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的音乐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音乐由多种音乐形式组成,而客家音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我国知名音乐学家王耀华就曾将客家音乐纳入中国音乐体系十二支脉中。而客家民歌在我国的民歌研究中有着显著的民族特色,有别于西北、东北、江汉、湘,其曲调可以应用到其他音乐艺术中,如器乐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和说唱音乐。由《回家》这一经典戏剧不难看出,赣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此,当代艺术戏剧家在创作时,需要充分重视《斑鸠调》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艺术特征,挖掘其美学价值。戏剧艺术家在创作新剧目时,应该充分重视像《斑鸠调》这样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并且重新审视《斑鸠调》带来的审美价值。本文将从《斑鸠调》这一民族音乐创作背景、艺术特征、美学价值等方面剖析。一方面充分尊重《斑鸠调》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通过《斑鸠调》梳理出传统音乐中的典型特色元素,之后学者或者艺术家再将其融入艺术作品中,从而创造《回家》这样具有艺术化、民族化的优秀戏剧作品。
  艺术作品有着双重性质,一方面代表着社会生活现象,另一方面承载着艺术家的艺术加工。所以,艺术往往有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它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采茶戏是我国南方产茶区中流传的一种民间戏曲,在广东、江西和福建等省影响深远。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创作出一系列歌舞作品,如采茶歌、采茶灯等。关于曲调的融入更是常见,比如在戏剧《回家》中,描摹人物旺篼与文竹的婚俗场面时,作曲家就直接采用《斑鸠调》的旋律,衬托婚俗场面中载歌载舞的喜庆气氛,也表达出村民的传统思想。
  音乐往往是由时空中的情绪发酵而成的,通过声音表达感情,所谓的“乐者出于人心”,就是人情绪的表达,成为一种非常合适的艺术宣泄方式。因此,人们开始找物质以表现其自身,在发声上表现,就形成了音乐。而《斑鸠调》就是赣南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状态,生发的一种浓郁情感。因此,《斑鸠调》中的音乐本质是唤醒人的情绪感受,将这种情感扩散发泄,而采用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式就使《斑鸠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然后,《斑鸠调》通过听觉激发、唤起人的情绪,构建一个时空世界,给听众带来强大的代入感。
  一、《斑鸠调》与赣南民族文化
  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南缘,气候冬季温和,夏季炎热,热量丰富,雨水也比较充足,无霜期很长。大部分的地区都是丘陵地形,因此有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称号。大部分客家人都长期居住在山腰,在山间进行农业种植,也就有了“凡客必住山”的谚语。在相对封闭单一的环境中进行劳作生活,当地人就开始尝试音乐创作,以进行娱乐调节,排解生活中的苦闷。赣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他们以此抒情言志。随着时间的推移,赣南地区的民歌变得丰富多彩,流传的种类繁多,逐渐形成了山歌、灯歌、小调、号子以及革命民歌等
  歌曲形式。
  而《斑鸠调》正是赣南客家地区众多民歌特色中的一种,它的曲调风格轻快,地域特征鲜明。而这主要源于客家人的生活体验,例如,赣南戏剧中的采茶戏主要结合当地的采茶生活,进行艺术编排。另外,赣南客家人喜欢以动物作为演唱对象,主要原因是其生活在丘陵地区,地域相对闭塞,与动物的联系成为一种重要关系。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创作出大量与动物相关的民谣,如《斑鸠调》《蛤蟆歌》《十唱虫》《百样鸟子百样声》《屋背老鸦叫凄凄》《白鹤下田疑似鹅》《一对鸽子飞过河》《数麻雀》蚊虫歌》《螃蟹歌》《芒冬雕子》《蝴蝶歌》《鲤鱼歌》《春牛歌》《夜火虫》《麻雕子飞过河》《小小仙鹤》等。其中,《斑鸠调》传唱最多,主要是因为在赣南地区,斑鸠是一种很常见的鸟,其喜欢栖息在山地或者林区,靠近客家人的聚集地,并且叫声十分清脆欢快(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不断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最后,斑鸠这种带有灵性的鸟类走进客家人的歌声中,与当地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人们据此创作的《斑鸠调》成为当地人娱乐放松的重
  要方式。
  客家人在赣南地区聚居生活,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融合当地的生活气息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情绪,不矫揉造作、不修饰应景,逐渐形成了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由于客家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客家音乐形成了与其他区域不一样的风格——以动物作为歌唱对象。其中,《斑鸠调》最为突出,它传递着活泼、欢快、轻松的音乐情绪,这一曲调也被众多赣南客家地区的器乐音乐、歌舞音樂、说唱音乐以及戏曲音乐所吸收,它是一首具有强大融合度和张力的民歌。听众在《斑鸠调》中,很容易感受到当地居民对这种富有灵性的鸟类——斑鸠的赞美,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桃花盛开、杜鹃吐艳、秧田翠绿的美好景色,将客家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传递到听众的身体中。
