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优先:以歌剧纪念首位女性参选美国总统的突破性历史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eng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晚期,《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幽默的专栏,字里行间里并没有给予共和党候选人认可,却致以更宏大的敬意。丹尼尔·亨尼格(DanielHenniger)在题为“特朗普歌剧”(“Trump the Opera”)的短文中,铺排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歌剧大纲。剧中有总统候选人与他身边的众多主要角色,还有只懂手持长矛的群众演员,而合唱队则组成“主流媒体”。第一场结束时,特朗普主唱咏叹调,描述他要建起“一道美丽的墙”。到了歌剧的尾声,特朗普从阳台上向人群“讲演”:“相信我。未来将会十分美丽。它将会非常、非常美丽。相信我。”这部以假乱真的“特朗普歌剧”仿佛万事俱备,只欠一位作曲家。
  另一方面,即便没有提及希拉里·克林顿的名字,民主党却“拥有”一部实实在在的歌剧——维多利亚·邦德(Victoria Bond,1945一,美国指挥家、作曲家)2002年创作的《总统女士》(Mrs.President)。10月28日,在纽约国家歌剧中心举行(并同时进行互联网直播)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上,展示了这部歌剧中约一小时的片段。这部歌剧的主人翁,是1872年第一位参选美国总统的女性——维多利亚·伍德胡尔(Victoria Woodhull,1838-1927)。这部歌剧对女性竞选高级职位有着启示作用:她們所面对的难题,时至今日仍没有改变。
  对于居住在纽约的邦德来说,创作一部根据史实改编的、关于女性参选美国总统的歌剧,很顺理成章。邦德是第一位获得茱莉亚音乐学院管弦乐指挥课程博士学位的女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她也是第一位指挥上海交响乐团的美国女指挥家,与上交的演出更由Protone唱片公司出版了唱片《上海现场》(LiveFromShanghai)。
  邦德的创作与中国息息相关:她的作品偶尔融合了中国民歌曲调,而作品《桥》(BridKes)的首个室内乐版本配器中就包括黑管、琵琶与二胡(这部作品现在有多个交响乐版本)。在歌剧《总统女士》排练的间隙,邦德和我聊起了创作该剧的幕后故事,以及她在中国的经历。
  可以回顾一下歌剧《总统女士》的历史吗?
  这部歌剧片段节选首次展现给观众是2001年,在纽约市立歌剧院的一场新作品试演音乐会上。之后有过不少次音乐会版的演出,基本上都是配以钢琴伴奏。直到2012年安克雷奇歌剧院用全乐队编制上演了该剧的半舞台版制作。
  2012年的演出是在阿拉斯加,我记得当时该州的前州长莎拉·佩林(sarah Palin)正准备参选副总统。这部歌剧在佩林的家乡上演,反响如何?
  当时,很多人都在猜测,佩林是否会来剧院观看演出。但我认为她不会来的,因为她最讨厌这种故事题材。
  是什么激发了这部作品的创作?
  我的母亲简·库特兰(Jane Courfland)是一位钢琴家,她无意间发现某个酒店墙上贴着这样的广告:“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女性——维多利亚·伍德胡尔——曾入住这里。”她顿时好奇心大发并且向我推荐了这一素材来进行歌剧创作。当时我正在谱写另一部歌剧。刚好在此期间,一些关于伍德胡尔非凡经历的传记面世,不得不说,她的故事完全契合歌剧风格。就这个题材我开始寻找合作的编剧。有人特意向我推荐了普利策奖得主玛莎·诺曼(MarshaNorman)。诺曼说她有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学生,对维多利亚·伍德胡尔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得以结识了希拉里·贝尔(Hilary Bell)——和她一同创作的这部歌剧是我觉得最默契的合作之一。贝尔在维多利亚·伍德胡尔凌乱的生活片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选取史实,凝练成一条非常集中的主线。我们先构建了故事框架,然后依照歌剧的结构和节奏来进行进一步的创作。
  你刚刚提及到另一部歌剧,那在《总统女士》之前你还有哪些作品?
