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政府,要学会生气”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11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的骂战还在持续。热心网友提示空气质量“有毒害”,北京市官方数据仍然是“轻微污染”。身为新京报评论部编辑的于平十指交叉,叹了口气,把双臂枕在脑后,习惯性地揉了揉头发。“光骂没有用,得把现有能用的渠道和方法利用起来,督促政府做些事情。”于平发现,在几日前的新闻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表示:“北京有设备监测PM2.5,愿与美国大使馆比对数据,只是何时公布暂不确定。”
  “既然有数据,为何不公开?”很少坐电梯的于平一路小跑下了楼,他以个人身份通过EMS向北京市环保局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布2011年10月1日至11月18日,截止到他申请前一天的北京环保部门每日监测PM2.5数据。
  于平腼腆地坐在报社的工位前,揉了揉头。谈起大半年前,和北京市环保局的公开叫板,他说:“此前我一直不知道我和家人、孩子在呼吸有毒空气,几年的被蒙蔽,让我很愤怒。”
  于平的愤怒一直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进行,他一开始就做好准备:如果不给数据,就不停地申请、不停地复议、最后提起诉讼。“这个东西并非很难做到。你只需要填一个表格,就给政府很大压力了。要努力改变,而不是一直忍受现状。面对政府,要学会生气。”
  为难的口罩
  2003年,于平刚来北京。10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用于平的话说,“那时10月的空气简直好得令人发指。”然而到了2011年的10月,却没几天是看到太阳的。
  于平开始在微博上关注来源于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空气质量数据。PM2.5的数据几乎天天在飙升,有时连续几天都是“有毒害”。除了肉眼看到的灰霾天气和明显感觉的呼吸不畅,于平还查到了一些医学数据。
  国际上,美国癌症协会对PM2.5的研究结果表明,PM2.5的长期暴露与死亡率的上升有很强的相关性。广州气象专家吴兑所在的科研团队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而在北京,肺癌的发病率已居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每四个癌症病人就有一个是肺癌。于平开始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天夜里,于平下晚班。就在于平走在北京的灰霾里时,他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09年一个秋冬之夜,于平和妻子带孩子出门散步,当晚同样是浓浓雾霾,可那时还不懂PM2.5为何物,他和孩子就裸露着口鼻,在街边玩了很长时间。每每回想起此事,于平心里总会隐隐作痛:“孩子那时才四岁,四岁啊,他小小的肺是多么娇嫩,我却无意间重重地伤害了他。”于平开始寻找防护措施。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少外出和戴口罩。北京市卫生局的官方微博“首都健康”提醒:雾霾中的氢化物、硫化物、沙尘、汽车尾气、厂矿周围的烟雾等污染物不易扩散,对呼吸道极为有害。建议大雾天紧闭门窗,避免室外雾气进入室内;尽量减少外出,即使出门也尽量戴口罩,以防污染物由鼻、口侵入肺部。
  于平开始在淘宝上购买防护级的N95口罩。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的口罩密闭性实验室的测验表明,N95口罩的透过率只有0.425%,能把99%的颗粒物挡在外面。一个口罩几块钱,于平每次都要购买100个。于平、妻子和儿子都要戴,天气不好的时候,基本每天换一个。于平说,“淘宝的口罩后来都卖脱销了。”
  然而6岁的儿子并不喜欢戴口罩。于平和儿子参加幼儿园的采摘活动,空气质量太差,就给孩子戴了口罩,结果孩子不愿意,说:“为什么别的孩子不用戴,我要戴呢?”作为父亲,于平颇为头疼,“孩子根本不领情,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的儿子出去踢球,他说天气不好别出去了,孩子说,没事儿,我们的肺已经进化了。”
  不光孩子不领情,于平戴着口罩出门,发现满大街没一个戴口罩的,“搞得我和一个异类一样。其实,哪怕戴个最简单的口罩,也能减少30%左右的污染伤害。北京的肺癌发病率逐年飙高,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戴上口罩吧。”
  于平在本单位的记者那里得知,不仅普通人,连懂得防护的专家也不戴口罩。“因为实在太不方便了。”尽管N95等防护口罩能更有效地阻挡PM2.5,但同时也会造成呼吸的不畅,口罩戴上以后,鼻夹部分和脸的贴合部分都贴得很紧,非常难受。但出于父亲的担心,“我还是要求儿子,必须戴!”