  二、《斑鸠调》的音乐艺术风格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明亮、清脆、集中的特征。这种特征差异主要来自于音色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往往采用广泛的“靠前”属性。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最明显的特征是音色灵活、明亮等,当然这种音色由于地区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作为赣南地区经典的民族音乐《斑鸠调》,也有不同于其他民族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因此,笔者主要从《斑鸠调》的音乐结构和演唱分析及其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分析其音乐艺术特征。
  (一)《斑鸠调》的音乐结构
  在艺术结构上,《斑鸠调》分为两段、三个部分、五个徵调式,其整体音乐节奏特别活泼、欢快。通常,《斑鸠调》的第一部分会采用常见的四句式结构的“起承转合”。特别是在《斑鸠调》的前面两句中,旋律和节奏总是非常相近,因此从第三句开始做“转”,将音乐的节奏进行切分,通过转调来为歌曲的节奏增添新元素,丰富《斑鸠调》的曲调。而在第四项的“合”句中,一般的创作者为了使其和前几句更加连贯,通常会在具体的音调上做一个区分或进行大致调整,通常的格式是,在以la开头和前句结尾的re下面能够构成一个和谐的纯四度。   另外,第二部分一般都会承接第一部分的旋律,首句切分节奏从第一部分的节奏变成了十六分节奏,第二句往往要重复第一句。第三句又是“转”句,开始出现经典的二拍切分节奏,常常与第一部分转句相同。因此,《斑鸠调》的第二部分中第二三句之间就会形成一个两小节为四个八分音符的连接句,还会通过mi和sol两个音符将这两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巧妙地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斑鸠调》中采用的小调都是比较短小的,没有明显的特色,主要是重复前面的小三度的音级旋律。但是,这一段是这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简单的音律重复进行情绪强调,成为该曲的点睛之笔,在整体上突出了优美欢快的音乐情绪。
  (二)《斑鸠调》的演唱分析
  演唱《斑鸠调》时,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整个曲子的情绪转变,比如整体风格是欢快、活泼、轻松的情绪,因此,在音乐演唱上,需要将演唱的速度控制为中速。二是演唱中要特别注意曲中衬字、衬词的把握,如“正月嘛格叫哟嗬咳”中的“嘛格”、“实在里格叫得好啊咿呀咿子哟”中的“里格”和“咿呀咿子哟”等。这些衬字、衬词才是《斑鸠调》在整个赣南采茶戏曲牌中的特色之一,也是整个曲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衬字、衬词使得整个曲子的结构较均衡完整,增加听众的节奏带入感,曲子的律动性也会更加明显,旋律线条自然也就会显得更加流畅。另外,《斑鸠调》中的衬词使用,还可以增加演唱者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演唱赣南采茶戏时,演唱者往往会通过衬词渲染气氛,勾勒人物情绪。而在《斑鸠调》中,通常衬字都会占据歌词将近一半的篇幅,可见衬字的重要性。演唱者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将这些衬字演绎,从而丰富地表达曲牌中那跳跃、欢快的情绪。总之,演唱时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三是“叽里咕噜、咕噜叽里”是表达斑鸠在春季争相歌唱的情境,因此演唱时需要保持音色干净、清脆。四是演唱者需要充分体现人和斑鸠对话的情绪,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去演绎。
  (三)《斑鸠调》在戏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斑鸠调》具有浓郁的赣南民族生活气息,音律和音调的完美融合,使得曲调具有强大的融合性和张力,普遍地运用到其他艺术创作中,如传统戏曲、民族歌剧等。例如,歌剧《回家》就运用了《斑鸠调》的曲调,它讲述的是江西籍台湾老兵罗旺篼从家乡辗转至台湾后,经历了38年思乡之苦,最后与母亲重逢的感人故事。在该歌剧中,《斑鸠调》的音乐总共被运用了两次。
  第一次运用是在第二幕:众士兵在中秋夜举办“阵地联欢会”,每个人唱家乡歌,跳家乡舞。选用《斑鸠调》来营造气氛,同时,由炊事兵进行演唱,士兵们齐唱。活泼灵动的《斑鸠调》旋律,立刻改变了阵地上原本沉闷的气氛,推动了整个戏剧情节发展。第二次运用是在剧里“寻家”一幕中,创作者将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斑鸠调》运用到传统戏曲剧目中。同时,在新创戏曲的运用中,民歌《斑鸠调》的影子也经常出现。比如,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推出的现代戏——《快乐标兵》,就融入民歌《斑鸠调》曲调,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沿用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在多种艺术作品中,《斑鸠调》都能极好地融入,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三、《斑鸠调》的音乐美学价值
  《斑鸠调》在整体上传达着欢快、优美的音乐情绪。大多采用的是欢快、优美的曲調,节奏规整,有较多的重复节拍,引入很多的歌舞戏份。如果曲调能够实现起承转合的完美融合与切换,就极易给人一种欢快、优美的艺术感受。因此,本文从曲调的艺术美、诙谐美、朴素美、空灵美等四个美学价值角度分析经典的《斑鸠调》。