  之前说的那部歌剧是《游记》(Travels)——可以说是《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的现代版——这部原著令我着迷。我现在正根据这本小说着手为道格·费奇(DougFitch,1959一,美国视觉艺术家与导演)创作另一个新版本。我还写过一部独角戏《摩莉·曼妮布鲁姆》(MollyMany Bloom),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入探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的代表作《尤利西斯》(Ulysses)。就像很多纯粹追随乔伊斯的读者一样,我专注这本巨著的最后一章,即整整250页不放过任何句号、逗号或任何标点符号,不间断地阅读。但要将故事音乐化,你必须做出相关的取舍。我的第五部乔伊斯作品将于明年5月首演。我还写过关于宪法公约的《一个更完美的城邦》(A More Perfect Union);关于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的《克拉拉》(Clara),于今年3月完成并在罗切斯特抒情歌剧院上演;《光明节的奇迹》(The Miracle of Hanukkah)今年12月在芝加哥室内歌剧院首演。
  是什么让《总统女士》这部作品又应景起来?
  有趣的是,我在希拉里·克林顿参选前很久就写了这部歌剧。它的原题是《撒旦女士》(Mrs.Satan)——因为当年的新闻界正是这样称呼维多利亚·伍德胡尔的。当希拉里宣布参选总统的时候,我不希望因为这部剧的剧名导致我有意图评论或者从某种角度攻击她的可能,于是修改了标题。
  在歌剧里关于伍德胡尔的描述与如今2016年的境况出奇地相似。是刻意的么?
  你知道,怪异的是,伍德胡尔与希拉里一样,都被冠以一些相似的难听绰号,譬如,说她们是“与魔鬼结盟”、或者要“把她锁起来然后扔进监狱”。的确,维多利亚·伍德胡尔是在监狱里度过大选之夜:当年,她发信给媒体,揭露亨利·沃德·比彻(Henry Ward Beecher,1813-1887)这位公理会牧师(也是社会改革家、废奴主义者)与女教友有暧昧关系,却被美国邮局控告她散布“淫秽内容”。经过繁复的审判后,比彻被判无罪,伍德胡尔却再次被监禁。一张讽刺她的图片——背上长出黑色翅膀,头上长出一双魔角——在《哈珀斯周刊》(Harper's Weeldy)出版,象征着那个时代反女权的氛围。社会上某些群体认为她是很大的威胁,因为她追求男女完全平等。她在平等权利党的竞选伙伴是奴隶出身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rick Douglass,1818-1895,废奴主义活动家)——在1872年,奴隶和女性连投票权都没有。尽管伍德胡尔知道她永远不可能成为美国总统,但她希望通过竞选总统的平台来向公众阐述自己关于妇女平等的观点。伍德胡尔在那个时候已经说过,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主权,这个话题至今仍是美国生命权斗争运动的关键点之一。   你在世界各地当指挥,有没有因为你是女性而受到任何影响?
  在我的第一次中国行之后,外界不停地问我中国人是怎么看待女性指挥的。我很高兴地发现,身为女指挥并不是个问题。“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女性像男性一样从事着各种职业。我发现最受尊敬的中国指挥教授之中,有一位就是女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男女是平等的。
  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邀到中国来的?
  正如中国的很多事情,是“有朋行天下”的。我曾在弗吉尼亚州的罗阿诺克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其中一名观众的母亲住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有联系。通过她的引荐,上海交响乐团连续两年邀请我造访中国。我受上海交响乐团、两个小型美国乐团和一家弗吉尼亚州环保组织的共同委约,创作了管弦乐作品《像山那样思考》(ThinkingLike aMountain),作品涉及環境保护的主题。时至今日,中国更关注环保这个问题了。
  可以谈谈你与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吗?