  “耗到底”
  在于平申请北京PM2.5数据的信息公开两天后,他接到了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电话。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对于平说,环保局的PM2.5数据不完整,只在需要的时候才监测,希望于平撤回信息公开申请。“我说没关系,那就提供你们已有的监测数据。”环保局回答,他们手中的PM2.5监测数据仅供研究之用,不能公开。
  于平反击:“你们用纳税人的钱做研究,却不告诉纳税人数据。这是什么逻辑?!”电话后,于平开始等待15个工作日以后的书面正式答复。
  就在等待正式答复的时候,北京市环保局通过私下渠道再次劝说于平撤销申请,“说PM2.5 数据没法公开,因为一公开就是政府行为,不好办。”于平没有答应。
  2011年12月2日,外面大雾茫茫,于平感觉家里就像雾海中的一个监狱。刚过9点,北京市环保局打来电话,PM2.5信息公开申请已办理完毕,通知他去环保局取结果。于平戴着口罩出门了。他在微博上感叹:“雪大、空气差,这个天出门真要命。下雪天还严重污染,全世界恐怕只有北京才有吧。”
  在于平拿到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信息不予公开通知书”上,北京环保局回复说,“因PM2.5尚未列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无法进行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所以该信息“不予公开”。于平不得不跟环保局交涉:我不是专业人士,做不了什么“空气质量状况评价”,只想了解相关信息,作个参考。“环保局将PM2.5数据作研究之用,为何不能让我等普通公民也研究研究?”就在当天晚上21点整,某机构的PM2.5监测数据达到494,直冲500大关,随时有爆表的可能。
  一周后,于平通过快递向环保部提交行政复议,向环保部提出两项请求:撤消北京环保局作出的不公开告知书;责令北京环保局依法重新对其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于平陆续将他的遭遇发到微博上,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开始有人试图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申请当地PM2.5以往的监测数据。12月下旬,网友晒出向上海市环保局申请公开以往的PM2.5监测数据,收到官方回复,称正在汇总,会陆续公开,并称上海PM2.5浓度约占PM10的50%-60%。   12月26日,于平再次向北京环保局提出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布2011年11月19日至12月26日的北京PM2.5数据。于平问道:“上海能,北京为何不能?反正我这次要跟环保局耗到底。”
  “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就在于平下定决心和环保局死磕的时候,北京市环保局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没想到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2012年1月5日,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节前将公布综合观测实验室的PM2.5研究性监测数据,供市民参考。此外,还将通过监测中心网站等媒体实时发布各监测子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3项常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
  一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朋友告诉他,北京市环保局曾经就PM2.5信息公开的问题专门去北京市高院找法官们座谈,征求意见。“他们还是很聪明的,不公开就被动,民众天天盯着美使馆,这是环保局的耻辱。”于平开玩笑说,“最终还是要感谢美国大使馆。”
  2012年1月6日晚上,环保部门首次公布了近10年来北京PM2.5浓度趋势的研究性结果——过去十年本市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北京市大气环境管理处的于建华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官方没有这么早开始开展监测,现在的数据都来自过去十年所有和北京市PM2.5研究相关的正式发表的论文。”也就是说,这些都不是环保局做的,是其他监测机构在北京做的实验得出的数据。于建华说:“我们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统计了过去十年中的PM2.5趋势。”但也有专家指出,过去几年北京市的PM2.5是逐年上升的,上升比例在3%到4%之间。
  那天晚上,于平对同事说,“今晚的PM2.5绝对在400以上。对于帝都的空气质量,我已初步练出了目测能力。”那晚8点,美国大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为416,有毒害。
  又是几个连续的雾霾天。于平越来越失去等待的耐心。于平用微博表达着自己的愤怒。“本来不想骂人,可看看外面弥漫的毒气,心情恶劣到了极点。环保局说北京PM2.5逐年下降,这四个月来(美国大使馆的)PM2.5三次爆表,给环保局一记响亮耳光。这样空气污染不告诉民众真相,与故意杀人何异?我想提醒环保局,我第二次申请公开PM2.5数据已过去十多天了,请环保局在法定时限给我答复,若不然法庭上见。”
  1月17日,针对于平第二次提出的PM2.5信息公开申请,北京市环保局答复,“我局没有组织监测您所申请的信息”。于平彻底愤怒了:“你们没数据,凭什么说美使馆数据不准,几十万一台买的监测仪,难道是做摆设的?”面对能见度极低的天气,网友拍摄了一张浓雾照片,慨叹:“这样的天气,多想变成一条鱼啊。”
  春节即将来临,于平回江苏老家过年。北京市环保局在距离大年初一还有两天时,开始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发布PM2.5研究性监测小时浓度数据。1月20日8时至21日7时的“车公庄站”PM2.5研究性数据,从数据上看浓度非常低,最低小时浓度为每立方米0.003毫克,最高小时浓度为每立方米0.062毫克。实际上,首次发布赶上了好时候,“从20日开始,持续的偏北风令北京的扩散条件大幅好转,各项污染物浓度值都在下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赵越说。