  (一)《斑鸠调》在表演形式方面表现出的艺术美
  在赣南地区,斑鸠十分常见,它喜欢栖息在山地或林区,并且叫声清脆欢快(轻柔悦耳的“咕—咕咕—咕咕”反复重复,最后一音为加重)。这种鸟在非常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客家人眼中,就是一种生活艺术符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地人将斑鸠的歌声与自身的情感相结合,最后创作出《斑鸠调》。这是一种典型的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艺术美。所以,在《斑鸠调》的演唱中,听众往往很容易感受到那种安逸、和谐的客家人生活画面。
  (二)《斑鸠调》在剧情演绎方面表现出的诙谐美
  曲调中的起承转合表达着客家人在居住地的日常情感,曲调中的词也有一定的诙谐感,抛开严肃、复杂的词语进行描述,准确地刻画出客家人的生活状况。词曲大量采用自带诙谐感的词,如“正月嘛格叫哟嗬咳”中的“嘛格”、“实在里格叫得好啊咿呀咿子哟”的“里格”,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客家人幽默、活泼的性格。
  (三)《斑鸠调》在音乐形式方面表现出的素朴美
  赣南地区的民族音乐与现代的主流音乐有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乐器的“未包装”。其大多采用最朴素、自然的“清唱”形式,避免过多采用过渡化的高低起伏旋律,用衬词来进行起承转合的动人旋律的表达。
  (四)《斑鸠调》在效果方面表现出的空灵美
  在表现手法方面,赣南民族音乐主要借助当地居民的唱腔或者一些动物的声音,并不需要借助多余的乐器。因此,《斑鸠调》在调式和调性上有着强大的空灵美,采用类似斑鸠叫声的方式,使得曲调清脆欢快。同时,在主音被确定后,采用衬字、衬词作为过渡音,这不仅丰富了音乐调式,给人一种意外的听觉体验,还让曲调更加流畅。《斑鸠调》运用若有似无的调性和调式的手法,使得单一的曲调千变万化,让听众很容易沉浸在音乐中,回味无穷。
  (江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文化生态视阈下的江西传统民间音乐民俗文化资源研究”(项目编号:YG2015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2000年6月20日-23日,中国煤炭教育协会高教分会2000年年会暨第二届校长论坛会在上海市良安大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
面对新世纪,如何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党的伟大使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这一重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建
在纳西族漫长的历史上,殉情现象曾经大量发生,并以各种方式记载在纳西族东巴文典籍、民间故事以及汉文典籍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羌人南迁后形成的新民族之一的纳西族,与其他同源民族相比,殉情现象已然成为一个悲剧的“民族特色”。因此,有必要详细探究殉情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这一悲剧进行了或详细或简单的论述,但解释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思考,探究纳西族地区的殉情现象
期刊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认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准确把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重点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与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2008年全国空手道冠军赛的比赛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赛队伍和人数较少,地区发展很不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节奏的改变也给一些不能够适应这种快节奏变化的人的身体带来了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传统保健体育能够提高人
摘 要:数字温度计能够准确判断温度,并对温度进行测量,通过数字的形式现实出来,并不是通过指针显示,或者是水银显示,所以将其称为数字温度  计。在测温仪器类型中,数字温度计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实际使用上还是非常方便的,其主要是用温度敏感元件对温度的变化进行测量,最终转换成电信号。在数字温度计出厂前要对进行鉴定,以保证数字温度计能准确测量。本文主要从数字温度计的检定方法入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建设根本指导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
欧洲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思想得以突飞猛进的时期。在意大利语中,“文艺复兴”一词为Rinascita,主要指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复兴。与人类最早的文明埃及艺术不同,希腊神话自从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中学教师双休日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活动内容以健行或慢跑、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