  我是第一位与上交合作的美国女指挥,虽然我很早就已经留意中国——我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经驻扎在昆明。当我第一次和上交排练时,我通过翻译(现在我的中文水平大有进步了)向乐手们介绍说,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曾经帮助过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因而从一开始,大家的关系就很融洽。
  当时的上海交响乐团是怎样的?
  怎么说呢,我与上交合作的首场音乐会是为了纪念美国国庆所策划的,选取的都是美国作曲家的作品。开场曲目是亚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的《平民的号角》(Fanfare for the Common Man)。当年,上交的铜管声部甚至达不上美国普通高中乐团的水平——他们缺乏好的乐器,气息控制方面也不够好,所以从第一曲的排练开始我们就遇上了麻烦。但值得肯定的是,第二天在排练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时,我发现上交的弦乐声部十分出色。第二年,我和上交合作了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Pathetique),乐队展示了他们很高的演绎俄罗斯作品的水平。在那一年,乐队在乐器质量和专业训练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年间的变化令人刮目相看——就如同上海的城市发展一样,都有着巨大的飞跃。
  话说回来,与乐手们沟通音乐有困难吗?
  第一年我们排练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的《弦乐柔板》(Adagio for Strings),弦乐的技巧很好,但是感情上非常平淡。我不断地强调要投入更多的情感,但是他们无法抓到感情点。于是我开始聊起我父亲,回忆起他去世时,医院病房的收音机里正放着这首作品。我告诉乐手们:“我知道中国人不习惯将情感宣之于众,但美国人习惯敞开心扉,我们善于传达悲伤让别人知道。因为我的父亲,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他是如此地热爱中国,却没能看见我现在正站在这片土地上指挥。”我说的这些话就像打开了闸门,之后乐队的演奏变得强有力起来。这让我意识到,这首音乐就如同亮起绿灯,让中国演奏家们有机会宣泄他们无处释放的情感。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在排练约翰·菲利普·苏萨的《星条旗永不落》(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时。我告诉乐手们,演奏这首曲子有一个特别传统:到了副歌的段落,首先是短笛起立,而后是整个铜管声部全部起立。乐手们回答我,“在这里我们不这样做”。直到音乐会正式演奏时,我依旧尝试着让他们沿循惯例。后来有一个人勇敢地站了起来——倘若没有记错,应该是短笛手——美国大使馆的人员立刻报以了掌声,其他乐手看到这一情景后也纷纷站起来演奏。不过,像古斯塔夫·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和西蒙·波利瓦尔青年乐团在安可曲时乐手们围成圈跳舞,这种打破惯例的做法我不太确定上交的乐手们能不能接受。但是,今天的中国乐坛都有郎朗之辈了,可在当年,很多人都不认同这种感情外露的演奏方式的。
  自此以后,你还来过中国么?
  大约十次左右吧。除了上海,我还去了两次北京——一次是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大师班,一次是指挥中央歌剧院的“世界歌剧经典音乐会”。有几年我担任武汉交响乐团的音乐顾问,也曾在长沙指挥乐团演出。但那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我很希望能够重回到这些中国城市——当然,也包括昆明。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20日,北京。清晨还是灰蒙蒙的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将雾霾笼罩的天尽力冲刷着,空气中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充满诗意的秋雨中,北京音乐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们在期待一场音乐会的开始。  当晚音乐会的主角李新现,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而李新现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热爱歌唱、视歌唱为生命的普通歌者。  李新现对歌
期刊
歌剧演出史在历经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的歌剧”和格鲁克歌剧改革以降的“作曲家的歌剧”两个阶段之后,迎来了从上世纪至今方兴未艾的“导演的歌剧”这一新时期。“导演的歌剧”(director’s opera)仿佛在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又返回到“歌唱家的歌剧”那种对作品任意解释的状况。发端于维兰·瓦格纳(Wieland Wagner,1917-1966)的“导演的歌剧”之理念逐渐蔓延,对戏剧各个门类的呈现方式
