破了,印尼的政权也随之解体了。同样经历金融风暴,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却不大。日本虽然经济上也有波动,但政治上却没有动荡;而韩国还有很多老百姓愿意捐献自己的私人财产来帮助国家度过危机。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国民对于本国政体具有牢固的政治认同,因而在遇到经济危机之际,能够有相当大的抵御危机的作用。国民会同心协力,共担风险,帮助国家共度难关。
  将正当性基础单纯置于经济增长上,实际上是很不牢靠的。经济增长有起有落,遇到低迷时就会出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老百姓是“忘恩负义”的吧:你推动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过几年,老百姓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却都会归咎于体制。只有将力量放在努力构建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政治体制上,并在此基础上凝聚全社会的认同,才会使国家建基于长治久安之上,即使在经济上遇到不可抗力的挫折,也不会导致社会政治方面的动荡。
  现在新一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在政策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调整,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
  人物周刊:您刚才说的金融危机的例子是东亚国家的,那么南美洲的社会现实对中国有参照意义吗?
  王焱 :也有,就是所谓“拉美化”。这一般是指官员大面积地腐败和贪赃枉法,制定公共政策忽略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教育为例,一些拉美国家一方面强调社会教育的平等权利,所以过早扩大大学招生,而国家又提供不了相应的就业机会,结果穷孩子毕业之后即失业,结果大学中激进思潮流行,教授带领学生上山打游击,甚至对抗政府,搞恐怖活动。像秘鲁的“光辉道路”运动就是如此。
  据国外学者测算,未来二十年中,我们国家要为社会提供5亿个就业岗位,这是很大的压力。而教育产业化促成大学大量扩招,而且收费越来越高,结果穷人的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就业又有问题了。如果解决不好,也可能会酿成新的社会矛盾。
  人物周刊:刚才谈到中国经济跛足发展的问题,从您的角度看,那么该怎么办呢?
  王焱:还是要进一步落实宪政法治,构建和谐的政治社会。现在经济改革释放出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他们的利益与意志各有不同,要通过落实宪政法治,使这些不同的诉求依据宪政民主程序,在政治社会中得以表达,从而制订出有效的制度规则与公共政策,使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得以在体制内化解。
  从长远看,经济的持续发展要靠交易环境的改善,具体说来是法治的确立。在缺乏宪政法治的国家里,做生意靠人情、贿赂,商人跟某个领导关系特别好,生意就能做,万一有天关系僵了,生意就做不下去,这个投资风险就太大了。要吸引投资,不能靠出让利益,而要靠改善大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推进法制建设。
  人物周刊:怎么看我国的改革前景?
  王焱:谨慎乐观吧!改革有个时机问题。现在是利益高度分化的时代,已经形成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团,改革的阻力和难度都加大了。因此,可以先易后难,在制度规则和程序上先进行改革。乐观点看,我还是相信国家理性的,改革也会一步步进行。
其他文献
我现在每周上四天课,每天平均要写5千字。上课、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主要部分。我在敲键盘时,大拇指需要戴上创可贴。因为敲空格键太多,不戴要起水泡  当我看见外面阳光很好,如果这个时候能到外面去散散心,那一定很愉快。但我又因为写作不能去,心中就很苦闷  有两天,一天写了超过1万字。但此后的一周我就不想动笔了,看到键盘就想砸  在2004年10月8日之前,没有人知道陈思宇是谁。  这一天,成都的报纸上同时出
期刊
人物周刊:据我们搜索资料所知,在大陆,您是第一个提出“技术官僚代替人文官僚”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人,您能不能从正面谈谈这一观点?  朱学勤:所谓正面谈,最好的办法是打开历史的纵深:第一纵深从湘军起事,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本是军事官僚即武人集团掌控政权。在这一纵深里,原有的文官传统被挤到后台,只能因势利导,以意识形态牵制、抵消、控制武人集团的极端暴力倾向,民谚曰:“软绳捆硬柴”,如曾国藩的儒家伦理,
期刊
别看我生长在那个家庭,耳濡目染,受环境的熏陶,我对说书厌烦,人前出丑,呲牙咧嘴。不喜欢,讨厌。转了八圈还是干了这个,这是天意还是什么,解释不清   拍了几部电视剧,耽误了两年。转了个圈回来还说评书,只有说评书,我心有底    单田芳艺术公司    1994年,我退休了,就来了北京。天子脚下,大邦之地,藏龙卧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看的,听的,那是什么样。辽宁没法比。  到北京来,不是
期刊
他放弃赚钱的律师职业,回归当年的誓愿——研究中国农民  他和贫寒无所依的农民泪眼相对;他和一呼百应的“农民领袖”结为好友;他记录下“上访代表”的冤情中的每一个点滴;他与县乡干部们掏心窝子说话一起喟叹;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底层社会黑恶之徒的横行    于建嵘完全不是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学者模样。  头发蓬乱,衣着随便,特别爱说话,一坐下来,就会聊个没完,所以嗓子总是哑的;又爱笑,未曾开口就笑眯眯的,一双
期刊
摄魂之相     哲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在他的《真理与方法》里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的存在需要不断地展示自己,那他就不属于他自己了。这准确地预示了传媒时代的生存方式。比如一个偶像明星需要不断地上电视通告,开演唱会,出写真集,尤其是需要大量派发肖像海报。他露面的频率不能过少——那意味着他的星运开始下降、收入减少、FANS流失。至于以什么方式出现,那并不重要。王菲
期刊
母亲,她如此出类拔萃    妈妈是一年前走的。她走得很平静,在88岁的高龄。  好几位妈妈的好友都写了纪念文章,可是我一直没写。在我心中,妈妈就是一个妈妈,她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慈祥,像所有的妈妈一样爱孩子,也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如说过度节俭。直到最近,我在做性别研究时,重新翻出当初对妈妈做访谈时留下的录音记录,才突然间意识到,妈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么的出类拔萃。  李小江做中国
期刊
同学们,周星星又来了!  时隔三年,周星驰再次来到内地大学校园——毗邻香港的汕头大学。  与2001年到北大不同,这次不是短短的见面接触,而是与前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进行对谈,主题为“成长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是几天前在香港大学和李教授“漫游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对话的延续。  三年前的北大之行,正值《大话西游》在内地大学风头正劲,“无厘头”文化堂而皇之地登上北京大学讲堂,将校园“周星驰热”抬高至无以
期刊
这个秋天的中国荧屏上,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收视率独领风骚,并且引起了广泛议论。  官方的统计显示,从1978年至2003年的改革开放25年中,中国社会的离婚率上升了3.2倍。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离婚率在过去20年中翻了20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离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亲友离了婚。2003年,中国民政部门每颁发七张结婚证,就要发出一张离婚证。  如果要总结中国当代生活的几个关键词的话,“离婚”毫无
期刊
对方舟子下任何简单的定论都是草率的。  数年来,他和他的“新语丝”网站,像揭开皇帝新装的那个孩子,一次次捅破知识界的剽窃与欺骗,一而再挑战学术权威和商业神话。“没有方舟子,中国学术腐败将比现在严重得多。”这是他的一个“论敌”对他的评价。今年4月8日,在云南大学的演讲,标志着“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开始参与到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中。  他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坏了很多人的好事。他热衷于打破他认定的迷信,他毫
期刊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无穷的困惑》、《许纪霖自选集》等。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喜欢中国的,还是讨厌中国的,都无法无视中国的存在。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中,中国开始渐渐地从边缘走向中心。不过,要断言中国已经成为真正的大国,尚为时过早。  何谓大国?按照什么来衡量?GDP总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