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无缠绵也流行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歌曲大都以表现爱情的居多,尤其是青年男女失恋后的心境最被推崇。类似于青春偶像剧,越缠缠绵绵越无病呻吟就越被人追捧。“红歌”一般被定义为主旋律,如今,除了在主题鲜明的晚会上演唱外,传唱率是比较低的。
  记得1997年的春节晚会上,解小东载歌载舞了一首《中国娃》,不仅让观众们热血沸腾,而且在青年人群中广为传唱。“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儿是那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这首歌引起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共鸣,当年春晚后,最流行的歌曲非《中国娃》莫属。歌词后来被收入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
  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曲波,一个“胶东大汉”。曲波虽有着山东汉子典型的高大魁梧身形,但实际接触后才发现,生活中的他却是很儒雅的一个中年人。曲波从十六岁开始创作歌词,从传统文化到时代精神,从民族风情到都市个性,从行业精神到品牌文化,他几乎都用歌曲的形式挖掘梳理包装弘扬过。山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浓厚,把儒家的思想融入歌词里,是他创作的一个习惯。前面提到的《中国娃》的歌词,和《中国字画》、《京胡颂》、《茶香中国》等一系列具有包装“国粹”文化意义的歌曲,无一不透露着中国儒家文化的信息。事实证明,把书法、绘画、京胡、茶、丝绸等具有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形象“植入”歌曲里,赋以新的形式,确实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根据唱法的不同,我们习惯把歌曲分为美声、民族、流行。大部分“红歌”由民族唱法的歌手演绎。民族唱法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戏曲,曲调优美,配以民族歌手特有的嗓音,唱起来回味无穷,很容易引起共鸣。民间小调里描写爱情的很多,大多数是表现快乐情感的,唱起来欢快、潇洒。
  在业界,曲波被称为“红歌”专业户。印象中的“红歌”一般不怎么流行,也有人提出如何让“红歌”也像流行歌曲那样被广为传唱的问题。曲波说:“歌曲的传唱与否与歌词和曲调有很直接的关系,当然和演唱者也有很大的关系。曲调优美,歌词韵味十足,都是传唱的理由。‘红歌’的歌词要有真情实感,假大空的词语尽量不要去写,即使写出来也不受欢迎。真实的情感,能唱到百姓的心里的时候,歌曲要表达的目的就达到了。”
  说起“红歌”,人们往往会认为 “红歌”就是“革命歌曲”,唱“红歌”,就是唱“革命歌曲”,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所谓“红歌”,即是:综合怀旧元素和时尚元素;传承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乡土的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气魄;体现生活中真善美文化精神的优秀歌曲。“红歌”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简单通俗,可以悲壮沧桑,也可以奔放激昂,但无论风格如何迥异,其歌唱与承载的精神始终如一,那就是——忆往昔峥嵘岁月,谱时代和谐之音。
  纵观曲波词作,“红歌”是他一贯坚持的。从1997年央视春晚一炮走红的《中国娃》开始,“红歌”成了他创作的主方向:《中国志气》、《中国鼓》、《中国兵》、《吉祥中国》、《中华贺岁曲》、《中华美德》、《中华满堂红》、《要做就做中华之最》、《了不起的中国人》……迄今为止,曲波“中”字号的“红歌”创作了近百首,不但数量多,而且多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备受称赞。仅《中华全家福》一首歌,央视春晚就分别于2002年和2008年,以盛大的包装和场面调度,在最黄金的时段演绎过两次。
  曲波说:“‘红歌’要流行,除了有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时尚元素,不仅要励志,还要好听。好听俩字是不容易做到的,中国传统的思想里,文化二字和旋律的关系很紧密,诗作要‘吟’,文章要‘抑扬顿挫’。所以歌曲精彩不精彩,歌词很重要”。
  2009年首都国庆六十周年群众游行中,万里挑一选定的二十一首唱响时代主旋律的红色经典歌曲中,《领航中国》被誉为能让全球华人感受盛世震撼的“最牛的国庆大典歌曲”。另外,《和谐中国》等系列歌曲,被业内外一直公认为“唱出了中国文艺界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声”。从这些歌里,我们也能听到曲波一贯的创作风格。尽管属于大题材,但有了文化和时尚二字,想不流行都很难。
  曲波的主旋律词风,除了大题材、大情怀、大视角之外,还有一种以平民化视角和语感呈现的创作风格。像他为央视春节歌舞晚会创作的《老百姓的每一天》等歌曲,一经推出,全国各地的市民百姓,在晨练或溜弯时自发演绎这首表达了他们和谐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歌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