  于平依然在网络上关注着北京市PM2.5的各种消息。没想到的是,春节过后,北京市环保局将于平邀请到环保局“沟通沟通。”接待于平的是两个处级干部,寒暄之后,于平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环保部门到底有没有制定过《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于平曾在新闻报道里见过这个预案的名字,却从来没有查到过细则。“两位处级干部说,有啊,难道网站上没有吗?他们跟我装糊涂。”于平提醒他们:“按照《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急预案,政府必须主动公开。”
  和北京市环保局打交道多了,于平感到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更看重空气污染治理,而不看重信息公开。但于平认为:“公开数据,民众才能有效规避伤害,等治污完成再公布,估计已经倒下一大片肺癌了。毫不夸张地说,公开数据就是在救命。”
  因为“2012年底前,北京市将完成PM2.5监测网络建设”的承诺,于平最终撤消了信息公开申请。“我关心的是下一步,如何把数据利用起来。”
其他文献
又是一个灰霾天。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像往常一样喧嚣热闹,东四九条小学就在平安大街路北。操场上,体育老师王斌望了眼雾蒙蒙的天,开始整理学生队列。行政处的武健主任急匆匆赶来:“王斌,下课来找我,有件事要跟你商量商量。”  要商量的事是东城区教委体育卫生科下发了一份通知——重度污染日停止学生室外活动,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嗅着随风飘来的汽车尾气,武主任和王斌面面相觑。“刮风了,有感觉;下雨了,有雨点。这个
期刊
“予之条陈只一字,即人字是也”。一个“人”字,蕴含了华南圭全部的智慧和价值观。  2012年7月28日,著名民间古城保护者华新民在微博上贴出了一篇名为《北平之水道》的文章,这是她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北平市工务局局长的华南圭于1928年写就的,精密论述了京城水系的历史源流和治理设想。  “他生前一直在主张和推动治水”,华新民写道。  在此一周前,北京因一场特大暴雨导致重大伤亡。一座“国际大都市”何以如
期刊
农民工出门所求,无非有工可做,有碗吃饭,有瓦遮头。  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4亿人。数亿人在同一个国家的辖区下离家打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景观。他们的命运,不该仅在每年春运时以“回家难”的方式被聚焦。安居乐业,对于每日高强度劳作的农民工而言,显然奢侈。桥洞和隧道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住所。当桥梁接通,高楼竣工,他们的身影也如蚂蚁般迁离。  农民工的住所是
期刊
在争议、坎坷和期待中,电影《白鹿原》最终将于9月公映。“20年前,我还以为拍不成了。”  得知电影公映的消息,小说作者陈忠实感慨道。  1993年,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出版,泥土气息扑鼻而来的农民形象,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真实再现以及大胆的情色描写让这部小说迅速席卷全国。震惊的,叫好的,喊骂的,都有。而它被改编成电影的20年坎坷,似乎又足够写成一部小说。  九三年  “当时,全国各地不下十
期刊
对话黄鸣  Q=《中国周刊》  A =黄鸣  Q:有人觉得,处理这场危机,你可以更幽默一点,软一点,不用现在这么强硬。  A:哈哈,幽默?还是我么?这就是我。怎么软?我前几年忍让了很多次了,结果呢?人家先挠挠痒痒,你不回应,人家又拿木棍子打你,还不回应,现在就拿铁棍捅你。  Q:一定要站出来反击?  A:也是给自己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社会这么脏,我为啥活着?为名?为利?还是女人?金钱?还是企业传
期刊
“一个硕大的毒气罐。”  去年10月31日下午5点18分,拥有300多万粉丝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在自己的微博如此评价当时的北京。  博文下,他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灰色天空下,三栋大楼从上到下弥散着浓雾,“空气中有呛鼻的硫磺味儿。”  北京市环保局并不同意郑渊洁的说法。在官方微博里,对于同一天的北京空气质量,写着:空气污染指数为132,轻微污染。  更多的人,选择站在郑渊洁这一边。近一万条的转发评论,
期刊
天灰蒙蒙的,沒有一片云。北京的迷笛音乐节上,乐声震天。  这个雾霾天让周嵘有些“开心”。这个绿色和平的成员,要在这里干一件跟音乐沒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发放一本叫《呼吸有态度》的公众健康指南。空气不好,反而越能引人注意。  这个健康指南是指导人们在污染天气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公民不知道一个200或300的污染指数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我们更关心遇到一个雾霾天家里的老人出去买菜会不会影响健康,孩子能不能
期刊
两年前,有记者提问网易将如何投资手中资金。网易CEO丁磊回答:“人家苹果500亿美元的现金,都不急着到处投资,我们只有10亿美元,为啥就要急吼吼?”  那个时候,丁磊的脑子里正有一个对互联网消费行为的思考——未来,还有多少人抱着电脑上网?手机最终会成为取代电脑的最主要终端。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网易云阅读”。很快这个试图改变移动阅读方式的概念成为公司最受重视的项目之一。  手机,兵家必争
期刊
不论位于西北还是西南,  嘉峪关这样的三线小城都无法与摩登上海或首善北京相比,它没有新兴的都会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也不具备动辄牵扯汉唐殷商的农业社会底蕴,它有的是移民社会共通的特点:混血的文化,杂种的语言,以及强悍的生长。  最近一次回到嘉峪关是上一个春节,和几乎每个春节一样,下起了大雪。  踩着吱吱叫唤的雪,掀开门帘进到邮局大堂,空空荡荡,没有几个人。我问一个姑娘,有没有嘉峪关的明信片。她看看我:
期刊
专家对话  石定寰  国务院参事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关于新能源的政策,就像一注兴奋剂。政府扶植一下,补贴办法一来,民间就会疯狂地发展起一批新能源企业,他们的产量甚至可以和世界水平看齐。但是,当政策一松,补贴削减,这些企业又迅速没了精神头,甚至资金断裂以致倒闭。  如何理解行业的这种“不可控”性发展?对此,《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  产能过剩是误导  新能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