期刊
此番引起我观赏上海版《茶花女》的热情,主要有两点:女高音和新制作。在威尔第创作的歌剧中,《茶花女》是其第一代表作,艺术成就的综合指数最高,其中对第一主角、饰演薇奥莱塔的女高音,要求非常高,不仅嗓音需全面(花腔、抒情、戏剧),诠释人物更要立体丰满,因此在世界乐坛,能胜任薇奥莱塔的女高音,往往特别引人注目,是成为大牌女高音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年的歌剧女皇玛利亚·卡拉斯,就是如此。  徐晓英现在是上海歌剧
期刊
2016年8月12日,由湖南株洲戏剧传承中心、湖南南国新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声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音乐剧《天使合唱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上演。该剧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上曾荣获田汉大奖,这部反映校园生活的音乐剧以中学生为主角,直面中国社会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面对应试重压,处于叛逆期的独生子女一代如何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无论题材的选择还
期刊
内容提要:《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流传至今已有相当多的版本在世界各地上演。本文对比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图兰朵》,比较各版本对同一故事的重点场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兼及讨论各版本中平、庞、彭人物形象的多种演绎方法,试图从多种角度还原《图兰朵》的歌剧魅力。  关键词:《图兰朵》、重点场面、平、庞、彭、幕间剧  三幕剧《图兰朵》是意大利音乐大师普契尼最后一部作品,虽是未竟之作却长演不衰,自1926年首演
期刊
威尔第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写成的歌剧《西蒙·波卡涅拉》充满政治色彩,虽然没有直接关注政治,却营造出一种潜在的政治意识,是一部洋溢着真爱与和解的史诗巨作,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意义。  此剧的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上演的机会不多。第44届香港艺术节请来了意大利都灵皇家剧院乐团及合唱团全班人马,在香港演出了《西蒙·波卡涅拉》(港译《父女情深》)。因为实属难得,很受欢迎。3月1日的演出,现场气
期刊
编者按:阎肃,著名剧作家、词作家。由他创作的歌剧《江姐》成为歌剧艺术中的经典剧目之一,盛演不衰。“千里冰封红梅艳,漫山遍野映山红。”为纪念和缅怀阎肃先生,我刊特邀阎肃先生歌剧圈中的众多友人共写缅怀文章,以沉痛悼念这位在艺术领域为我们奏响生命之歌的卓越艺术家。  春节前夕,我把歌剧《特区回旋曲》手抄文本交给阎肃夫人时,她嘱我再找找歌剧《党的女儿》手抄文本并告诉我阎老的病情有点重了.不太乐观。真没想到
期刊
电影《玛格丽特》(Marguerite,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该片译为《金曲金后》,更令人会心微笑)是泽维尔·吉亚诺利(Xavier Giannoli)自编自导的大型复古片。影片非常温馨,令人觉得享受安稳平和、心满意足——如果你是一个乐评人的话,或有此感。  影片中的核心人物玛格丽特·杜孟(Marguerite Dumont)是根据真实的人物而塑造的。主人公原型是美国出生的弗罗伦斯·佛斯特·詹金斯(
期刊
歌剧在纽约有点像是西方古代宫廷所说的:“国王已死。国王万岁!”尽管许多存在已久的歌剧团体面临程度不等的财务困难,甚至到了解散关门的程度,但新兴小型的歌剧团体却是此起彼落,各以独特新奇的方式来呈现歌剧,力图打破歌剧“一本正经叫人难以亲近”的成见。  像是歌剧团体“现场歌剧”(On Site Opera),他们会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私人宅邸,整个表演专门根据场地的规格打造。去年,他们在上东城一
期刊
2016年2月12日,阎肃老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病重时,我去医院探望他,当时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失去了意识。但是当我含着眼泪对他说“我还想再为您唱一次《红梅赞》”时,他的眼睛动了动,但已经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我印象中,阎肃老先生永远是位宽容乐观、带着灿烂笑脸的前辈:尽管他年高德劭、声誉卓著,但依旧为人谦逊、待人亲切。对我来说,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亦师亦友,是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