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脱土负载TiO2光催化降解苯酚性能研究

来源 :非金属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ziwe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MMT光催化复合材料,考察TiO2负载量、焙烧温度和时间、pH值、苯酚溶液初始质量浓度、MMT添加量对光催化降解苯酚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负载量为60%,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4 h,制备的TiO2/MMT对苯酚降解活性最佳,在pH值为6,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光催化剂用量为2 g/L条件下,对苯酚溶液光催化降解150 min降解率为86.1%。采用傅里叶红外光
其他文献
采用碱激发混合法,制备4种不同膨润土掺量的固化泥浆,用于防渗衬里材料的改性研究,对养护过程中的固化泥浆试样开展柔性壁渗透(FWPT)试验、核磁共振(NMR)测试与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结果表明,改性固化泥浆的渗透系数随膨润土掺量增加呈先减后增趋势,膨润土掺量为4%时渗透系数达到极小值;试样的核磁共振T2谱为双峰分布,代表小孔隙的P1峰占比超过80%,代表大孔隙的P2峰占比随养护时间增加逐渐降低。SEM分析表明,一定含量的钙基膨润土能促进水化反应发生,使材料孔隙显著减少;当钙基膨润土掺量为4%时,泥浆密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干法改性煅烧高岭土,研究改性对高岭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解和未水解的硅烷偶联剂对高岭土的改性效果显著,但区别不明显,两种改性方式对3种高岭土白度影响较小,改性后吸油量均下降。扫描电镜分析表明,850℃和900℃煅烧高岭土主要物相为无定型偏高岭土,改性后更易团聚。1000℃煅烧高岭土主要物相为莫来石和石英晶体,改性后不易团聚。红外光谱和能谱分析表明,改性剂分子与3种高岭土粉体表面发生化学结合作用。
为改善膨胀土的胀缩特性,利用聚丙烯纤维和煤矸石对内蒙古兴和县高庙子乡膨胀土进行改性,设计4种不同改性方案的复合土样,分别为纯膨胀土、纤维改性膨胀土、煤矸石改性膨胀土和纤维-煤矸石改性膨胀土,对4种复合土样进行膨胀率、收缩率和回弹模量试验。结果表明,纤维-煤矸石改性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和无荷膨胀率均最小,较纯膨胀土分别降低41%和54%;4种土样线缩率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含水率较小时,煤矸石对膨胀土线缩率的抑制作用较纤维小;随着含水率增大,煤矸石对膨胀土线缩率的抑制作用开始增大;纤维对膨胀土的体缩率抑制作用
以凹凸棒石黏土为原料酸活化水热合成13X沸石。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镜(SEM)和N2吸附-脱附试验对13X沸石进行表征,考察铝酸钠用量和晶化时间对13X沸石合成的影响及其CO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iO2与Al2O3摩尔比为3.2时,可合成13X沸石;增加铝酸钠会导致SiO2与Al2O3摩尔比减小,生成4A沸石。随晶化时间增加,沸石结晶度提
为克服天然石墨比表面积大、各向异性及层间距小的缺点,需要对天然鳞片石墨进行球形化、表面改性及掺杂等处理。对河南南阳地区某细鳞片石墨浮选精矿进行球形化试验研究,采用QCJ系列微粉气流机进行6次粉碎和10次整形后,可获得D50为16.37μm和9.41μm两种规格的石墨球形化产品,综合成球率为47.01%,振实密度分别为0.96 g/cm3和0.89 g/cm3,该产品已达到GB/T 24533-2019中Ⅰ级改性天然石墨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粒度及振实密度等的要求。将该球形石墨产品化学
以四川某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对其进行提纯试验研究。考察磨矿时间、磁感应强度、煅烧温度等条件对提纯效果的影响,确定较优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低温超导磁选和高温煅烧可显著提高煤系高岭土白度,煅烧温度过高会改变高岭石性质,降低其白度。采用“超细磨矿-三次磁选-离心-酸浸-还原煅烧”工艺流程,可获得煅烧白度分别为70.89%和83.36%的煅烧高岭土产品,除铁率分别为67.90%和70.23%,满足陶瓷用料要求,可为当地高岭土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以甘肃临泽地区凹凸棒石为钝化材料,人工配制镉(Cd)浓度为2 mg/kg、4 mg/kg、6 mg/kg、8 mg/kg、12 mg/kg和16 mg/kg的污染土壤,按投加量分别为10 g/kg、20 g/kg、40 g/kg、60 g/kg和80 g/kg添加凹凸棒石,保持75%的田间持水量进行钝化试验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污染水平下,随着投加量增大,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提取态Cd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当凹凸棒石添加量为60 g/kg时取得最小值。采用欧洲共同体参考机构(BCR)连续提取法,
为更好地资源化利用四川宜宾煤矸石,本试验对宜宾煤矸石进行酸浸和煅烧处理,以实现增白目的。通过对煅烧和酸浸顺序、酸浸温度、草酸添加量和硫酸质量分数等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先酸浸后煅烧,酸浸温度为85℃,酸浸液中不添加草酸,硫酸质量分数为8%,800℃煅烧4 h。先酸浸后煅烧可避免宜宾煤矸石中铁氧化物在煅烧过程与TiO2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假金红石(Fe2Ti3O9)。经酸浸煅烧增白处理后,矸石粉白度从9.2%上升至39.5%,适宜作为陶瓷原料。
采用间歇吸附试验探究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对废水中As(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改性硅藻土对As(Ⅴ)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在As(Ⅴ)质量浓度为5 mg/L、pH值为3.0、吸附剂添加量为0.4 g/L、温度为25℃条件下,4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效果显著,As(Ⅴ)去除率为92.96%。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1.78 mg/g,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主要受限于化学吸附。
以珍珠岩为原料,NaOH为活化剂,制备一种轻质高强的发泡材料。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X射线衍射(XRD)、超景深显微成像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轻质发泡样品的热稳定性、晶相组成、结构形貌和特征化学结构基团进行表征。研究干养护、湿养护和交叉养护3种不同养护制度对轻质发泡样品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干燥箱中干养护24 h时,样品的性能最优,体积密度为0.338 g/cm3,抗压强度为5.465 MPa,导热系数为0.051 W/(m