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亚胺改性壳聚糖气凝胶对Cr(Ⅵ)和Cu(Ⅱ)的吸附及机理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meKin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壳聚糖(CS)为基材,戊二醛(GA)为交联剂,聚乙烯亚胺(PEI)为接枝材料,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一种聚乙烯亚胺改性壳聚糖气凝胶吸附剂(CS/PEI)。对制备的气凝胶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对水体Cr(Ⅵ)和Cu(Ⅱ)的吸附性能、模型和机理。CS/PEI-1吸附Cr(Ⅵ)、Cu(Ⅱ)的最佳pH分别为3、6。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更符合拟二级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Cr(Ⅵ)、Cu(Ⅱ)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88.69、93.51 mg/g。吸附热力学表明,CS/PEI-1吸附Cr(Ⅵ)、Cu(Ⅱ)是一个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吸附机理表明,CS/PEI-1吸附Cr(Ⅵ)、Cu(Ⅱ)的作用主要包括静电吸引、螯合、络合、氧化-还原、孔扩散、孔填充等。
其他文献
为解决加热卷烟普遍存在的入口烟气温度过高问题,设计和制备了一种加热卷烟用"降温低截留"滤棒,研究了降温载体和降温材料对滤棒降温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滤棒成型工艺对滤棒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温低截留"滤棒的优选载体材料为纤维素纸,优选的降温材料是聚乙二醇600(PEG600)与聚乙二醇4000(PEG4000)的复配组合。(2)采用双压辊和沟槽成型结合的技术方案,可显著改善滤棒的圆度和硬度
期刊
高校教育管理是高校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基于创新教育理念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可推动高校持续优化发展、强化高校对新教学方式的适应能力,所以,高校应积极研究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从创新管理理念、构建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构建信息管理机制、强化工作队伍建设、创建优质校园环境等方面在创新教育理念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理念的价值,多维度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期刊
5G微带天线、毫米波雷达等应用领域要求所使用的印制电路板(PCB)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的特点,这通常要求介质基板材料具有高的介电常数(Dk),低的介电损耗(Df)以及趋近于零的介电常数温度系数(α)。将电介质陶瓷填充到有机聚合物中制备的复合基板兼具良好的加工性和优异的介电性能,是目前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然而,陶瓷填料的物化指标、介电性能以及其与有机树脂的相容性常常是影响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关
期刊
期刊
为解决复合滤棒中心线胶施加过程中胶水无法间断喷涂等问题,采用高速电磁阀技术设计了一种中心线胶间断式上胶系统。该系统以电磁胶枪为基础,通过电气控制系统调节胶水压力和胶枪上胶参数,可精确控制胶水喷涂位置以及滤棒胶点数量、间距和大小,并可实现不同规格复合滤棒的快速匹配和应用。以KDF2滤棒成型机组为对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200 m/min生产速度下运行稳定,生产的含空腔结构的二元和三元复合滤棒
期刊
在整个电力系统当中,配网是一种基础性设施,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所以,采用先进技术强化配网运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配网自动化技术对于配网运维有着重要影响,能够改善配网的运行质量,从而改善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鉴于此,文章总结了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应用问题,探究过配网自动化技术在配网运维中的应用,并针对相关问题给出了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升配网运维管理质量有所助益。
期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对教育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寻求改革途径,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教学中要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助推高等教育改革,还能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期刊
期刊
为解决沉头滤棒因高克重成型纸定量较大而引发的搭口不牢、易出现爆口问题,同时为提高沉头滤棒圆周、圆度可控性和空腔处硬度,进行了沉头滤棒热熔胶、高克重成型纸的材料特性研究和基棒圆周设计、沉头部分长度设计的成型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选用使用温度为180℃左右的高熔点热熔胶,沉头滤棒的搭口粘结强度最高,可有效解决沉头滤棒易爆口问题。②随着高克重成型纸定量的增加,沉头滤棒空腔处硬度逐渐增大,滤棒圆度亦逐
期刊
激光雷达及飞行时间(ToF)传感器中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模组使用的银胶固晶工艺存在银迁移及硫化问题,亟需开发一种可靠性高并可量产的整板金锡共晶焊接工艺。以单颗焊接模式下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为基础,借助Ansys热仿真工具,探究整板焊接中基板与压头之间合适的匹配温度。单因素控制变量实验发现,固晶芯片推力随共晶温度、压头行程、共晶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共晶温度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